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星星天     
一蓑一笠一渔舟——饶有趣味的联缀诗清代文学家纪晓岚的《秋江独钓图》诗很奇特有趣: 一蓑一笠一渔舟, 一个渔翁一钓钩。一拍一呼还一笑, 一人独占一江秋。  相似文献   

2.
"一"字笔画最少,可是经诗人巧妙安排,能化平淡为神奇。如纪晓岚的一首诗: "一蓑一笠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清代女诗人何佩玉,擅长作数字诗,  相似文献   

3.
趣说数字诗     
诗忌重字,数字尤其重复不得。可有几首带一字的小诗,却叫人拍案叫绝。请先看清代纪晓岚的《江上渔舟》。某年秋天,乾隆下江南。船过长江时,他站在船头,看到一个渔翁立于一叶小舟上,手拿一根渔杆,正在江岸钓鱼。一向爱吟诗的乾隆,很想把眼前的景色写成一首诗,但一时又想不出满意的句子。恰巧纪晓岚立在旁边,乾隆深知纪晓岚学识渊博,才思敏捷,想出这个难题,把他难倒。便要他把眼前的景物,吟成小诗一首,而且必须包括十个“一”字。纪晓岚明知难为,却不敢违旨,其他大臣也手捏一把冷汗。纪晓岚毕竟是天下第一才子,他沉思片刻,…  相似文献   

4.
一字笔画最少,可是经诗人巧妙安排,能化平淡为神奇。清代文学家纪晓岚曾写过一首一字到底的诗: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颦笑,一人独占一江秋。清代女诗人何佩玉,擅长作数字诗,她写过这样一首诗: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  相似文献   

5.
“一”是最基本最普通的数字,但如果在诗词中运用得当,却能焕发惊人的神采,显示出丰富感人、出人意料的情趣。传说乾隆下江南时,见江中有一叶扁舟,孤孤单单,便令随行的大学士纪晓岚以“一”赋诗一首。这位纪大学士博学敏捷,稍事凝望后就脱口吟道:“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顿首,一江明月一江秋,”一连用了十个“一”字,勾画出一幅恬淡优美的渔舟唱晚图。也有传说纪晓岚奉乾隆之命写的是这样  相似文献   

6.
在汉字大家庭里, “一”是笔画最少、使用频率又颇高的一个极普通的字,但如果运用巧妙,它可以在诗文写作或口头表达中发挥神奇效用。清代大才子纪晓岚有一首题名《秋江垂钓图》的七绝: “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梢头一钓钩;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  相似文献   

7.
纪晓岚是清朝乾隆年间的才子,他出口成章,机智幽默,连乾隆也非常喜欢他.乾隆知道纪晓岚体态肥胖,特别怕热,一到夏天就会找个地方脱衣服纳凉,于是就想戏弄他一下. 一天,纪晓岚和几个大臣光着膀子正在聊天儿,乾隆突然从里面出来了.纪晓岚随便说了句:"老头子来了!"说完,他赶紧找衣服穿.但是乾隆已走近,大伙儿来不及穿衣服了,只好趴在地下,不敢动弹,连大气都不敢出.  相似文献   

8.
巧用“数”字赋诗,能传神、表情、达意,这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累见不鲜。然而,诗人用数,各有巧妙。如: (一) 纪晓岚的“一”字诗: 一蓑一笠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这首七绝,句句用数,一数复用,通串全篇,画活了江景,写活了人物。诗中十个“一”字,读来不  相似文献   

9.
<正>乾隆是个喜欢钻研学问的人。有一年,他和群臣在一起讨论仁德,大学士纪晓岚也在其中。工作几个小时后,乾隆有些累了,想放松一下,恰好此时在书上看到"忠孝"两个字。乾隆想起知识渊博、机智聪明的纪晓岚就在身边,突然玩性大发,就问纪晓岚:"纪晓岚,我问你:这‘忠孝’二字是什么意思呀?"其实,乾隆对"忠孝"二字又怎能不知?他之所以这样问,只是想找茬  相似文献   

10.
杜纯  周俊彦 《初中生》2002,(19):33-35
四库书馆总篡之所设在圆明园文源阁.纪晓岚走路有疾步如飞的习惯,每天总在住所和文源阁之间匆匆往返.这天,同事彭元瑞与纪晓岚一块上班,可不一会彭元瑞就跟不上纪晓岚了.等他到了文源阁,纪晓岚已经阅书数卷.彭元瑞喘息着说:"纪晓岚确是神行太保."纪晓岚正在看书,头也不抬地回答道:"彭芸楣不愧圣手书生."  相似文献   

