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比书中描写的凯瑟琳和希克利、凯瑟琳和林顿、小凯瑟琳和小哈里顿之间的不同的感情,说明在艾米莉.勃朗特心中,爱情必由天性的相近产生,由对天性的忠诚而成功,爱情的幸福只来源于对天性的忠诚。  相似文献   

2.
袁群 《考试周刊》2009,(2):41-42
本文通过对《呼啸山庄》书中小凯瑟琳父爱、反抗、爱情和复仇四个主题的描写和分析,重新解读了书中的主题思想,让读者从小凯瑟琳身上看到了爱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3.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主要讲述的是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故事,突出了男女主人公之间强烈的爱恨情仇。这部典型的婚恋悲剧,其悲剧性主要体现为爱情和婚姻的错位。本文通过对小说中的希斯克利夫、凯瑟琳、林顿和伊莎贝拉等几个人物的婚恋错位的分析,进而挖掘其悲剧意蕴,也探究其悲剧艺术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美国作家林·海尔-萨金特的《重返呼啸山庄》以希思克利夫出走的三年留白为起点,讲述了希思克利夫离开呼啸山庄后的经历,破解了“希思克利夫之谜”。萨金特通过改写希思克利夫的身份,展现希思克利夫人性之恶的方式,突出了希思克利夫的“他者”形象。除了重塑希思克利夫的人物形象之外,萨金特也通过重构情节的方式改写了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在《重返呼啸山庄》中,美洲成为了自由和幸福生活的象征,病重的凯瑟琳是与希思克利夫在美洲一起生活了5年后去世的。对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的改写体现了殖民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关于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悲剧的原因众说纷呈,不一而论,有人认为这场爱情悲剧具有社会必然性,不仅是社会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也有人把它归结于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的性格原因。本文主要对主人公之间爱情悲剧做出伦理层面的简要分析,在爱的悲剧面前,人性本质中潜在的恶的因素,现时的行为规范,个人的行为抉择对他人的影响,以及社会大环境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很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6.
<呼啸山庄>主人公希克厉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摒弃了一切尘世的俗念,以致彼此的灵魂挣脱肉体的桎梏达到互为灵魂、互为生命的高度.他们爱情之奇特,在于连爱意也是用恨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艾米莉·勃朗特所著《呼啸山庄》讲述了一个爱情和复仇的故事。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原本是一对彼此深爱的恋人,在凯瑟琳抛弃了希斯克利夫嫁给比他富有成熟的林顿后,希斯克利夫进行了一系列的报复行动,最后放弃一切结束了生命。本文试通过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小说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W uthering H ights)一直被人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是一部"奥秘莫测"的"怪书"。书中描述了凯瑟琳(Catherine)和希斯克利夫(Heathc liff)之间的狂风暴雨般的超世俗的爱情,也描写了凯瑟琳和林敦及画眉山庄和呼啸山庄第二代卡茜和小林敦之间的世俗之爱,同时作品中还隐含了作者对宗教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及人物的性格特点入手,对《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情及《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进行比较,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和封建主义社会所谓的文明对爱情、人性的摧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及人物的性格特点入手,对<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情及<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进行比较,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和封建主义社会所谓的文明对爱情、人性的摧残.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呼啸山庄》一直被当作经典爱情故事为广大读者所阅读与理解。然而用现代爱情学对爱情本质所作的阐释与理解来考察男女主人公关系,则会得出一个崭新而又令人吃惊的结论,希克厉与凯瑟琳之间根本没有爱情,有的只是激情与占有欲。  相似文献   

12.
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在人物塑造、主题、语言和情节等方面综合运用了各种讽刺手法,讽刺艺术运用得炉火纯青,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贝内特太太、克林斯先生、凯瑟琳夫人、威克姆和宾利小姐等。通过人物形象的讽刺,作者揭露了当时社会盛行的物质化的爱情与婚姻,宣扬了进步的爱情与婚姻道德观。本文通过凯瑟琳夫人的形象刻画来探讨《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讽刺艺术。  相似文献   

