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鸟纹图案出现于商代,而关于青铜器上的鸟纹起源可追溯至史前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对仰韶文化中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彩陶上的鸟纹进行分析,可知半坡类型彩陶上的鸟纹大多呈现为写实形象,而庙底沟类型彩陶上的鸟纹图案趋向图案化、抽象化;对青铜器鸟纹史前渊源追本溯源,发现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鸟纹与商代青铜器鸟纹存在一定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2.
仰韶文化诸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彩陶,故仰韶文化时期是中国的彩陶时代,同时是东方艺术传统奠基的时代。迄今为止,庙底沟遗址发现了大量的彩陶,这些彩陶可分为两个时期,即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址所出土的彩陶凭借种类多样并富于变化的图案在我国的史前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庙底沟彩陶基本特征的解读,并结合我国文献中关于先秦时期对原始宇宙观的记载,以探究彩陶中所蕴含的原始宇宙观,借此深入解读史前彩陶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彩陶艺术是世界文明的几大瑰宝之一.但多数研究多以考古或是某一时期的文化为目的,对于艺术的起源和史前彩陶的关系问题比较模糊.本文通过对史前彩陶详实考古文献的研究和比较,勾画出了仰韶文化中以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马家窑类型等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彩陶艺术与艺术起源的必然连带关系和线索.  相似文献   

4.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的广泛传播是公元前3500年左右发生的重要文化现象。有学者因此提出可以简称为“彩陶中国”的观点:强调庙底沟类型及其所在的“中原”地区领先于周边地区的强大核心地位;强调彩陶的传播是促成当时发生的各地区文化整合浪潮的即使不是唯一、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依据新发现的考古资料,提出各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呈现“满天星斗”的态势,庙底沟类型并未显示出特殊的核心地位;彩陶是当时被广泛交流的各种文化元素之一。彩陶的广泛传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易于被模仿,可以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特性。“中国相互作用圈”是比“彩陶中国”更恰当的描述史前中国的最佳模式。论文提出,只重视彩陶的传播,以彩陶为中原文化区最重要的文化要素,会造成对中原地区作用的低估,强盛的庙底沟类型在相互作用圈中传播的内容应该远比彩陶丰富。对大型公共建筑的重视、对公共事务的关注以及注重实际和世俗生活的文化取向等要素才是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最重要的内核,也是对中国文明化进程最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以西南余姓家谱中三个神话及一个经典传说为例,对家谱中常见神话的历史根源和文化价值进行探索性研究,结果发现,神话及传说均有其历史起源,在家谱中体现出特定的文化传承价值,是中国家谱的固有属性之一,不能以“迷信”为由进行简单的否定。面对家谱中的神话及传说,应持“理性的非理性”之态度,从历史的理性角度去解读神话及传说中非理性内容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狗日的国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川 《青年教师》2010,(3):16-17
什么是“国学”?在网上搜索一下,有如下一段文字:“这在学术界存在着若干不同的观点。章太炎先生称国学为一国固有之学术,吴宓先生称之为中国学术的总体,张岱年先生界定为中国学术的简称,曹伯韩先生认为,国学的范围是指西学输入以前中国原有的全部学术。还有一个与之相关联的说法:钱穆先生曾经条析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人统、事统和学统,亦即为人、做事、治学的三大传统”。  相似文献   

7.
史义与中国传统历史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传统学术的视阈入手,提出中国历史上对“历史”有一种三分法,即史事、史文、史义,进而指出史义即是中国的历史哲学;同时,本文还认为史义包含有“历史之大义”与“吾心之精义”两部分内容,并认为史义与西方历史哲学存在着一些重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释■■     
文字是人类语言的表符,是记存和流传语言的工具,因此,文字是根据人类生活与生产需要创造的,是人类语言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我国文字产生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不过就地下考古材料研究,文字的萌芽,应该在原始社会的后期,即所谓“新石器时代”。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中心在古黄河流域,可分为“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两大系统。一般说,“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区域在黄河中游;“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区域在黄河下游及其以南的济、淮之间。1952年在陕西省西安市发现的距今大约六、七千年前的“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在其以红胎黑纹为主要特征的“彩陶”上,发现了文字符号;1959年在山东省泰安地区发现的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前的“大汶  相似文献   

9.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仰韶文化 (一)發現与分布 1921年最初在河南澠池县仰韶村发现了画着紅黑色花紋的彩陶片与磨制的石器共存,后来在其他各地也陆续发現了許多同性质的遗存,就把它們定名为“仰韶文化”,而認为是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自从发现仰韶文化以后,帝国主义学者曾企图曲解中国历史,荒謬地主張它是由西方传来的。近四十年来的考古工作,特别是解放十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內以黄河中下游为重点进行了空前规模的考古調查和发掘工作,基本上明确了仰韶文化的性质和分布,同时对那些荒謬的說法,也給予了彻底批刊。关于仰韶文化的定义,过去很多人搞不清楚。因  相似文献   

10.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涿鹿,就是位于桑干河流域的河北涿鹿,即“涿鹿之战”发生之地。根据徐旭生的考证,蚩尤“为山东、河北、河南三省接界处的一个氏族”,结合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分析,认为包括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和大司空村类型在内的仰韶文化,它们可能都是同一个氏族——炎帝神农氏的遗迹,而仰韶文化大司空村类型当为蚩尤遗迹。根据苏秉琦的认识,红山文化有可能是黄帝轩辕氏的遗迹。考古资料显示,桑干河流域的若干古文化遗址,存在有红山文化层叠压在仰韶文化层之上的现象。这表明了在桑干河流域一带,出现过红山文化取代仰韶文化的事实.推测即与黄帝战胜炎帝的传说历史相关。  相似文献   

