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育的现实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社会发展、教育体制等多重因素影响,当代大学生尚存在法律意识淡漠、法律信仰缺乏、法律基础知识薄弱等问题。良好的法律意识的形成重在培养,高校是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主阵地。在当下高校培育大学生法律意识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树立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是核心;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关键;学会运用法律思维是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培育的多重维度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培育的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培育的多重维度,可以大体归结为社会主义政治信仰、法律信仰、道德信仰、文化信仰、生态信仰培育五个主要方面,相互之间存在着本质性、差异性、同一性、必然性、依赖性逻辑。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的有效培育,需要统筹兼顾信仰培育的多重维度。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不但有利于他们的成才成功,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要条件。在具体的法律素养教育中,我们应该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重点让当代大学生树立起法律信仰,培养的内容应该贴近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关注其法律思维方式的养成。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对法律是否信仰,是高校"基础课"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应以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作为"基础课"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学内容上应以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作为"基础课"教学的中心;教学手段上采用"案例教学法"则可以使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5.
董蕙敏 《文教资料》2014,(16):129-130
法律信仰是实现法治的基本前提,培育大学生法律信仰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要的定型阶段,只有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形成正确的认知。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意识和信仰。因此,高校法治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养,特别是法律信仰的培育。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他们对党信仰的状况直接影响到祖国的未来。本文从实证研究出发。在信息社会背景下,试图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以寻求我国大学生党信仰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提出了加强新时期党信仰对大学生吸引力的途径,构建“三位一体”党信仰培育网络。  相似文献   

7.
关于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在调查中发现他们存在法律知识掌握不牢、权利义务观理解不深、守法护法精神欠佳、法律信仰不够坚定等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受传统法律文化影响、学校法制教育偏差、社会负面信息等因素影响。为此,应当从合理建构大学法律基础知识课程内容、开创法律知识教学新方法、引导大学生进行法律实践、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等途径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8.
<正>自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并取得突破性成效。当代大学生作为先进青年代表,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人才基础,必须牢牢树立从严治党意识。这关乎国家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及国家后备人才的综合质量。要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目标,必须使当代青年大学生形成法治意识和理念,争做学法、尊法、用法、护法的带头人。对此,高校方面需提高对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重视度,正确认知全面从严治党与法治信仰培育之间的内在关联,明确法治信仰的构成要素与理论支撑,结合当代大学生实际情况,采用行之有效的法治信仰培育方法,解决其法制知识薄弱、法治信仰不坚定的问题,坚定当代大学生法治信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9.
法律信仰的形成离不开法律思维。通过法律思维的界定,分析加强大学生法律思维培育有助于大学生完善现代人的人格构成、适应现代法律生活、推进高校依法治校和依法治国的进程,探索加强大学生法律思维培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培育医学院校大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强化其法律素养,对培育新型医护人才,推进依法行医,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道德信仰培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如何使道德信仰培育顺利进行,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培育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理念启示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是道德信仰培育的基本方法基础;坚持实践性,是道德信仰实践性表质的要求;尊重主体性,是道德信仰培育的决定因素;抓住联系发展性,是道德信仰培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法治思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意。法治思维不是职业思维、法律思维,而是良法思维,包括法律信仰、职权法定、程序正当、责任意识四个核心要素。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有三种途径:一是以树立大学生法律信仰理念为宗旨,培养大学生对法治价值的认同感;二是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调整法治教育教学内容,提高法治教育师资质量;三是以公众参与为途径,培育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3.
法律信仰的产生并非是现代才兴起的产物,早在古希腊罗马的时期,就有了这一概念的雏形,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学界人士郑重提出了"法律信仰"这一命题并逐渐为社会公众所熟知,接受.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识的最高层次,是人们对法律的一种认同和敬畏.法律信仰作为现代法治精神的内核,形成和发展有其自然演变过程,但同时也是人们有意识地选择和培育的结果.在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至关重要.因此,探析大学生法律信仰现状、问题及对策,对于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和有效地预防、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状况及其培育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表明,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律意识在不断增强,但法律常识和法律运用能力仍显不足,法律信仰缺失。要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既需要高校大力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也需要社会共同努力,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育对于建设法治国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意义重大。目前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育存在法律知识匮乏、法律观念淡薄与法律信仰尚未确立等问题。有必要从制度构建、法治校园建设、课堂教学改革以及加强法律能力培养等方面增强大学生法律素质培育。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调研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教文化与宗教信仰究竟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证课题。本课题组以上海高校大学生为对象,调查研究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最新情况,包括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的类型、程度、生成原因,重点调研宗教信仰对大学生发展的利弊影响和影响程度。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和概括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特征、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取向,分析当代大学生信仰生成的各种因素及其对大学生信仰影响的力量比重,为大学生信仰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学生总体上对法治表示认同,基本的法律原则和理念普遍具备,并正在逐步深化.但大学生了解学习法律知识的主动性不够、对法治观念的理解深度不够、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强、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心理认可度不高、就业歧视问题缺乏有效解决途径.大学生对于法治的价值的认识应当脱离肤浅的工具主义,正确全面地理解法治的价值,并培育法律信仰.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教育“当事人模式”的构建实现了学生民主管理、自我管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日常实践中养成,创新了高校学生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一、有关新媒体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研究数量与热度 单就"新媒体"以及"大学生信仰教育",我国学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初步的系统观点.但直接将"新媒体"与"信仰教育"放在一起进行研究的文章目前还不多.我们利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工具,选取"篇名"为检索项,分别以"新媒体"、"微博"和"信仰教育"、"大学生信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为共同检索词进行检索,在2004年至今将近十年间直接探讨多媒体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文章只有3篇,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高国栋的《新媒体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福州大学陈永福的《精神家园的重构——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信仰引领研究》以及他的另一篇文章《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信仰引领》.其他相关文章经筛选共590篇,其中,具体以"微博"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背景的文章304篇.2004年至统计时,有关新媒体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论文发表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当代大学生精神信仰迷失是社会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大学生精神信仰迷失主要表现在盲目崇拜市场经济、价值观易受冲击、道德缺失等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与精神信仰在思想上具有内在统一性。强化高校政治理论课、把握网络阵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是培育大学生的精神信仰、解决当代大学生的精神迷失问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当前,青年大学生社会责任危机的出现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困境与挑战。从文化的视角来理解文化信仰以及文化信仰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关系,有助于高校重视、理解、运用"文化的力量"来培育当代大学生。这对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