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回顾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中德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程。在冷战的背景下,历经波折,终致建交。但建交后,中德关系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深刻的冷战烙印。随着冷战结束,两德统一,中德关系在曲折中迅速发展深化。科尔政府时期实现了中德关系正常化,施罗德将两国关系推进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默克尔时期中德关系日趋成熟。中国的发展需要德国,德国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德关系的互补性决定了双边关系可望继续保持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施罗德及其社会民主党领导下,德国经济连年走低。最终,这个国家决定是时候作些变化了。于是,德国选出了一名女性来接任施罗德,担任新总理。默克尔总理原名安格拉·多罗特娅·卡斯纳,1954年出生于西德港口城市汉堡。同年,她的牧师父亲决定新家举家迁往东德。他的这一搬家举动不仅在多年后引起了一连串尴尬的问题,还让他刚刚降临人世的女儿在日后背上了一个十字架。牧师家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完成学校学习,更别提上大学了。默克尔和她的弟弟妹妹从小就受他们专横的父亲的教导,什么事都要比同龄人做得好。默克尔似乎把这个教导当成了一生的主旨…  相似文献   

3.
环雪 《上海教育》2008,(3):61-61
安格拉·默克尔是德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理,她在竞选中击败执政7年的上任总理施罗德,引发了国内政界的“地震”。走马上任后,默克尔又以雷厉风行的政治作风,被外界称为欧洲政坛上的又一位“铁娘子”。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德国角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2013-2021年默克尔总理发表的37篇政府声明作为研究对象,从政治语言学中隐喻层面的分析视角,探讨政治话语中德国角色的建构。研究结果表明,默克尔在政府声明中主要运用了路径隐喻、军事隐喻、建筑隐喻、角色隐喻和机械隐喻这五种隐喻模式,将德国建构成一个敢于面对危机和挑战,在欧洲和国际层面积极承担责任,国内稳定团结的国家。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德国担任欧盟理事会轮值主席国对联邦政府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为此,德国承担更多责任,使欧洲更具抵御危机能力,更可持续性发展。本文为今后对德国角色的话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2002年6月13日,德国总理格哈德·施罗德在联邦议院就“教育与创新政策”发表了一项政府声明,要求创造一种教学与学习的新文化。施罗德把人们是否有受教育的机遇称为21世纪的社会问题:“教育——这对我而言是现代化社会政策与创造未来的中心议题。”施罗德的这一政府声明,引发了德国关于青年教育与培训质量问题的激烈讨论——  相似文献   

6.
德国在伊拉克问题上敢于挑战美国,公开反对美国对伊动武,是德国对美政策的重大转折,德美传统关系骤然降温;这有深刻的国际背景,是彼此国际战略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矛盾而导致的,施罗德个人所具有的民族主义和大国意识也起了作用;德美关系蒙上的阴影不会马上消除,今后一段时期,可能出现不冷不热或时疏时亲的局面,德国对美政策的独立自主性必将不断加强,这是顺应时代潮流不可逆转的。  相似文献   

7.
德国换总理了。在位16年的老总理科尔在9月27日的大选中败给了新手施罗德。施罗德成了欧洲实力最强的国家德国的政府首脑。翻开格哈德·施罗德的个人档案,人们发现他原来是在苦水里泡大的。施氏于1944年4月7日出生在下萨克森州的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个没有技术专长、也无固定工作的勤杂工,后被拉去服兵役。就在小施罗德出生那一年,父亲战死在罗马尼亚,撇下了当清洁工的母亲和他姐弟二人,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施罗德14岁便辍学在家,后到一家瓷器店当学徒。贫寒的家境没有使施罗德自卑、消沉,相反使他产生了一定要改变境遇的强烈欲望。…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育技术》2003,13(3):68-68
2002年5月初,德国总理施罗德在威斯巴登举行的德国高校校长联席会议2000年会上透露,德国联邦与各州政府将采取紧急措施,在未来5年内,由联邦政府与16个州政府双方各出资一半,总计联合投资一亿马克培养信息技术人才。 这一决定是对施罗德总理在2002年3月汉诺威国际信息技术博览会上提出的代号为D21行动,即所谓德国绿卡行动的补充。这意味着德国不仅要从国外引进信息技术人才或通过继续教育对本国相关人员实施再教育,以解决近期专门人才的匮乏问题,而且还要强化德国高校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以着眼于未来,满足中长期德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德…  相似文献   

