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美国商标反淡化理论有着广泛的影响,美国的司法、立法实践均受到其影响。在大部分州依据商标反淡化理论制定各自的州反淡化法后,美国干1995年制定了《联邦商标反淡化法》,并且先后干1999年和2006年对《联邦商标反淡化法》进行了修正。本文以历史的角度观察美国商标反淡化理论的发展及司法、立法实践,以期为我国完善相关司法、立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淡化行为是一种现代商标侵权。为满足驰名商标发展的内在要求,顺应国际潮流,我国应加强对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借鉴各国商标反淡化立法的成功经验,建立比较完善的商标反淡化法律制度,对淡化行为依法打击,从根本上遏制和消灭商标淡化行为。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知识产权法全面修改之际,本从商标反淡化理论的产生着手,分析了商标反淡化保护的必要性,并结合各国立法和司法实践,阐述了商标淡化的表现形式和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知识产权法全面修改之际,本从商标反淡化理论的产生着手,分析了商标反淡化保护的必要性,并结合各国立法和司法实践,阐述了商标淡化的表现形式和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5.
商标淡化在本质上是对商标所凝结高强度能量的稀释、耗散和削弱,导致的最终后果是使商标丧失能量,不再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商标。商标混淆是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对商标所指代商品或服务的来源发生混同和误认。商标淡化与混淆的联系主要在于:证明责任承担相同、损害商标功能相同、保护对象范围相同、保护利益相同、主观作用相同。商标淡化与混淆的区别主要在于:联想的程度不同、涉及商标种类不同、具体存在类型不同、侵权抗辩范围不同、危害表现形式不同。我国对商标淡化问题并未明确立法规制。为完善我国商标淡化立法,建议:一是在商标法中构建规制混淆侵权与淡化侵权的双轨并行总体立法框架;二是从商标法实施条例和商标法司法解释中完善商标淡化的具体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6.
商标淡化是指将与驰名商标相同或相似的商标标识用于与驰名商标不相同或不相似的商品或服务上.致使驰名商标的显著性被削弱或商誉受损的行为。商标淡化行为基本上有弱化、退化、玷污三种表现形式。我国目前尚未明确规定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法律制度,这给驰名商标的保护带来不利。今后我国可以从立法、执法和增强市场主体的商标意识方面完善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法制体系。  相似文献   

7.
美国商标反淡化理论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其反淡化的立法与司法实践也同样有着广泛的影响.本文对美国国会2006年出台的《商标淡化修正法案》进行了评述,结合相关理论和法院判例分析了法案内容的变化,并对修正后的法案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8.
我国虽然已经引入了淡化理论,却没有对商标淡化的适用对象作出明确的限制,也没有规定商标淡化的例外情形,本文认为,淡化侵权的标准应当是:被淡化的对象是驰名商标;淡化产生损害后果;侵权人的主观过错推定责任以及侵权人商业性的使用商标。淡化的除外情形包括:合理使用、滑稽模仿和在先使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虽然已经引入了淡化理论,却没有对商标淡化的适用对象作出明确的限制,也没有规定商标淡化的例外情形,本文认为,淡化侵权的标准应当是:被淡化的对象是驰名商标:淡化产生损害后果;侵权人的主观过错推定责任以及侵权人商业性的使用商标.淡化的除外情形包括:合理使用、滑稽模仿和在先使用.  相似文献   

10.
商标淡化理论突破了传统理论对驰名商标的保护范围,最大限度地维护了驰名商标的显著性和独创性,对驰名商标实施太过周密的保护并不适合我国国情,商标淡化保护也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其弊端.因而,有必要对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进行限制,具体而言,就是要明确商标淡化的构成要件,并通过对要件的概括抬高反淡化保护的门槛.  相似文献   

11.
淡化理论是基于混淆理论不能对驰名商标提供完善的保护而产生的,其保护范围能否适用于地理标志尚有争议.由于地理标志和驰名商标具有类似的表彰功能,而从实践角度看,传统的混淆理论无法对地理标志进行完善的保护,淡化理论扩张至地理标志,已是必然的趋势.国外立法已经适用淡化理论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而我国《商标法》仍然在适用混淆理论.  相似文献   

12.
驰名商标保护的理论基础问题,是研究从何种理论角度出发,来更有力地保护商标权人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竞争的正常秩序。各国对驰名商标予以特殊保护的三种理论基础(混淆理论、反淡化理论和不当得利理论),建立反淡化理论是当前世界驰名商标立法的趋势,应在我国建立反淡化理论以进一步完善我国驰名商标保护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3.
由于商标犯罪形式越来越复杂,我国相关刑事立法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涉案金额是我国目前对于商标犯罪定罪量刑的依据,需要对计算涉案金额的相关概念作出明确的规定。反向假冒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情节严重的应当构成犯罪。目前我国对于服务商标的法律保护仅仅局限于《商标法》的规定,应将其列入商标犯罪的保护对象。不论是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还是已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都应列入刑法的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14.
虽然我国已在《商标法》中做出了商标反向假冒的规定,并且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民法通则》中也做出了要求经营者在商业活动中要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但由于上述立法中仅涉及了商标的反向假冒而没有涵盖所有的商业活动中的反向假冒问题。所以,除商标反向假冒外的行为,国家都只是在立法中给予了原则性的指导,而没有做出认定在除商标反向假冒外的行为是否为反向假冒的具体标准。因而,文章以Steven SALIM,et al.诉Fox Kids案为例,分析美国在认定所有商业活动中反向假冒的标准,以期能够为我国的立法完善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starting from the definition and expression of well-known trademark dilution,in developed countries for reference,on the basis of the trademark anti-dilution legislation,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demark antidilution protection in China,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legal suggestions.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商标立法从建国到现在,在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当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法律到多层次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国际条约综合调整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国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现实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商标立法之路。尤其是在2001年我国加入WTO前后,为适应WTO的相关要求,我国参照国际标准修改和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其中TRIPS协议起到了重要的标准作用,使新的《商标法》拓宽了其保护范围、加强了对商标注册的规定、并且进一步强化了力度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反淡化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是商誉价值,反淡化作为驰名商标保护的特殊法律措施已被人们所关注。从驰名商标的反淡化到商誉的反淡化,这 化理论的重大发展。商淡化的法律措施扩展了反淡化保护的领域和范围。我国立法与实践在商誉反淡化保护方面尚有一定差距,应加强探讨和研究,以期完善立法,维护公平竞争。  相似文献   

18.
外资并购是指外国企业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手段取得我国企业一部分或全部股份,从而对其经营管理实施控制的行为。外资在中国的并购采取的商标战略主要体现为对中国知名商标的使用进行控制、限制中方商标的进一步开发使用、独占合资企业商标的新增值、并购中国行业领军品牌等方面。我国要在加强反垄断、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的立法、健全商标评估机制、企业自身增强商标战略意识、成立民间商标自我保护组织等方面予以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9.
根据我国传统的商标保护理论和现行商标立法,只有注册商标才受到法律的全面保护,未注册商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受保护。在我国对未注册商标保护的立法需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1.确认未注册商标使用权为合法的在先权利;2.赋予未注册商标使用人有限使用和优先申请商标注册的权利;3.赋予未注册商标人继续使用权;4.建立未注册商标使用管理信息系统;5.确立未注册商标权利争端司法解决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