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唐朝诗人贾岛作诗“推敲”的故事,成了流传千年的佳话。但谁也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贾岛苦苦地研究“推”和“敲”哪个更好,实际上是在合理想象。他并不管和尚到底是推了门还是敲了门,只一味研究怎样开门才具有意境美。文学艺术创作当然有这个特权,可是这正是新闻工作的大忌。既然搞新闻的人也常常嘱咐自己“要反复推敲”,那么可见,“推敲”并不单单是文学艺术家的座右铭。但是,  相似文献   

2.
“推敲”故事流传千古.贾岛当年苦苦研究是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时,他并不在乎和尚在那个月夜到底是推了门还是敲了门,只是一味在想象中研究怎样开门才有意境.这是文学创作的一个特点,却是新闻工作的大忌.文学有文学的推敲,新闻有新闻的推敲.以我之见新闻推敲,除了用词的准确、精练、生动外,其落脚点再应放在事实与原因两个方面.先谈事实推敲.在新闻写作中,这是比文学推敲再严肃更重要的任务.例如《陕西日报》曾刊登一条消息一个六十七岁的老太太上山挖药时打死一只豹子.消息传到美国,纽约一家报纸想转发这条新闻,可是在消息中发现几处不大可信的地方.这家报社两次打长途电话到陕西日报社找作者核实,未能找到作者,便不肯轻率发表.后来,借某代表团访华之机,让代表团长充任特派记者,要他核实老妇打豹子的事实.这位特派记者找到消息作者,提了一连串的问题,由作者补充了一些细节.  相似文献   

3.
动词是表示行动变化的饲;是词汇中最富于表现力的一类饲。善为文者尤其文学大师无不十分注意动词的选用。由于他们巧用动词,写出来的文章既形神兼备,又简洁凝练。唐朝诗人贾岛写《题李凝幽居》一诗,三四句为“马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起初第四句想写作“僧推月下门”,又想写作“僧破月下门”一时难以取舍,反复吟哦,并时时用手作推敲之势。后韩愈建议“作‘敲’字佳矣”,贾岛才确定写作“增敲月下门”。自此以后,把斟酌字命,反复考虑叫做“推敲”。“推”和“敲”都是动词,为什么用“敲”优于用“推”呢?因为“敲”会发出响声…  相似文献   

4.
推敲定律 贾岛于驴背上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改“敲”作“推”宇,炼之未定,吟哦不已,不小心冲撞了当时京城长安的“代理市长”韩愈。韩愈立马久之.谓岛曰:“‘一敲’字佳。”一锤定音,贾岛遂以此句名动京城。  相似文献   

5.
有些记者朋友兼为诗人,两行都很出色,我很羡慕。我不行,努力试了几回,都是失之于太实,不成功。新闻要求真实,是事实的真实。诗也要求真实,是感情或意境的真实。两个真实不一样,这两个行当也就各有一套本事。 文学史里有一个“推敲”的故事很有名。苦吟诗人贾岛有一回得了两句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他拿不定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骑在驴子上一会儿做推的姿势,一会儿做敲的姿势。那是在京城长安,结果冲撞了代理市长韩愈的仪仗队。韩愈是大作家,问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说用“敲”字好,两人从此成了好朋友。有人考证这个故事是编造出来的,因为他们早就相识了,这点我们暂且不管它。 我想说的是,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字表述的是两种不同的情况,要看实际情况如何。说“推”,是自己推门  相似文献   

6.
推敲定律 贾岛于驴背上得旬:"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改"敲"作"推"字,炼之未定,吟哦不已,不小心冲撞了当时京城长安的"代理市长"韩愈.韩愈立马久之.谓岛日:"敲'字佳."一锤定音,贾岛遂以此句名动京城.  相似文献   

7.
贾岛(779-843)字浪仙,早岁为僧,名无本,幽都(今北京市)人。“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吟成五个字,撚断数茎须。”素有“苦吟诗人”之桂冠;又有“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之锻炼,有“推敲”大师之美称。今存《长江集》十卷,存诗380首,附诗25首又10句。孙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人贾岛作诗“推敲”的故事成为千年流传的美谈,人们有时也把“推敲”这一典故引用在新闻标题制作上,用以说明新闻标题应讲究文字的准确。但笔者认为,文字“推敲”仅仅是对新闻标题进行“推敲”的一个层面,严格地讲应有三个层面:即角度推敲、主次推敲和文字推敲。 一、角度推敲 标题内容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客观事物普遍存在着多角  相似文献   

