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在土家族地区,由梯玛主持的"跳马"仪式在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发生变迁的情况下仍然相对凝周地保留了原初仪式的样貌,作为一种远古习俗的遗留,其承载的文化含量极为丰富,音乐现象尤为突出,隐含的土家族音乐、文化、历史、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的文化意义广泛而深厚.以土家族跳马仪式音乐为调查个案,试图解读土家族地区巫傩并存、互补交融的音乐文化现象,探讨土家族民族音乐、宗教音乐的特殊运行规律.  相似文献   

2.
《扛神》是流行于荆山一带的民间传统“巫教仪式”,它一直长期地支配着荆楚腹地的信仰活动与社会生活。无论是在仪式行为、艺术形态还是文化内涵等方面都有着浓厚的楚风巫师祭祀的民俗特色。通过对其仪式行为及音声环境的简要描述和分析,发现其隐含的荆楚社会、文化、历史、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的文化意义广泛而深厚。特别是《扛神》仪式“音声环境”中所投射的“信仰”,其深层次文化内涵、象征符号及发展现状,应该引起学术界的深刻关注和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3.
“杠天神戏”是流传在洪河、汝河、史灌河入淮(河)口一带的以娱神为主要目的的民间祭祀戏曲。它是伴随着这一地区人们的信仰归属而产生,充分体现了“杠天神戏”在豫南皖西民间信仰中所发挥的祭祀功能、仪式功能和表演功能,同时也反映出豫南皖西民间独特的信仰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4.
乌蒙山区流传有丰富的民间口传神话,保留有丰厚的彝文文献和延续千年的民俗仪式,是一个“尚未崩溃的神话王国”。至今区域内还流传有祖灵信仰和与之相关的祭祀仪式、活形态神话。通过调研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区域内彝族祖灵信仰和与之相关的祭祀仪式、活形态神话也在不断变化与适应,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5.
定南鹅公黄龙舞既是一种民俗体育表演活动,同时也是客家人祈求祖宗神灵赐福送子的祭祖仪式展演.以定南鹅公舞黄龙民俗体育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其人文地理环境、制作工艺和活动流程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指出鹅公黄龙舞作为祖先信仰的仪式展演,是客家民众的祖先信仰和宗族文化认同观念的载体,在仪式展演的背后隐含着宗族间在权力、人力、财力等各方面的竞争和较量.  相似文献   

6.
生育信仰作为一种精神民俗,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土家人的整个社会文化发展史.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其他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一样,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因而,我们无论从心理学角度、社会学角度,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角度考察,土家族文化中的生育信仰,其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是多元的,它对整个土家人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龙文化”在徽州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传说方面,“龙”信仰是重要的传承形式,传承过程中突出了徽州的地域特征;在生态方面,重视“龙脉”的理念体现了生态保护意识;在空间地名方面,以“龙”为名的现象自唐宋时期已有,至明清时逐渐增多,这也是“龙文化”在徽州民间加速传播的重要阶段;在民俗方面,舞龙、闹龙灯、赛龙舟等活动中的仪式反映了徽州人对地方“龙文化”的记忆和传承。  相似文献   

8.
《莆田学院学报》2022,(1):36-40
基于民间文献和仪式的角度,通过文本解释和科仪概述,对僮身的兴起、选拔仪式、咒语、“肃坛持戒”等相关科仪进行简要探讨。僮身科仪从严肃神秘的宗教仪式变成一种兼备观赏性和娱乐性的特色民俗活动,为涵江地区的民间信仰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土家族栽秧薅草锣鼓歌的生态生成及其艺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栽秧薅草锣鼓歌是土家族人在生产劳动中创作的一种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民间艺术样式,是一种古老的歌腔。栽秧薅草锣鼓歌从生产生成、内容、形式及艺术特征来看,也是土家族民歌中保留最为古老的形式之一。栽秧薅草锣鼓歌作为土家族典型的民族歌唱艺术,其声腔特征、表演内容、表演形式、文化内涵等无不与土家族文化和民间习俗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历史悠久,长期居住在湘鄂渝黔边邻地带,人口有八百多万,在湖南西部就生活着两百多万土家族人.他们创造和传承了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自古以来,土家族民间音乐与湖湘文化就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土家族民间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湖湘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湖湘民族自信心、湖湘民俗节日、湖湘文化产业、湖湘音乐创作、湖湘音乐教育等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九子鞭是湘西土家族人在祭祀神灵中创作的一种音乐、舞蹈与诗歌相结合的民间艺术样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湘西龙山、永顺、保靖等,土家族聚居区,普遍存在着打九子鞭的习俗,作为土家族典型的民族艺术,其表演内容、表演形式、艺术特征等无不与土家族文化和民间宗教习俗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据相关记载,敖包信仰在蒙古贞地区已有大约350年的发展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其命运随着社会的变迁经历了一番兴起、没落、复苏的辗转波折.与此同时,蒙古贞敖包祭祀的实际内涵也一并完成了从“娱神大于娱人”到“娱人大于娱神”的转化.在这种符号意义解构并重新建构的过程中,民众信仰以及社会现实等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直接导演了敖包文化的盛衰起伏.  相似文献   