9.
德国需要IT人才与理工人才 在移民问题上,吸引大量外国高技术工人到德国工作,已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德国想给印度的IT人才发放签证,以弥补IT领域技术人员的空缺。 多年来,精通计算机的印度人帮助了美国硅谷的崛起。而今,欧洲也希望吸引班加罗尔的电脑精英。面对国内IT(信息技术)专家奇缺的情况,德国总理格哈德·施罗德于3月13日公布了一项特殊计划,以吸引印度最好、最聪明的专家到德国来。德国非常需要有信息技术人才。施罗德曾说:“我们为  相似文献   

10.
坚定果敢的金发女郎金发女郎多丽丝是施罗德的第四任妻子,比施罗德小20岁。多丽丝个性坚强,聪明果敢,18岁踏入新闻界,凭借优异的表现成为德国著名杂志《焦点》的政治记者。在和施罗德认识之前,她曾与一位德国电视台记者私奔到美国,生下了女儿克拉拉,两人不久后分手。此  相似文献   

11.
抗战爆发前十年间,中德两国基于各自的利益需求,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保持着。较密切的关系。但是在德国政府内部,就对华和对日关系而言、又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同中国合作;一派则视日本为未来战争中的盟友。日本全面侵华以后,德国远东政策的重心逐渐偏向日本,其在华利益服务从于它的欧洲扩张战略。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的转型极大地促进了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的有序发展,网络也越来越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充当了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安全阀,既有利于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又有利于公民有效的参与到政治体系中来,对中国政治参与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它也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弊端,因此还必须进一步加以完善,以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德国的职业教育誉满全球;而在我国,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是较低的,主要源于观念的问题。在德国,职业教育由政府主导;在我国,在对职业教育的管理上,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力度不够。在德国企业看来,培训费用的投入就是企业的一种投资,对企业具有增值的意义;在中国,很多企业着眼于眼前的利益,不愿在职业培训上投入过多。在德国,对于专职教师的任职资格要求较严,必须经过2年以上的工厂实践;在我国,职校教师大部分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上统一局面的政治格局呈现“居北制南”。尽管明初和国民政府都曾短暂地以南京为政治中心,但明成祖迁都北京和蒋政权存在22年后覆灭的历史反而说明“居北制南”格局坚如磐石。中国统一的政治格局之所以形成“居北制南”,是因为中国北方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在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后,凭借漕运将东南之赋税北运,从而巩固和确保了“居北制南”的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15.
晚清时期,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下,传统中央集权体制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逐渐削弱。辛亥革命爆发后,随着清王朝的推翻,传统中央集权体制也彻底解体,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发生了彻底改变。但当时的袁世凯中央政府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依然试图恢复传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重新建立以个人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遭到了地方势力的抵制,最终导致了五代式民国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组建人民政府时,曾广邀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出任政府高官,形成了非中共人士参政的第一次高潮;2007年,万钢、陈竺出任政府部门正职,2008年中国地方政府换届后30名非中共人士担任省级要职,标志着非中共人士参政第二次高潮的到来。本文拟就两次参政高潮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理解非中共人士参政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政府营销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运用市场营销的原理和方法,依据公共行政价值理念,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并解决国家事务和公共事务,通过对经济社会活动进行有效的宏观调节和控制,从而实现政府目标的一系列政府行为。它具有整体性、公益性、正外部性、复杂多变性等特点。基于我国政府营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深入开展政府营销理论研究,强化政府营销理念;注重政府营销规划和策略的选择,有序深入地推进政府营销行为;建立有效的政府营销管理和评价体系,从而对政府营销行为及时有效监督和考核。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以来,日本不断调整对台政策,提升日台实质关系。本文以近年来日本的对台政策为切入点,着重从谋求政治大国、遏制中国的崛起、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强化对台政治影响力等方面分析了近几年日本对台湾政策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绩效评估在我国的兴起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即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感召力的迅速下降及在现阶段中国实现政治民主化的经济社会条件尚不成熟等原因,政绩合法性成为执政党和政府的主要合法性来源.为了提升地方政府的政绩,绩效评估作为一种新的政治控制工具日益受到执政党和政府的重视,但是政绩合法性有其天然的局限性,在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也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而要解决这一困境,除了改进评估程序、方法和和指标设计外,更根本的是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国家,促进合法性来源的根本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