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王元化的《心雕龙》研究与其黑格尔美学思想研究有密切的关系,黑格尔作中所表现的执追求真理的精神给予了困厄中潜心《心雕龙》研究的王元化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具体研究中,王元化主要依据黑格尔美学思想来清理和阐明《心雕龙》的概念、范围和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2.
试论佛教论争对刘勰折衷方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东晋南朝佛教论争的考察,试图说明自东晋慧远以折衷之法调和佛儒关系后,佛教论争中折衷方法的大量实践,为刘勰以折衷论提供了一份可鉴之资。而刘勰深广的佛学背景,使其在《心雕龙》中吸取这一方法资源成为可能。最后结合刘勰《灭惑论》和《心雕龙》的具体创作,论证刘勰折衷方法在实践上主要借鉴了佛教论争。  相似文献   

3.
本认为,就影响《心雕龙》的传统化诸观念来看,“圣”的观念是较为重要的观念之一。“圣”的观念对《心雕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心雕龙》建构起了“圣人-圣王-士”三位一体的学思想体系,这一学思想体系贯穿于《心雕龙》的学起源、学发展、学创作观念中,成为《心雕龙》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4.
作为先秦两汉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淮南子》的学思想对于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一部杂家作,其理论本身又具有驳杂零散的特点,因此它对后世的影响又具有多样性和多侧面性。《心雕龙》对《淮南子》多有征引,对其理论有很多吸收和发扬。《淮南子》的“适宜”论、“君形”论以及“原道”,论和批评论对于《心雕龙》的相关思想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这种影响进行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心雕龙》学理论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5.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的第二期发展,克服了传统儒学先天性的哲理贫乏、思辨不足的局限,完成了重建封建伦常道德,建立专制主义新文化的时代要求。而这是通过当时思想家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内容向儒学注入理性思维的新血液而实现的。与周敦颐“援道入儒”建立“无极而太极”的宇宙本体论改造儒学宇宙观不同;也与张载立足当时自然科学最高成就,熔铸《易经》建立“气本论”而弥补了儒学的哲理贫乏性不同,程颢程颐则是通过援引佛学的理论结构、论证方式等佛学精义,又融合《六经》建立起“理本论”而提高了儒学的哲理性思辨性,进而实现了儒学的新发展。本文试图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来展示二程援引佛学改造儒学的历史根据和理论特征,再略析其历史理论价值,以就教于学界同仁。一儒学被尊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在汉代就确立了它的统治地位,但到魏晋却受到  相似文献   

6.
《心雕龙》中的《明诗》篇,主要论述诗歌的历史沿革,但其中些许微言大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质。本将从体流变、艺术创生与风格范式三个方面,探讨刘勰诗学中的“折衷”与“求通”思想以及自然为美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心雕龙》是刘勰历时十余载精力写就的一部体大虑周的学理论作。他对作诗论进行了总结,注重学的继承与创新。从《心雕龙》这部巨中,我们可以看见孟子的学理论观“知人论世”对刘勰的影响。刘勰博览群书,杂观百家对各种学体裁及作家、作品进行了分类研究。刘勰既通历史又晓人情,进而以窥情。整个《心雕龙》的创作就是一次“知人论世”观的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新儒学的概念在社会上颇为流行,且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何谓新儒学?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其主要思想特征是什么?在中国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本文拟就上述问题略陈管见。一新儒学的内涵虽有不同的界说,但总是相对我国古代先秦儒学而言的。中国封建社会历经汉唐以后,随着经学笺注的没落,佛学与道教思想的渗透和科学技术发展进步,一种以儒学为主要内容,融合佛学和道教思想的新的学术文化思潮孕育发展起来,它就是  相似文献   

9.
《心雕龙》中的《原道》篇,专门探讨了“”的起源问题,鲜明地提出了“”源于“自然之道”的观点,奠定了《心雕龙》全书以论“言为之用心”为旨归的理论基础,从根本上确立了矫正浮靡、讹滥的形式主义风的理论根据。突出地表现了刘勰论的最根本的观点和主张,可谓《心雕龙》理论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刘勰的《心雕龙》处于中国古代“意象”说到“意境”说的转变过渡时期,且在《心雕龙》中首次将“意象”运用于美学领域,可以说“意象”说是由刘勰真正建立并使其系统化、体系化。如何营构融合审美意象,并完美地传达审美意象,是《心雕龙》“意象”说的中心内容。《心雕龙》环绕着“意象”展开了一系列艺美学上的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大量相关的学术范畴,形成了自身的体系,是中国古代“意象”说集大成的论作。  相似文献   

