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福清院士离开我们已经1个月了,但是他依然活在我的心中.这一个月来,一回忆起往事,李福清院士那充满活力而永远忙碌的身影就浮现在我的眼前. 最早知道李福清先生的名字,是因为他的那本著名的博士论文《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当时他把中国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结合起来研究的做法一下子吸引住了我,特别是先生在《三国演义》小说与平话比较中对动作描写单元的对比研究更是给了我很多启发,甚至比母题分析还吸引我.后来我关注到李福清先生在上世纪70年代曾经在蒙古国做过本子故事说唱艺人的田野调查,发表过很多关于本子故事说唱艺人生平和东蒙古史诗传统的研究论文,于是就搜集他用俄文和德文发表的论文.  相似文献   

2.
在上一期杂志期刊上刊登庆祝李福清院士诞辰80周年的贺词时,我们不知道他与病魔进行了无形却是顽强的抗争,但病魔并没有放过他。2012年10月3日,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鲍利斯·利沃维奇.李福清,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学者,中国文学、民俗学和民间文化的杰出研究者离开了人世。李福清院  相似文献   

3.
[译者按]2012年10月3日,国际知名汉学家、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李福清因病于莫斯科逝世.2012年上半年,李福清先生应俄罗斯俄中友协约请为《俄罗斯友人眼中的中国》一书撰写了此文.这是他生前用俄文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他艰辛而又辉煌的人生中,曾经与很多的中国学者保持着密切的学术联系和真挚的友谊.无奈纸短情长,他还有许多往事未及回忆,还有许多友人未及感谢,便猝然离开了这个世界,留给我们的只有厚重的著作和无限的哀思.  相似文献   

4.
李福清先生是原苏联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苏联科学院院士,是俄罗斯著名的汉学家,也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我于1960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据说李福清先生在这之前在文学所进修过一段时间。1980年9月我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蒙古英雄  相似文献   

5.
刚度过80华诞不久的老友李福清(Б.Л.Рифтин)10月3日离别了人世,消息从莫斯科传来,使我们感到十分震惊。今天,我们只能强忍悲痛来缅怀他,纪念他一生的丰功伟绩。我同李福清相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他先来华访问,后在校留学,我们虽然不同系,但仍是北大的老同学。不过我和他相知却始自80年代。  相似文献   

6.
国庆长假刚过,正值慵懒之际,却惊闻李福清先生去世了.虽然知道他身体不太好,但这个消息还是让人难以接受,去年还在北京见到大病初愈、欢声笑语的他,怎么这么快就去了呢?回忆起自己这几年的学术探索中,不仅是读到了李福清先生的著作,让我受益匪浅;更是有幸亲见到老先生本人,在学术上得到指点、教诲;尤其是我的硕士、博士论文答辩,都有幸请到他来参加,他还提了不少具体而翔实的意见,让我在修改的过程中茅塞顿开.李福清先生对我这样的后学、晚辈、年轻人没有丝毫的居高临下,更没有嫌麻烦,反倒是抱着学术交流的态度,用一颗平和的心,与我非常认真地探讨.如今,这些经历依然历历在目,永驻在脑海中不会淡去,令我感谢和怀念这位亲切、平易的老先生.  相似文献   

7.
朱永新 《天津教育》2007,(12):13-14
最近,在天津大学参加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组织的“人文精神与大学教育”国际研讨会,聆听了王蒙、冯骥才先生以及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李福清等著名学者的高见,很受启发。在全球化、商品化时代,精神的缺失已经成为许多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而应该作为人文精神“堡垒”的大学,也日益远离人类的崇高精神。所以在这次讨论中,十个国家的几十位学者几乎不约而同地呼吁,应该重塑大学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8.
小语十一册第五棵《给颜黎民的信》是鲁迅先生一九三六年四月十五日给颜黎民的第二(?)复信。在这之前,一九三六年三月二十七日,颜黎民以孩子们的口吻给鲁迅先生写了第一封信。这封信的主要内容是向鲁迅诉说他父亲把他关在屋子里,还随便打他;六叔对他不错,给他看书,但六叔出去一年,没有消息,请鲁迅先生给他寄些书。这封信鲁迅于四月二日收到,当夜鲁迅就给颜黎民写了复信,三日发出。信  相似文献   

