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现代运动训练原理 在训练过程中,机体对负荷的反应总是从不适应到适应。适应就是机体内、外环境不断取得平衡的过程,是自然界生物活动的基本规律之一,也是运动训练能够提高人体竞技能力的生物学基础。竞技状态的形成要求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机能形态以及心理、智力等方面的生物适应性,都达到相对完善的程度。只有运动训练符合竞技状态形成的客观要求,才能保证生物适应性合理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合理地增加训练负荷和强度是迅速提高运动成绩的好方法。运动实践告诉我们,运动水平的提高,都是由于在不断加大强度训练的条件下,坚持多年系统地大运动量训练的结果。从生理学、运动医学观点来看,适宜的强度刺激能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增强其机能,小的强度刺激对机体影响较小,机能能力提高不明显,当然过大的强度刺激也会降低其机能能力,甚至有损于身体健康。因此我们认为寻找适宜的训练强度乃是一个复杂而又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运动训练过程,主要是对运动员机体施加一定负荷的刺激。这种刺激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打破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产生新的适应。从而使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向更高水平转化,获得新的平衡。这种训练适应的前提条件就是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所施加的负荷安排的科学性。训练负荷太小,运动能力提高不明显;运动负荷过大,不仅不能提高运动能力,反而会产生劣变现象。采用生理、生化指标,对优秀网球运动员进行运动负荷的监督与控制,收到了良好效果。使运动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在训练中不断增加运动负荷,有意识地打破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使之发生向较高机能水平的转化,在较高运动负荷水平上,获得相对平衡,这个过程称为训练适应。如果运动员运动训练和日常生活的总负荷超过运动员机体的承受能力,则可能导致疲劳及过度疲劳(过度训练)。  相似文献   

5.
对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现象与超量恢复原理的审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运动训练的超量恢复现象的分析认为,机体承受已适应的运动负荷刺激对物质的消耗,至机体机能恢复到原有水平所出现的波动现象,是机体机能的消耗与恢复达到充分平衡后的后效应,不会对机体机能能力产生直接的提高与降低。其原理,是机体在适度刺激条件下适应外环境的变化过程中,机体内环境偏离平衡态后所出现的过量恢复和恢复后在一定值的范围内波动。根据运动训练中机体承受运动负荷的特点,认为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原理是指机体承受超过原有运动负荷刺激后,所达到的适应性恢复水平与原有恢复水平之差。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在力量训练过程中必须逐渐增加阻力,使肌肉经常在超负倚的条件下训练不断产生新的生物适应,力量才能不断提高,由于力量的增长,原来的超负荷变成了低负荷,此时如不增加负荷则力量不能继续增长.因此,力量训练时必须逐渐增加阻力.  相似文献   

7.
运动负荷,目前人们为这一概念所下的定义并不一致,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从运动训练学的研究角度看,运动负荷是指运动员有机体在训练过程中所承受的生理负荷,有的也称之为运动刺激。但是由于目前对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的心理负荷的研究还不深入,特别是缺乏测定和监督心理负荷的有效方法和手段,难以做出定量的分析。要做到科学安排运动负荷,不同训练时期,不同训练阶段,训练过程中只有不断增加运动负荷,才能打破机体内环境原有的相对平衡,运动负,荷不增加到最大限度,也就是对人体不施加极限负荷也是不可能提高机体的机能水平,创造高水平运动成绩的。所以在训练实践中确定极限负荷要因人而异,这就要依靠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在训练中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探索运动员承担最大限度负荷能力的界限,做出恰当的安排。  相似文献   

8.
一、肌肉力量从力学角度讲,它是反映肌肉对阻力的克服或对抗能力;在运动训练中,力量素质作为其他身体素质的基础,是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的关键,同时又是防止运动伤害的保证。因此不论是在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中,学者都对力量素质的训练颇为重视。力量训练的规律和生理依据,主要是不间断性的超负荷训练使机体逐渐产生适应性。超负荷训练是指机体承受训练负荷或强度超过日常生活中承受的负荷。  相似文献   

9.
严蓓 《游泳》2007,(2):26-28
我们大多数人都把训练水平的提高与训练负荷的增加联系在一起。却常常忽视训练能力的获得恰恰是发生在我们身体休息的时候。运动成绩的提高出现在机体对某一训练负荷的适应,并在承受负荷后产生恢复的阶段。因此,虽然训练负荷是产生适应过程的重要刺激源,但机体大部分的“新陈代谢重组”都是发生在机体休息的时候(恢复的时候)。  相似文献   

10.
训练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每位教练员都希望培养的运动员出类拔萃,并为此付出无数辛勤的汗水,但成功的只有少数。究其原因,除选材得法外,与其通过最科学、最合理地安排训练使运动员得到最大的发展直接有关。从身体机能对训练刺激的反应及适应规律可以看出,并非刺激强度越大训练效果越好,只有将训练负荷与恢复进行最佳组合,完全按照身体机能变化的内在规律安排训练的教练员,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可见要取得训练成功,就必须了解机体对训练刺激所发生的反应规律、适应规律以及恢复规律,了解运动效果的累积规律,了解负荷——恢复安排不当时,机能水平的变化规律,才能更有效地安排训练,获得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一、肌肉力量从力学角度讲,它是反映肌肉对阻力的克服或对抗能力。在运动训练中,力量素质作为其他身体素质的基础,是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的关键,同时义是防止运动伤害的保证。因此不论是住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中,学者都对力量素质的训练颇为重视。力量训练的规律和生理依据,主要是不间断性超负荷训练使机体逐渐产生适应性。超负荷训练是指机体承受训练负荷或强度超过生活中承受的负荷。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业已证明,适度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这是由于适度体育运动促进机体免疫机能的结果。但对运动员(尤其是高水平运动员)来说,由于其运动训练负荷(量)远远大于普通的体育爱好者,往往发生过度训练等运动性疾病,而过度训练可影响人体的免疫机能,增加机体对  相似文献   