13.
4月17日晴英国作家威廉·毛姆曾评价《呼啸山庄》:“我不知道还有哪一部小说,其中的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和执着,如此令人吃惊地被描述出来。”是啊,不知道希斯克利夫的人生中邂逅凯瑟琳是他的幸运还是不幸,他终其一生都在为凯瑟琳痴迷、痛苦、挣扎,他被自己对凯瑟琳的思念折磨的几近疯狂,却无法从对死去的凯瑟琳的恋情中解脱出来,终于不吃不喝,走向了死亡。  相似文献   

14.
《呼啸山庄》以19世纪英国社会动荡为背景,讲述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凄美的浪漫爱情故事及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故事。希斯克利夫在爱与恨的情感交织之中一步一步走向极端,呼啸山庄在希斯克利夫的极端冷酷的统治之下变得十分凄凉和冷漠,无论是环境还是人性都如此,但是仇恨之际,却迎来了人性复苏,哈顿和小凯瑟琳的爱情感化了希斯克利夫,让他在冰冷的性情中看到了一丝希望和人性的善良,即使在冰冷的夜晚,也阻挡不了人性善良的再次觉醒。  相似文献   

15.
通过《永别了,武器》来看海明威的爱情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描写了战争与爱情。战争摧毁人的幸福和理想。享利与凯瑟琳的爱情是战争中觉醒的人们精神世界的发展,在战争中人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他们的爱成了欢乐与痛苦的根源。爱情是美好的,然而战争中的爱情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  相似文献   

16.
《呼啸山庄》是部悲剧色彩很浓的小说,笔者着重从分析女主人公凯瑟琳的性格入手,试图诠释整部小说悲剧产生的原因。因为凯瑟琳善良,才对席斯克里夫由怜悯而生爱;又因为她虚荣、自私而且自傲,她背叛了她的爱情嫁给了爱德加。最终凯瑟琳成为所有悲剧的导火线,每一个原本纯真的人都被卷了进来,他们的爱和人性都在那个时刻被冰冻了起来。  相似文献   

17.
《求证》是戴维·奥本的一本关于解答凯瑟琳疑惑的戏剧。该剧以父女关系为主线,一步步地解答了凯瑟琳关于自己是疯子还是数学天才的疑问,在回答自己的这个问题时,她也向世人证实了女性在数学领域的能力,并在求证的过程中收获了亲情和爱情。  相似文献   

18.
简爱和凯瑟琳之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简爱》和《呼啸山庄》中两位女主人公简爱和凯瑟琳不同的爱情结局 ,剖析导致不同结局的原因 ,比较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二姐妹对人生、婚姻和爱情的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19.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主要写了两个主题,战争和爱情,将爱情安插于战争中。该书讲述了主人公亨利和女主角凯瑟琳相遇,相知,相恋,到后面亨利意外成为逃兵,侥幸生存下来的他决定放下武器,和凯瑟琳去另一个城市生活,但故事最后以凯瑟琳母子双亡落幕。国内对海明威作品语言风格和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居多,但是对汉译本的研究凤毛麟角,《永别了,武器》在中国的影响力也很大,对当代青年成长具有启示意义。时代在进步,人们对翻译的要求也在前进,学习者要站在更前沿的角度去学习研究译作,同时结合时代特征,和平、反战的主题在今天更显得珍贵。  相似文献   

20.
《呼啸山庄》描写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复仇故事。小说主要描述了希刺克厉夫的爱与恨的一生。希刺克厉夫从小受到辛德雷的欺压。凯瑟琳对他们爱情的背叛更加导致了他的极度复仇心理。他一步步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甚至对仇人的后代,他也不放过。他的复仇虽然没有任何血腥,但他复仇的心理及手段都让读者感到一种恐惧。但他也有人性的一面,这点我们从他对待耐莉、约瑟夫、洛克乌德的态度看出来。他复仇取得了成功,但当他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之后,却失去了生存的意义。因此,当他从哈里顿和凯蒂的身上找到凯瑟琳的影子时,他更加的怀念她了。最终他选择了死亡去再次和凯瑟琳在一起,以寻回曾有的快乐。仇恨消失了,爱情成了小说的最后旋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