11.
青海省化隆县群科镇伊沙尔河口的沙隆卡、格尔麻等史前遗址,在黄河上游史前文化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深入了解遗址的文化内涵,对于研究青海史前时期从事狩猎采集经济的土著人群与来自东部从事农业经济的仰韶文化人群的交融、青海东部地区史前农业的起源、马家窑文化形成的地方因素、黄河上游史前文化的谱系和分期等论题,均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金强 《教师博览》2012,(9):26-28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个年轻的学子,被众多学术大家交口称赞为“天才”。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梁启超与其甫一见面,就称其为“天才”;钱穆谓其“天才英发”,并对其寄予厚望,“中国新史学之大业,殆将于张君之身完成之”;同为清华国学院导师的陈寅恪盛誉“张君为清华近年学术品学俱佳者中之第一人,弟尝谓庚子赔款之成绩,或即在此人之身也”;而他的齐年好友谢幼伟则说“不是天才,绝不能有这样的成就”;孙次舟也说“素痴先生是称得起所谓‘天才’的”;许冠三三称其为“近八十年来罕见的史学奇才”。  相似文献   

13.
我国近二十年来由于在史前文化遗址的挖掘、发现方面有了很多很大的收获 ,由于寻找中国文化的“原生态”受到重视 ,于是一些人文学科研究家对考古成果进行多学科研究以探究中国史前原始文化。张劲松先生新近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史前符号与原史文化》一书是这方面的突出成果。这部学术力作具有如下突出特点 :一、攻难解秘 ,创见叠出由于史前离我们过于久远 ,又无文字记载 ,故许多史前遗址和出土文物的文化内涵很难确认 ,其中的未解之谜非常多。而史前许多器物造型的源起和象征 ,陶器、玉器、骨器、雕塑、岩画、地画等刻画、绘画中的…  相似文献   

14.
[技法点拔] 读过莫言小说的人,都会被他高超的叙事技巧吸引.谈到小说的取材,他认为有两个方向值得关注:一是以乡村或城市为题材,描写身边妙趣横生的生活:二是以历史或传说为题材,想象新颖奇特的故事.这两类材料,虽然看似一“近”一“远”,然而“新”是它们共有的亮点.写作素有小说“排头兵”之称的小小说,莫言先生的话可谓金玉良言.  相似文献   

15.
读过莫言小说的人,都会被他高超的叙事技巧所吸引.谈到小说的取材,他认为有两个方向值得关注:一是以乡村或城市为题材,描写身边妙趣横生的生活;二是以历史或传说为题材,想象新颖奇特的故事.这两类材料,虽然看似一“近”一“远”,然而“新”是它们共有的亮点.写作素有小说“排头兵”之称的小小说时,莫言先生的话可谓金玉良言.如何将大师的技巧用到我们的作文里呢?大家不妨试一试下面的两种取材技巧.  相似文献   

16.
伏羲传说之史影张华如何看待我国文化中的传说故事?作为“人文初祖”的伏羲有无历史之现实?这些问题关系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源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相关的学科研究的成就以及地下考古的重大发现,对这些问题已有了研究的现实程度.神话传说是历史的影子反射的是人类童年...  相似文献   

17.
张娟 《今日中学生》2015,(Z2):29-31
【技法点拨】读过莫言小说的人,都会被他高超的叙事技巧吸引。谈到小说的取材,他认为有两个方向值得关注:一是以乡村或城市为题材,描写身边妙趣横生的生活;二是以历史或传说为题材,想象新颖奇特的故事。这两类材料,虽然看似一“近”一“远”,然而“新”是它们共有的亮点。写作素有小说“排头兵”之称的小小说,莫言先生的话可谓金玉良言。如何将大师  相似文献   

18.
阮真先生1936年出版的《中学国文教学法》曾影响过20世纪的中国语文教育.我1996年阅读其中的片段,就为阮先生卓识所折服.2003年我从国家图书馆获得了复印件,细读全书,不禁为阮真先生的远见击节.阮真先生在书中引用了蒋维乔先生发现的一个语文教育悖论:能文之士不肯虚心研究教授法.这里的“能文之士”是指那些能够写文章的语文教师,“不肯虚心研究教授法”是指不屑于研究语文教学.初次接触这个悖论,也觉得有道理,当时的国文教师大都满腹经纶,自认为国文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有了知识干吗还要研究教学?教学不过是雕虫小技,自命不凡者无须为之,智能低下者不能为之,赖以生存者不能不为之.“研究教学”就成了学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阮真先生不舍“鸡肋”创造了国文研究的奇迹.  相似文献   

19.
戴建增 《成才之路》2009,(32):58-58
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出土的绘有天文图案的彩陶,其时间之早,数量之多,纹饰之美,构图之严密,可谓史前杰作,可以说是中国最早记录天文星象和历法的陶器和陶片,为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历法起源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期,先进的中国人对民权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以孙中山为代表,认为所谓民权乃是“人民之权”;一种可以说是以梁启超为代表,认为所谓民权乃是“君主之权”。孙中山民权观的基本内核是“五权宪法”、“直接民权”和“权能分治”,在当时的背景下,孙中山的民权观无怀疑达到了历史应有的高度,具有推陈出新的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