11.
《四书集注》继承和发展了孔孟思想,融汇了儒学、佛学以及中国的道家学说,提出了全民教育目标及体系,确立了儒家文化的道统地位,集中体现了朱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朱熹通过集注继承和创新儒学文化的方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2.
六朝梦得文才说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朝梦得才故事都宣扬才神授,这一思想源于梦通神灵的观念和神理为的观念,《心雕龙》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六朝梦得才故事反映了六朝以诗为“”的观念,表现了六朝重采的学倾向。  相似文献   

13.
刘勰一生始终奉儒家思想为圭臬,出仕入世、为学致用的思想贯穿其一生。《文心雕龙》表明刘勰推崇儒家思想,把儒家经书作为文章的范本,把孔子奉为精神导师,唯物主义的儒家世界观因素主导了他的思想。《灭惑论》表明刘勰在儒家思想的指引下,把佛学儒学化,实现了儒佛合流。刘勰的生活历程及其两部主要著作充分证明儒家思想是刘勰世界观的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东晋佛学思想对陶渊明苦难观和生死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对苦难的本质和原因的认识受到了佛学苦谛说的影响,他虽以儒家的“君子固穷”来标榜自己,同时又明确表示对固守穷节以留取身后之名的否定,陶渊明能做到固守穷节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佛学忍辱度修持方法的影响。陶渊明对待死是豁达的,儒学、玄学的生死观均未达到这种境界,而佛学十二因缘体系所体现的生死观是极为豁达的,但陶渊明委运任化的生死观并不单单是佛学对其影响的结果,同时还受到玄学“乐天委运”的思想的影响,是佛学和玄学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戊戌前后是晚清知识人心灵秩序从崩溃到重建的转折期,佛学为此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孙宝瑄《忘山庐日记》对这一时段知识人佛学兴趣的高涨、政治文化思潮与佛教思想的交涉、儒学内在调整过程中的儒佛关系均有翔实的记录。从《日记》中亦可考见:就思想的形上超越层面而言,在"哲学"学科最初构建的晚清时期,佛学与中国古代心性之学、西方哲学心理学传统结合,造就了佛学色彩浓厚的,以"心物图式"为核心的"新世界观";就思想的社会政治层面而言,春秋公羊学是今文经学的中坚,也是戊戌维新运动的思想基础,《日记》对知识界中流行的"三教三世"、"未来净土"等论题有较丰富的记载,由此可见,佛学对清末公羊春秋学的渗入,佛学丰富了维新派政治变革的理论内涵,强化了他们人类精神自我救赎的政治信念。  相似文献   

16.
在唐代,由于统治者实行开放的治国方略,从而在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了儒、释、道三教鼎立并存的局面。但佛学的思辨性和修行的简便化以及佛教的发展,构成了对儒学发展的挑战。中唐时期的士人知识分子认识到了佛学对儒学发展的危害,展开了对佛学的猛烈批判,韩愈就是这方面的代表。韩愈本着儒家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以儒家思想的卫道者自居,拿起了恢复儒家道统这一批判的武器,对佛学思想进行了批判,即使为此坐贬,也矢志不渝。他在贬谪期间仍积极传播儒学、力行实践,为捍卫儒学的统治地位以及儒家思想的南传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佛教在隋唐时期迅速勃兴,作为这个时期社会历史和化发展的结果,佛教广泛地影响着隋唐及以后中国的政治、社会、学、艺术、哲学甚至于生活观念等诸多方面,这是对中国儒学思想影响的社会基础。借鉴本土的儒学“心性论”,佛学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丰富了中国古代儒学思想,其中禅宗的思想对中国儒学的影响最为深刻。  相似文献   

18.
《心雕龙》中的《物色》篇,多数研究认为它属于创作论范畴;维护今传本篇次的论将其列入批评论,也是以创作过程中形象思维的客体一解释的。实际上,《物色》篇中的“物”,不是创作浩以主客关系的外物,而应当是作家的情采表现创造出来的章。“物色”即鉴赏批评的审美对象“辞采”,“物”作辞解,“色”作采论,合而裁定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的高下这分。将《物色》的题旨作“辞采”解释,这不仅符合《心雕龙》批评论的篇体构成的现状,而且符合《物色》篇本的语意。  相似文献   

19.
在东西方语言风格论美学思想史上,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的《修辞学》与我国齐梁年间刘勰的《心雕龙》,双峰并峙,前集大成,后启来世。他们都采用了整体观察、辨证认识的研究方法,其语言风格论美学思想的认识一致。当然,他们的语言风格论美学思想也有相异之处,这导源于各自不同的社会化背景,折射出他们不同的美学旨趣。  相似文献   

20.
刘勰《心雕龙》的创作论是全书的精华。《神思》篇是创作论的总纲。在这一总纲中,刘勰对作家艺术家创作活动的艺术想象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一、“思想为妙,神与物游”;二、“神用象通,情变所孕”;三、创作“灵感”的根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