11.
1.乾隆年间,朝中有个大学士叫纪晓岚。此人博览群书,机智过人。2.一天,乾隆皇帝心血来潮,想跟纪晓岚开个玩笑,就召他上殿。  相似文献   

12.
纪晓岚满腹经纶,才高八斗,乾隆很想出个题难为他一下,以压压他的才气。一天,君臣来到关帝庙,乾隆忽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个怪题,对纪晓岚说:"纪爱卿,关  相似文献   

13.
清人张伯行,为政清廉正直,被百姓尊为“清官”,他所写的《禁止馈送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虽云交际之常,廉操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这八个“-”字,将张公清正廉洁赫然纸上。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板在一幅画上曾题道:“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其“-”字用得如数家珍,读来十分亲切。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见江上有一渔船,即令身旁的大学士纪晓岚以“一字”赋诗。纪晓岚略思片刻便吟道:“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饰一仰一顿…  相似文献   

14.
<正>一次,纪晓岚与乾隆皇帝嬉笑间评头品足,纪晓岚忽道:"君之脚犹如兽之趾。"乾隆听罢,顿时龙颜大怒,追问其因何胡言。纪晓岚不慌不忙,慢吞吞地解释道:"帝之足,’蹄’也,何谓’蹄’?君之脚也。"乾隆无可奈何。一次,乾隆故意问纪晓岚什么叫"忠孝"。纪晓岚背书似的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为孝。"乾隆想  相似文献   

15.
《纪晓岚题百鹅图》故事中说,清朝乾隆皇帝得一幅"百鹅图",乃召翰苑近臣于便殿,征诗题图。大学士纪晓岚率先动笔:"鹅鹅鹅鹅鹅鹅鹅",一连七个"鹅"字,非但起得平平,简直毫无诗味。他接着又写道:"一鹅一鹅又一鹅",像小孩数数似的。群臣看了不禁暗笑,正要发  相似文献   

16.
以文会友     
乾隆二十七年顺天乡试后,纪晓岚受命督学福建。一天他来到福州一家茶楼,恰好一群文士在那里饮茶赋诗。纪晓岚上前想以文会友。那些人就以此楼为题叫他作诗。纪晓岚道:"一爬爬上最高楼。"众人听了,相对笑道:"这也算诗?"这时,就听又道:"十  相似文献   

17.
乾隆皇帝下江南,站在镇江的金山寺上,指着长江里来往穿梭的船只,询问左右:"江中有几条船?"纪晓岚反应最为机敏,回答说:"两条。"皇帝奇怪,便问道:"哪两条?"纪晓岚说:"一条叫做名,一条叫做利。"按照纪晓岚的逻辑,江上只有两条船,其实天下也只有两种人,就看怎么分类了。  相似文献   

18.
周俊彦 《初中生》2002,(1):34-35,94
乾隆二十八年,纪晓岚奉旨督学福建.他们沿运河南下,一路饱览山川秀色.一天,一条大船从后面赶上来,船上一位老者递给纪晓岚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看阁下必是一位文士,现有一联,阁下如能对上,我自会退避三舍,如对不上,就只好委屈阁下啦!"下面写着他的上联:  相似文献   

19.
钟铧  米子 《高中生》2008,(15):59-59
传说,某日,纪晓岚去友人家向友人的母亲祝寿。主人热情邀请他作一首祝寿诗。纪晓岚即席应声吟道:"这个婆娘不是人。"满座贺客大惊失色,主人猛吃一惊之后脸也拉长了。纪晓岚从容不迫地继续吟道:"九天仙女下凡尘。"众人莞尔  相似文献   

20.
<正>小时候,纪晓岚很淘气。一年冬天,他穿着棉袄,拿着扇子,学着傻婆娘的样子在教室里扭来扭去的,逗同学们玩儿。一个南方来的读书人恰好路过,感到好奇,就停下来要和纪晓岚对对子。那人刚吟出"你穿冬装摇夏扇糊涂春秋"的上联,纪晓岚马上就对出了"你居南方来北地什么东西"的下联,引得众人哄堂大笑。长大后,有一次,纪晓岚等大臣在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