9.
诗圣杜甫说:“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那“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刻苦精神,不知感动了多少写诗和读诗的人,1300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而中唐诗人贾岛的“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故事,更是千古传诵的写诗一绝,一个“敲”字写出了夜静更深老憎归来的声音与形象,比原来的“僧推月下门”不知妙了多少!从此,反复“推”、“敲”便成了写诗的人必备的条件之一。“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的这首名诗中的那个“绿”字,也留下了一段反复修改…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作家早就讲究对文辞语句的锤炼磨琢,晋代陆机(文赋)即有“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之说。对炼字锻句的重视,使得唐代诗坛出现了许多佳话。最为胜炙人口的是“推敲”的故事:据传贾岛初赴洛阳时,“一日于驴上吟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欲着推字,或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作推字手势,又作敲字手势。不觉行半坊,观者讶之,岛似不见。时韩吏部愈权东尹,意气清严,威振紫陌。经第三对呵唱,岛但手势末已。俄为官者推下驴,拥至尹前,岛才觉悟。顾问,欲责之。岛具对偶吟得一联,安一字未定,神游不觉,致冲…  相似文献   

11.
二句三年得     
贾岛“推敲”的故事足尽人皆知的。从那个故事中我们看到贾岛的写作态度是十分严肃、认真的。贾岛诗作中有一些颇为人们所传颂的佳句,如“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等,这些诗句或气势雄浑,或情景幽静,写得都很出色。而这些诗句又都是经过诗人不断锤炼、反复修改写出来的。贾岛的每一句诗都下过一番苦功。还有一个故事也是讲他的苦吟精神的。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唐代诗人贾岛因痴迷于改诗句而留下了“推敲”的佳话。他刻意求工,注意诗句的锤炼,以苦吟著称,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诗后》)之语。这种精神对我们初学新闻写作的人来说,是非常需要提倡的。特别是消息这种体裁,要求用最简洁、是概括的文字表现事实。如果时间允许,应当养成对每句话、每个词认真推敲的习惯。仔细修改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集锦类”新闻成为诸多新闻媒体扩大信息量的重要途径。翻报刊、听广播,诸如“报刊集萃”、“九州一览”、“新闻集锦”、“环球300秒”等等“集锦类”新闻栏目、节目,五花八门。“集锦类”新闻也有不少值得细加推敲和研究的地方。这里不妨列出几种:  相似文献   

14.
1991年《新闻与写作》第5期上刊登的《认真推敲,才能写得准确》一文,其中不少地方都用到“推敲”一词,如“仔细推敲”、“好好推敲”、“要逐字逐句推敲”、“认真推敲”等等。笔者认为这些“推敲”词组的运用是文章的作者以及编辑同志悉心安排的,体现了他们的匠心所在。“推敲”一词的来历众人皆知。是什么意思呢?《现代汉语词典》也好,《辞海》也好,以及新出版的《汉语大词典》都注释为“斟酌字句、反复考虑”。《认真推敲,才能写得准确》一文中众多“推敲”的运用是符合这个含义的,是经得起推敲的。这篇文章在运用“推敲”对,前面都加了状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邓小平思想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特别强调了实事求是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作为文学艺术范畴的新闻摄影,承担了记录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实事求是是新闻摄影的基本要求,也是必然要求。杜绝造假,杜绝PS,在电脑技术突飞猛进的新时代,这是对新闻摄影从业者提出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业务1957年第2期上潘实同志的“贾岛非记者之良师”一文提出了一个见解:新闻写作要求快,不能因为字句的雕琢影响了报道的时间性。这个见解是无论谁也不会有异议的。然而,我觉得事情不是这样简单,如果仅谈这一方面,那是可能引起另外一方面的偏向。在我们今天的新闻写作中,语言的主要缺点不是过  相似文献   

17.
粉碎“四人帮”三年来,新闻工作在不断发展进步。实践终将推动理论研究的发展,近来关于新闻学理论问题的议论也多起来了。尤其引人注意的是不少新闻业务机关开始注意新闻理论研究,这使我们对新闻学的发展平添了极大的希望。这是新闻学得到了较多的承认的一种表现。原来,新闻学作为一门科学似乎不那么被普遍承认。在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工作者中都曾有过“新闻无学”的观点,有的甚至断定新闻学不可能形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是可  相似文献   

18.
前两年,社会上发生过一场争论:新闻工作算不算一门科学,或者说,新闻工作“有学”还是“无学”。经过新闻界的一番有根据的论证,新闻工作被承认为一门科学了,新闻工作的确“有学”。那么,广播工作算不算一门科学呢?广播“有学”还是“无学”呢?如果承认广播工作是一门科学,或者说广播“有学”,可以成为广播学,那么,它和新闻学是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新闻界,乃至广播界内部,意见并不一致。这是因为,一方面,社会上也好,新闻界也好,对广播工作的历史、实践和理论缺乏了解;另一方面,我们广播工作者对于自己从事的这门科学也研究得不够,  相似文献   

19.
“新闻伦理学”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伦理学”和“新闻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一种边缘学科。从它的产生形成来说,“新闻伦理学”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本文将要研究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新闻伦理,则更是一门崭新的学科。 “伦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说它古老,因为这个学科产生已经很久远了,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占希腊就有人研究这门学问,并率先创立了这个学科。此后,它一直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流传于  相似文献   

20.
新闻定义虽然“五花八门”,但在表述新闻的本质和特性时,几乎每个定义都着意强调一个“新”字。然而,新闻之新究竟有哪些内涵?新闻之新的本质规定究竟是什么?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说,都有进一步细加推敲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