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八角楼上》(五册)是一篇“看图学文”教材.在指导学生看图时,可以先观察人,后观察物,即按从人到物的观察顺序:毛主席(外貌、动作、神态)→油灯→文具→方桌→竹椅。也可以先观察物,后观察人,即按从物到人的观察顺序;油灯→方桌→文具→竹椅→毛主席。  相似文献   

2.
[单元概说]第六单元五篇文言文和五首诗。《愚公移山》、《黔之驴》、《工之侨献琴》是按照历史顺序编排的三篇寓言,《陋室铭》、《爱莲说》都是托物言志的散文名篇,诗词五首中的《龟虽寿》是乐府诗,《观书有感》是七言绝句,《石壕吏》是叙事诗,《相见欢》《清平乐》是词,体裁  相似文献   

3.
从句入手认真读书理解内容──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古井》教例评析德保县教研室黄志平第八册第五课《古井》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作者写井是为了写人,赞扬古井是为了赞扬故乡人民。学习这一课,不仅要使学生读懂《古井》这篇课文,还要初步掌握读懂课文的基本要求和...  相似文献   

4.
初四册第五单元[教学提要]一、本单元七篇散文可分为三个小单元安排教学:①借物抒情类(《记一辆纺车》);②写人叙事类(《成功的秘诀》《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伤仲永》);③托物言志类(《我的小桃树》《爱莲说》《陋室铭》)。二、本单元课文共同之处:①从细小处...  相似文献   

5.
文本解读: 《斑羚飞渡》是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所选的一篇精美文章。本单元编选了《珍珠鸟》、《斑羚飞渡》、《华南虎》、《马》、《狼》五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一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由《钓鱼的启示》《落花生》等4篇课文组成,都包含着如何做人的哲理,给人以深刻启示。“生活”是一本永远读不完、也读不够的书。我们每天接触千奇百怪的人、事、景、物,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五组课文是“初识鲁迅”的单元,第一篇是鲁迅的作品《少年闰土》,后三篇是他人写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编者的意图在单元导读中有充分的体现:为孩子自主走进鲁迅世界打开一扇窗——“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认识、了解鲁迅吧”……  相似文献   

8.
正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早》是吴伯萧先生访问三味书屋后写的一篇散文。结合学生基础,学习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是本课很重要的教学内容。很多学生讨论得出作者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写梅花其实是要写鲁迅,似乎学生已经掌握了一种写作的方法:借物喻人。可是笔者在教学时追问了以下问题: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全文后思考:作者为什么用梅花来比喻鲁迅?鲁迅和梅花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次阅读全文并思考。)  相似文献   

9.
何谓“物色”?古籍上的解释各有不同。物,《说文》云:“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色,《说文》云:“颜气也。”据此,“物色”当指天地之间万物的色彩。但《周礼·司常》云:“杂帛为物。”王国维《释物篇》云:“古者谓杂帛为物,盖物本杂色牛之名,后推之以名杂帛。”《礼记》又云:“仲秋之月,命宰祝察物色。”即察牺牲之毛色。后又引申为察访人物,也叫“物色”。《文心雕龙·物色》篇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又云:“物色相召,人谁获  相似文献   

10.
<正>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落花生》是一篇散文,作者许地山以朴实的语言,借助花生向学生讲述了“人不能光看外表,要富有真才实学”的道理。教学《落花生》一文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即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描写人的一种品格,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运用借物喻人写法时需要注意,所描述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1.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高中《语文》第五册吸取了当前课改的新理念,集中体现了对中学生进行感性教育的新课标精神。一、积极肯定人生的感性价值这一点在第一单元的哲学散文和第四单元的外国现代派文学中体现得比较突出。第一单元安排了《人生的境界》《人是什么》《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三篇讨论人生哲学的文章。第一篇《人生的境界》与以往的谈人生的文章一样,强调人的理性价值,强调人的奉献意义。而第二篇《人是什么》和第三篇《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则同《人生的境界》在立意上完全相反,一篇比一篇突出人生的感性价值。《人是…  相似文献   

12.
张晓风的《行道树》,出现在人教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学期的教材中。 这是一篇小小美文。 这是一篇写物喻人的美文。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一九四二年写的散文《石榴》,现选入中师《文选和写作》第一册。全文不到六百字,观察细致,描写生动,托物言志,寄情抒怀,是一篇情文并茂、独具特色的佳作。教后,使人受到美好的艺术陶冶,令人感奋,催人上进。  相似文献   

14.
明末文学家、复社领袖张溥的杰作《五人墓碑记》,是一篇著名的碑文,同时也是一篇千古传诵的散文佳作。该文热情洋溢地歌颂了明末苏州市民抗击阉党的英雄壮举和其中五人被捕后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淋漓尽致地抨击了阉党及其依附者的丑恶行径。文章慷慨激昂,脍炙人口,而又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15.
正【教学设想】《爱莲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外在形象的描写和内在品质的赞美,寓物于情,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全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叙议结合,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化教育的宝库当中,蒙学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所谓"蒙",古籍中的解释是:"物生必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由物及人,就引申为人处在蒙昧无知的状态之中,故须启蒙,或者发蒙.所谓"蒙学",即"启蒙"之学. 据《大戴记》等典籍记载,夏商周时就建立了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这样的学校在汉代称"书馆"或"学馆",教师称"书师".学校以识字教学为主.汉代教学童识字的书,如《仓颉篇》、《训纂篇》、《凡将篇》、《滂喜篇》等都已亡佚,只有史游所撰《急就篇》流传下来.全书为三言、四言、七言韵语.三言、四言隔句押韵,七言则每句押韵,以便诵习.  相似文献   

17.
文言词语的注解应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据此,笔者对中等师范学校语文教科书《阅读和写作》第五册第七单元选编的明清散文《五人墓碑记》、《登泰山记》、《祭妹文》的各一注解提出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8.
一《谭嗣同传》是梁启超所著《戊戌政变记》中“第五篇殉难六烈士传”中的一节。这篇传记介绍了戊戌六烈士之一的谭嗣同的生平事迹(“六烈士”的其他五人是: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  相似文献   

19.
《病梦》《一句话》《三重冥想曲》,是2005年台湾中学生文学创作比赛名列前茅的作品。第一篇写个人的成长压力,第二篇写家人间的照顾,第三篇写人与音乐的情愫,刚好表现出三个层次的情感:《病梦》写姊妹之情,《一句话》写夫妻情、母女情,《三重冥想曲》则扩大为人与物间的情感。这些情感虽然都是中学生最熟悉、最容易写的题材,但她们写来不落俗  相似文献   

20.
今年秋季使用部编新教材,初中语文第一、三、五册共有五篇鲁迅作品:两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三篇小说《一件小事》、《孔乙己》和《故乡》.我想谈一谈这五篇鲁迅作品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供参考,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