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技""艺"     
"技""艺"的问题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必须涉及的,二者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然而由于部分艺术家对二者关系认识上的偏差,往往会重"艺"而轻"技",主观夸大"艺"的作用,轻视"技"的训练和培养,进而影响"艺"的表现力.本文通过谈"技""艺"的关系,希望能使艺术家们对二者的关系有一个新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德"乃学生立身担当所本,"技"乃学生生存意义所在,"艺"乃学生尚巧达善所依,"道"乃学生生命价值所系。人才培养匠德匠技匠心匠魂的融合,是江苏省中职校领航计划项目建设人才培养价值取向。从教育、产业、社会三个视角阐述人才培养的逻辑意蕴;从"德""技""艺""道"四个境界定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从哲学、技术、科学三个维度诠释人才培养的学理要义;从培养理念、课程实践、文化(育人)实践、教学实践四个路径总结出"德技艺道"融合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3.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述.文章通过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演变过程的梳理,指出原有培养目标体系存在的缺陷,进而从"艺""术""道"来重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在对"艺""术""道"进行解读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的教育特点,赋予其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言""象""意"及三者关系是中国传统文论的重要概念,其理论内涵对后世文论、画论等影响深远。罗曼·英伽登的现象学文学理论将作品看作是一个"意向性客体",认为文学作品具有四层基本的结构层次。通过对中国传统的"言""象""意"理论与英伽登的文学作品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二者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在这些相同的背后,有着巨大的不同。进行中西理论比较研究之时,更重要的是要看到二者各自不同的哲学根源与各自的艺术特点,而不是盲目地将二者进行比附或者试图通过其中一方来确立另一方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俄语时间副词всегда与汉语时间副词"总""一直"相对应,但与汉语的"总""一直"在语义上存在差异。二者既有对应关系,又存在差异,通过语义的分析和对比,深化对其语义认识,以便更好地在实践中运用上述词语。  相似文献   

6.
漆画从构思到完成,必有匠心“技”的加工,更有心智“艺”的抉择,两者随影相行、唇齿相依。“技”度量“艺”的审美情怀,“艺”衡量“技”的内容形式,缺一不可。倘若,一味的追求“技”的表现而忽视“艺”的表达,或是过分的注重“艺”的内涵而忽略“技”的形式,都会使漆画丧失殆尽。  相似文献   

7.
"言""象""意"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其理论内涵对后世文论、画论等影响深远。罗曼·英伽登的现象学文学作品理论将作品看作一个"意向性客体",认为文学作品具有四个基本结构层次。通过对中国传统"言""象""意"理论与英伽登的文学作品理论进行整体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二者有三个主要的相似性和三个主要差异性。相似性更多的出现在从结构角度进行探讨的结果当中,是显见的;而二者的差异性却更多是由于哲学根源和思维方式不同所造成的。在进行中西理论比较研究之时,既要看到中西理论的相似性以展现共通的理论生命力,又要看到他们各自不同的哲学根源与艺术特点,而不是盲目地将二者进行比附或者试图通过其中一方来确立另一方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道"与"艺"以及"技"的关系覆盖了中国的审美价值与艺术实践。建水柴烧紫陶的审美价值与艺术实践当然也在这种关系的覆盖之下。"柴烧"是陶瓷烧制的一种技艺,采用这种方法烧制陶瓷,会使陶瓷作品烧成阴阳两个面,进而形成绝妙的自然图案和色彩变化,也就是所谓的"窑变"。柴烧"技艺充分体现着中国古代阴阳五行的哲学观念。"柴烧"方式充分表达了"道""艺""技"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柴烧"建水紫陶作品充分契合了当代人的审美心理,成为人们追求的陶艺珍品。人们的审美心理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在人们的审美心理、审美价值观念不断发生变化和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建水紫陶也面临着多元化的发展,顺应时代潮流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9.
关于政治与教育的关系问题,学界主要存在"泛政治化""去政治化"和"中性化"三种截然不同的研究倾向。现实表明,它们都未能充分揭示出二者关系的丰富内涵与科学实质。对该问题的重新检视,需要超越"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克服简单化倾向,对其作出考量与诠释:对政治和政治教育的认知应随社会的发展而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政治和教育应当通过和谐共存实现共生共荣,研究二者关系需要不断地接近和触及其内核与实质。  相似文献   