13.
力量素质在体育运动中是重要素质,它与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力量训练是身体素质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力量训练时,往往会出现开始阶段力量增长较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增长速度会逐渐下降,甚至出现停顿现象。造成力量增长停顿的主要原因是训练负荷增长不合理。 运动训练的本质是使机体的内环境与施加负荷的外环境不断取得平衡的过程。如果肌肉对已有的训练负荷已经适应,肌肉力量就不再增长,最多只能维持在现有的水平上。如果训练负荷增长过快,长期、连续的大重量刺激超过了人体机能适应的限度,往往会降低身体和心理的工作能力,使力量增长出现停顿甚至负增长现象。  相似文献   

14.
1 超负荷原则 :超负荷就是用最大负荷进行训练 ,采用超负荷能迫使肌肉进行最大收缩 ,因而刺激人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适应性变化 ,导致肌肉力量增长 ,较小的负荷只能使肌肉保持原有力量水平。2 渐增阻力原则 :在力量训练过程中 ,肌肉由于超负荷训练导致力量增长 ,原来的超负荷变成了低负荷。因此 ,力量训练必须循序渐进 ,经常不断地增加阻力和重复次数 ,使肌肉经常在超负荷的条件下训练 ,不断产生新的生理适应。3 力量练习安排原则 :力量训练中 ,要使大肌群先于小肌群受到训练 ,其原因是小肌群比大肌群易出现疲劳 ,为了保证大肌群的超负荷 ,…  相似文献   

15.
运动训练是疲劳一恢复一再疲劳一再恢复过程,运动员机能水平的提高是由训练导致适度疲劳,并加以合理恢复后,人体机能状态在新的水平上获得适应的结果。随着运动技术、战术水平不断提高,恢复放松练习越来越被重视,采用科学的放松手段,促进机体快速、合理恢复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1.柔道运动训练中的疲劳1.1疲劳的定义学术界对疲劳的定义是:指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疲劳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的反应。训练要求的提高会产生疲劳,只有把疲劳和恢复过程作为一个整体,作为运动训练的一个过程,在训练计划中作好安排,从各方面来加速疲劳消除,提高恢复的效果.使训练对身体的影响在新的水平上获得适应性提高,才能更快地完成训练任务。  相似文献   

17.
肌肉力量训练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发展力量素质的原则 1、超负荷原则与渐增阻力原则。进行力量训练时,不但要在初期承受较大非适应性负荷,在训练周期中,随着机体的适应和力量的提高,负荷阻力也要相应调整,并逐渐增大或变换形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实验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对7名青海省竞走运动员(世居高原)在赛前33天高原训练期间的生理、生化机能指标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显示,世居高原运动员初、中、末期的血象指标呈先降后升趋势,至训练结束恢复到训练前水平,表明此次赛前高原训练对机体产生了一定的刺激,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良好;CK、BUN变化在正常范围内,表明机体恢复能力良好,训练负荷强度安排适宜;睾酮水平较初期值显著提高,皮质醇保持在初期水平,T/C比值大幅提高,提示机体蛋白合成加强,运动能力提高。研究结果表明,此次赛前高原训练对于提高世居高原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有较好的效果。但对于最大摄氧量即有氧能力指标的提高效果不明显,建议应对其进行更高海拔或下到低海拔地区进行短期训练,以便更好地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不同负荷运动训练对大鼠红细胞膜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一次急性运动可造成红细胞的破坏增多,但小负荷的运动训练可以通过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改善红细胞膜性能等途径,最终增加动物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使其有氧代谢能力及抵抗力竭运动造成的能力均提高。大负荷的训练结果不但使红细胞的破坏增加,且单个红细胞的机能也明显下降,在训练结束后可能发生运动性贫血。(2)大负荷训练后RBCM流动性下降,与其丙二醛(MDA)含量及抗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我国冬季两项项目的运动成绩、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对冬季两项运动员四周的高原训练进行生理生化机能生理监控研究,为高原科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科学合理的高原训练安排可以有效提高冬季两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水平以及运动成绩,这些能力的提高在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上会有明显的体现,高原训练对冬季两项运动员心血管功能的影响较大,极易出现训练过度,心脏劳损等不良现象,对其进行跟踪检测是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血液载氧能力的血红蛋白出现波动,但总趋势是增加的;对运动员血液肌酸激酶(CK)和血尿素(BUN)出现先增加后减退的现象,说明这样的训练安排是负荷运动训练的科学规律的;在高原训练一段时间后,运动员机体的血清睾酮水平会有显著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