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3年5月2日起,保定晚报开始在A4版推出一个时评类的专版——《朝闻暮语》,固定于每周一至周五刊发,迄今已有8个月左右。目前,该版已经得到了众多读者的认可。作为地方晚报的时评版,《朝闻暮语》定位于做城市本地化、平民化的观点引领者。作为前期的策划组织和后期工作的主要执行者,经过这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笔者对于地方晚报类纸媒开办时评版、尤其地方纸媒言论的本地化、平民化方面有了一些体会。一、用第一、二人称化的表述来"接天通地"晚报虽然属于百姓生活服务类的媒体,但不可否认,它同样承担着推进政府工作的重要职能,尤其与百姓日常直接先关的城市决策,与日报相比,晚报在相关舆论场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深度报道的一种,时事评论以深刻性和尖锐批评性为受众所追捧。曾几何时,以都市类媒体为主的全国各地大小报纸纷纷开辟时评专版,有资料显示,鼎盛之时,国内创办时评版的报纸有300家之多。不少纸媒将其视为应对新兴媒体挑战的杀手锏。不过,现在有很多报纸的时评阵地正快速失守,不少曾红火过的时评版面也纷纷淡出人们的视野。时评怎么了?病了!时评到底犯了哪些病?钱江晚报又如何免遭感染?对此,作为经常给该报时评版提供稿件的作者,笔者进行了一些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陈守湖 《新闻窗》2013,(3):53-54
对于时下国内的都市报来说,时评已经成为其核心新闻产品。国内主要的都市报皆开设有独立的评论版,版次位置显著,影响不断扩大。时评对媒体的主流化建设、品牌塑造、竞争力涵育等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观点即新闻一般认为,中国都市报的时评热始于《南方都市报》。2002年3月4日,《南方都市报》率先在全国综合性日报中推出了每天一个版的时评版。2003年4月2日,增为两个时评版,分为"社论版"和"个论版"。2004年3月1日改版,变成了"社论"和"来论"两个版。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为人们发出个人之言提供了极大便利, 热点事件甫一出现, 跟进的时评便如雨后春笋, 迅速充斥各大网站的时评版块. 纸媒的时评栏目编辑再也不发愁稿源了,只要点开某一网站的时评版块, 各色言辞精彩的原创评论稿件任尔挑选. 一些网络时评作者, 因其作品屡被纸媒转载, 在时评界拥有了一定的 "江湖地位", 随之而成为某些纸媒的固定供稿人甚至专栏作者. 然而, 网络时评中尽管不乏精品, 但纸媒的时评编辑仍需有一双慧眼, 严以把关, 以免观点偏颇甚至谬误之作抢了 "话筒", 损害所在媒体的公信力. 教育领域乃时评高产之地, 招考政策、 学校管理、 职业道德、 师生冲突、 校园伤害等都易引发质疑或抨击. 现就以教育时评稿件选编为例, 对编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5.
时评之惑     
近两年.国内媒体纷纷开设时评版或时评栏目,时评迅速发震起来, 媒体时评勇于针砭时弊,积极引导舆论.并直接促成了一些重要的社会事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演化,可以说,时评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增强媒体的影响力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都市报类纸媒开办时评或言论版已是主流,但非省会城市的市级晚报做此内容者还并不太多。2013年5月起,河北《保定晚报》推出了时评版《朝闻暮语》,每周四期。一年过去,我们在内容设置、版面风格、写手建设等环节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尤其近半年来在言论短小化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版面内容设置方面有意识地进行部分短小化,我们的初衷还是考虑本地读者的需求和阅读习惯。一些省级都市  相似文献   

7.
纸媒时评版块由来已久,网络时评兴起于1999年左右,这批作者最初活跃于当时的各大论坛。2001年后,各地重点新闻网站开始建设,以红网红辣椒评论为代表的地方网络时评平台开始名声鹊起。网站的海量空间、较低门槛、快速传播以及受众的日渐增长,让一批民间作者热情四溢,人们议政和发声的愿望迅速壮大,一定程度上有缓解社会焦虑的泄洪作用。  相似文献   

8.
时评热方兴未艾,不少报纸每天的时评版多达2个以上,时评版的位置也前移至二版、三版.伴随着时评的"做大做强",报刊新闻竞争已从单纯的消息竞争发展到如今消息、时评两条战线的竞争.  相似文献   

9.
信息卡片     
《青年记者》2004,(8):11-11
时评现状扫描国内报刊中,多数都市报都设立了至少一版的时评版,部分都市报有两整版的时评版,多数党报也设立了至少半版的时评版,全国日发时评稿至少二三百篇,其中30%为重稿,经常性时评作者约80人左  相似文献   