9.
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这一天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逝世日。为什么我国植树节要选在孙中山先生的条目呢?孙中山先生从小就喜爱植树。他的故居生点着的那棵年已112岁的檀香山酸豆树,是1883年,年仅17岁的孙中!IJ先生,从美国留学回乡时,带回来亲手栽种在故居院内的在我国近代史},最V知道森林的重要意义并极力倡导植树造林的政治家,首推孙中山先生。1893年,孙中山先生在他亲了起草的《L李鸿章15》中提出:中国歌强必须急兴农学、讲求树艺。特别是在1924年他在广州演讲他的《三民主义》时反复强调: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和…  相似文献   

10.
记者赶去采访舒乙先生,他正在为即将召开的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而忙碌.随着2月3日的临近,"老舍热"也不断升温.连日来的紧张劳碌使舒乙先生面露倦容,但他由衷欣慰地说,在纪念老舍百年诞辰的时候,这么多人关注他、怀念他,着实出乎我们的意料.  相似文献   

11.
杨武之教授1896年4月14日生于安徽合肥,1973年5月12日在上海病故,终年77岁。他有四子一女:杨振宁先生,杨振平先生,杨振汉先生,杨振玉女士和杨振复先生,他们都是学有成就的著名学者或者是企业家。杨武之先生1919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  相似文献   

12.
第一个上网的人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先生通过国际互联网向前西德卡尔斯鲁厄大学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穿越长城,走向世界》。钱天白先生为我国互联网创始人。1990年11月28日,他代表CANET在美国的国际互联网中心正式注册了中国的顶级域名CN,他  相似文献   

13.
1998年12月19日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在北京去世,他留下的遗嘱对自己的身后事作出了这样的安排:"遗体只要两三个亲友送送,不举行任何仪式,恳辞花篮花圈,不留骨灰."钱钟书先生的丧事,留给了他六十余年相濡以沫的夫人--杨绛先生.  相似文献   

14.
夏丐尊先生是文化界的前辈,一生从事教育工作。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三年,他在南屏女中兼任高中语文,深受学生欢迎。一日,课毕休息时,几个学生来见他,要借先生的粗布长衫供演戏用。夏先生立即脱下衣服。并问是否合用,学生  相似文献   

15.
雨果 《高中生之友》2012,(24):17-18
1850年8月18日,我的夫人去看望巴尔扎克夫人,她回来后对我说,巴尔扎克先生快死了。我急忙赶去看他。巴尔扎克先生一年半以来一直患心脏肥大症。二月革命之后,他去了俄国,在那里结了婚。在他去俄国之前,我在大街上遇见他,他哼哼着,喘着粗气。1850年5月,他回到法国。结婚后他  相似文献   

16.
惊悉潘振声先生于2009年5月14日逝世,令人痛惜不已,万万没有想到他会这么快地驾鹤西去。回想去年12月27日,我还收到了他为我的歌词《小牛跟着牛妈妈走》谱就的歌谱和制作的伴奏带。他的音容笑貌依稀就在眼前,他那为孩子们写歌的鞠躬尽瘁的身影将感召着我们前行。谨以此《七律》怀念潘振声先生:  相似文献   

17.
舒乙是研究现代作家的学者、老舍先生唯一的儿子。2012年7月2日,他来到央视国际频道做客《文明之旅》栏目,介绍他的父亲老舍先生不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正>我1990年至1993年跟随黄济恩师读书。读书期间与先生成为忘年交,先生真正堪称为良师益友,他好几次称我"老金"。先生住院治疗的时候,虽然去看过他,但没能说上一句话。这是我一生的遗憾和悔恨。在先生日渐衰弱的这些日子里,我曾梦见山顶的冰雪,也梦见恩师脸色苍白,在寒冷中颤抖,我在给他寻找御寒的棉衣。2014年12月30日,我梦见恩师来到学生区,去看  相似文献   

19.
先生,永远怀念您张彬福5月29日,在北京八宝山第一告别室,望着志公先生的遗容,我的泪止不住地往下流。两周以前,去北京医院看他,我们还聊了两个小时。先生说他最近一直在考虑语文与电脑有什么关系,还想写一篇有关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文章………没想到,他老人家竟...  相似文献   

20.
卓民先生逝世已有10多年了,他是我父亲的同窗好友。少年时父亲曾以卓民先生手不释卷的好学精神勉励我勤奋读书。他说,卓民先生每逢假期都定下阅读计划、读书之多令他惊佩.30年代初,卓民先生在武昌华中大学主校政,那时我刚进中学,适值长城抗战,局势日紧,北平谣言纷传,一夕数惊,我们举家南下暂避,整整一个暑假就寄居在华中大学校舍中。这时我第一次见到了卓民先生,当时他曾利用余暇授我们几个孩子《大学》和《中庸》。暑假后,北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