13.
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戏流传于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麓方圆百公里的贵池、石台和青阳等县(区)。池州傩戏是以“社”为单位,以“宗族”为载体,以“戴面具表演”为特征,以请神敬祖、驱邪纳福和娱神娱祖娱人为目的,蕴涵着诸多文化要素的一种古老民间文化。文章着重阐述池州傩戏对研究古代艺术、民族宗教、民间信仰和皖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化石性”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民间信仰仪式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在民间信仰场域中发挥着特定的文化功能。以文化人类学理论中的场域与功能视角为切入点,梳理了渭源县本庙索陀龙王身世的传说和演进,阐释了索陀龙王神游仪式中游神、迎神和安神的三个不同场景,从多维度分析民间信仰仪式文化所体现的社会功能。对索陀龙王神游仪式场域与功能的分析,着重揭示民间信仰仪式文化功能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发生着变迁,民间信仰仪式文化中的宗教色彩正在慢慢地褪去,而娱乐功能、教化功能和以“龙”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凝聚功能正在渐渐地彰显。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鄂西土家族春节期间的饮食文化为核心,从对土家族饮食文化的概况和形成因素出发,对春节特色食物进行归类,进一步阐明食物作为特殊民俗符号在特定时间点上的象征意义。从土家族大年三十团年饭上的祭祀仪式、进食仪式和饮食禁忌三个方面进行探究,食物通过自己特定的表达方式完成象征意蕴的表达,强调饮食民俗的文化功能,健康优秀的饮食文化应该得到保留和发扬。  相似文献   

16.
张丹 《华章》2010,(26)
萨满教是满族人民的一种民间信仰.在萨满所从事的各类祭奠仪式和民俗活动中,包涵着人类早期阶段创造的诸多精神文化形态,音乐艺术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文化形态的角度来看,萨满音乐是宗教、民俗和艺术的综合体.为此,本文试图从电影艺术与萨满教音乐元素相联系来讨论萨满教的音乐艺术.  相似文献   

17.
黔东土家族“肉莲花”的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军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4):103-104,124
“肉莲花”是流传于黔东土家族的一种传统体育舞蹈,其动作粗犷,神态自然,表演独特,深受黔东土家族人的喜爱。在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挖掘“肉莲花”的历史和现实价值,对于保护和发展黔东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莆田地区张巡信仰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它通过揭示游神活动、道坛仪式的文化艺术活动,与民间信仰与游神活动、道坛仪式构成一个完整的庙会文化空间,具有敬天地、娱人神、求平安、正人心的功能,这种深刻的文化内涵对于构建和谐社区文化和道德培养无疑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池哥昼是白马藏族傩祭祀仪式遗存,祭祀以驱鬼逐役、酬神纳吉为目的,围绕逐家串户跳池哥昼傩舞的方式进行,具有浓郁的原始特性和民族特色。作为祭祀仪式表征符号的池哥昼傩舞,古朴、原始,以其丰富的表演形态和风格全方位地透析出无文字民族独有的聚合信仰、娱人娱神、以舞叙事、重温历史等多重文化特性,是研究白马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20.
土家族土司音乐制度是封建王朝在土家族地区实施的一种民族文化政策,是土司对土民的一种文化管理措施。与前朝相比,明清时期的土司音乐制度较为完善,它包括了土家族土司巫术与占卜音乐、土司部族战争音乐、土司消灾禳解音乐,同时还包括土司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时的祭祀音乐,形成一套完整的宗教、民俗、军事仪式音乐制度。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对土家族土司音乐制度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土家族土司统治时期所反映土家族人生活的民俗音乐、仪式音乐与典型的土司祭祀音乐等,都突出体现了土司音乐受到政治的影响、宗教的渗透和经济发展的促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