10.
毛竹菊 《青年记者》2016,(15):36-37
网络时评是发表于网络平台上的时评,相较于传统纸媒的时评专栏,具有时效性强、平民化、发表门槛低等特点。网络时评的兴起,吸引了更多人参与社会讨论;时评人也基本认可“时评写作的公共取向”。①走在舆论浪尖的网络时评人在评论哪些新闻呢?笔者选取了凤凰网2013~2014年评出的十大时评名博②中的10名博主,对其博文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1.
《扬子晚报》的“扬子时评”版是该报最有特色的部分。“扬子时评”刊登的新闻评论能够站在百姓的立场,关注社会热点,褒贬现实,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求。本文分析了《扬子晚报》如何从平民角度出发,发挥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职能,及政府与群众之间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12.
韦祖伟 《新闻窗》2008,(6):43-44
当前,时评正成为各种媒体树立社会公器形象、争夺读者的有力武器。一些传统严肃大报开设有时评专栏,如《人民日报》的“人民时评”;开设有时评专版,如《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走大众化、市场化路线的都市报更把时评当作步入主流媒体行列的重要手段,纷纷创办时评专版或专栏,如《南方都市报》多的时候每天就有三个时评版,包括“社评”、“个论”(“众议”、“专栏”)等。不仅如此,时评版在众多报纸中的版序还比较靠前、位置相当醒目,深受读者欢迎。另外,几乎所有的综合性网站都开设了时评频道。时评影响范围的大大扩展,给时评作者提供了更多的表现舞台。  相似文献   

13.
网络的发展,纸媒纷纷寻求与新媒体更好的结合,以求在愈发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存活。如果说数字报纸的出现是纸媒与网络的美丽邂逅,那么评论类微博的出现则是纸媒与网络的又一次深情相拥。本文就都市报时评微博的发展特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近两年,时评在媒体中热起来,这主要缘于媒体资源过度丰富,信息量激增,其次也缘于国外媒体的影响。作为媒体而言,自然希望在一片喧哗中建立自己的个性声音;作为读者,也希望在价值观混乱、信息繁杂里听到高屋建瓴的见解。需要酿成了现实:从南到北的媒体都在打“时评牌”。仅就报纸来说,2002年,始有浙江《青年时报》等报纸试水时评版,而今已有一批时评版颇具影响:《南方周末》时评版、《中国青年报》时评版、《齐鲁晚报》时评版、《经济观察报》时评版等。一些新报纸问世便把时评作为了重头戏,像《新京报》每天有1~2个时评版,做得有声有色。新闻理论家认为媒体已经进入“观点的时代”,把评论称为新闻的灵魂和媒体的旗帜。而且现实中,一些媒体调查中证实:  相似文献   

15.
打造"思想的圆桌会议"--《南方都市报》时评版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评,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沉寂后,终于在2002年大举复兴。如果说《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和《青年话题》吹响了时评复兴的号角的话,那么《南方都市报》则以其大手笔打造的时评版身体力行地为时评的复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南方都市报》时评的分析,力图为时评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意义。《南方都市报》时评版的创办早在1998年11月初《冰点时评》问世,时评在《中国青年报》崭露头角时,就有人预言:中国媒体的竞争已经进入“观点时代”。且不论“观点时代”是否真的到来,但2002年时评的风生水起却是不争的事实。创办于1999年夏的…  相似文献   

16.
王璇  刘航 《今传媒》2011,(6):50-51
本文以《长江日报》与《楚天都市报》时评版文章的比较分析为个案,通过对两报2010年8月15日~2010年9月30日时评文章的数据统计,从评论主体、评论深浅程度、视角选择和舆论监督指向四个维度比较分析党报与都市报时评版的特点,以期对两类报纸的时评版建构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新闻时评,是当前纸媒的热点之一,是引导读者深读新闻的需要,是新闻深度化的体现,是报纸思想品位的象征。许多报纸纷纷开辟时评版面,一时间遍地开花,大有“不上时评没品位”之势。但是,由于盲目跟风,许多报纸有条件的要上,没有条件的也要上,造成目前新闻时评版面本身出现了严重同质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在这个信息高度开放的时代,独家新闻已成奢侈品。在很大意义上说,媒体竞争已不再是新闻题材的竞争,而是新闻角度、新闻解读的竞争。越来越多新闻媒体意识到,竞争已进入观点时代,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纸媒,都大打时评牌。纵观报纸的评论版,有的突出评论的权威性、思想性,抢占高端市场;有的侧重群众参与性,主攻大众化市场。  相似文献   

19.
彭军辉 《当代传播》2007,(6):134-135
当前报纸时评专栏(版)的发展势头强劲,但在时评专栏(版)的开设、时评的创作以及栏目的管理上也存在较明显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从版面、编辑、管理及作者等四个层面寻找对策,如此报纸时评专栏(版)的发展才能走向真正的健康繁荣.  相似文献   

20.
张雅娟  张华念 《青年记者》2004,(7):17-17,21
《燕赵都市报》和《齐鲁晚报》同属于市民生活类报纸,两者在新闻采编、报纸版面的设计等各个方面都讲求贴近性,力求以平民的视角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两报都重视时评的作用,为此专门开办了时评版,两家的时评版各有特色,办得有声有色,本文拟将两者加以比较,试图得到一些有启发性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