10.
从武术的起源及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技击价值与表演价值的不同取向,探讨了武术中技击价值和观赏价值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二者关系的讨论,认为技击是武术的灵魂,不能离开技击谈论武术。而武术的表演价值也不能忽略。在当今社会做为武术人,把握好"击"与"艺"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武术不管如何创新,都不能脱离武术的基本特点,即要保留动作的技击特点。  相似文献   

11.
《山海经》的"大人""小人"神话,承袭《国语》记载的"防风氏""僬侥氏"之说,奠定了二者在先秦文献中的生成基调。《国语·鲁语》作为春秋、战国时人对"大人""小人"诸事的言说总纲,记载着时人对二者的印象,一是"大人""小人"的身高位列两级,为长短之至;二是来自外域。同时,亦载录其诸多称名、历史迁变等,为"大人""小人"在诸种文献中身份的嬗变奠定基础。《春秋三传》以"长狄"为外域民族,在历史与神话的二元交互中,各叙其事。《庄子》《列子》以"任公子""龙伯国大人""僬侥国小人"创制寓言,阐发哲理。《楚辞》以文人的浪漫主义想象,打造"长人"意象,彰显神话仙话化倾向。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2015年中国(厦门)漆画展中部分高校师生作品分析,探讨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漆画教学的现状及水平,并且提出建立漆画教学新秩序,确立"画在漆先,艺在技先"的教学观念,指出只有将"漆"与"画"统一、"技"与"艺"融合,才能创作出既不失"漆"的独特魅力又具精神内涵的漆画作品。  相似文献   

13.
朗读是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从音读到意读,再到美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样才是对一篇文章的充实的解读。阅读教学应根植于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抓住"技味""趣味""情味"来指导学生朗读。  相似文献   

14.
"孔颜之乐"这一哲学命题内含两个问题,即"孔子之乐"和"颜回之乐"。孔子之乐有"好学之乐""教学之乐""弘道之乐"等,是圣人之乐;颜回之乐有"好学之乐""安贫乐道之乐""亲师、事师、一生不离孔子之乐"等,是圣徒之乐,二者虽紧密相连却又有所不同。孔子之乐和颜回之乐都是觉悟之乐、悟道之乐、明其"明德"之乐,且都达到了"仁"的最高境界,但二者之乐也存在不同之处,比较分析二者的相同与不同,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汉语中,表"用刀斧砍、砍断"义的"伐""斫""砍"是一组同义词,它们存在着历时替换关系。先秦两汉时期,主要用"伐""斫";魏晋时期,"砍"字出现,"伐""斫""砍"三者并存;明清时期"砍"基本完成了对"伐""斫"的历时替换,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6.
"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对政商关系的重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尝试了从"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内涵入手,分析其特点,并从政府、企业、政商沟通机制,反腐联动机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优化路径,希望对"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构建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7.
美术教育是融审美形态教育、美感教育、情操教育于一体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讲求对人性情、性格的完善和发展,注重对人的情感培养。从美术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高校需要重视美术教育的对人的"陶养",做到美术教育"技"与"艺"并举,在过程中实现"陶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朱莉 《现代语文》2009,(6):98-100
作为高频助词, "哩"和"吤"在双峰方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普通话里的助词"了"相对应.本文将对二者的分工与合作进行阐述,并归纳出"哩""吤"之间的异同以及二者与"了"之问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古代东亚地区通行的读书方法"吟诵/素读"对于揭示中日语言文化交流史上的文本解读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指出"吟诵/素读"二者在文化传播上的可对比性,再从"读音及文本对象""、声调性""、唱诵性""、传情性"等四方面阐述二者的音声共性,分析得到"吟诵/素读"同源同步发展的相互关系,最后延伸探讨了从"音读到默读"的阅读方式变迁问题。  相似文献   

20.
各个艺术门类均以对天地万物的感识为发端,简单的以"书画同源"来解释中国绘画与书法关系并非唯一方法。书画艺术的形成都与中国汉字的产生、演变息息相关,因此,书画关系谓之"书画同流"更为准确、更有意义;而且,画在先,书为后。二者既"同流",便有相似的表现手法与表意功能,所以,画作中常辅以书法;但二者毕竟各自为类,书早已从画中脱颖而出,在书作中绝无画功参与。此乃书画关系"二而一""一而二"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