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若问通讯员是否会取消?我认为永远不可能。因为世界上只要有新闻和新闻单位,就需要通讯员。通讯员是报社通向四面八方的神经。广大通讯员生活和工作在基层,对身边发生的新闻素材最了解,可以避免遗漏大量的有价值的新闻。如果失去通讯员这些“神经”,则新闻就会失去主心骨。通讯员是专业新闻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同盟军。只有专业记者和“编外记者”(通讯员)携手并肩,协同作战,才能取得辉煌的战果。  相似文献   

2.
不少通讯员总怨“环境固定,人物太熟,身边事太寻常,新闻难觅。”他们希望象专业记者那样,四面八方自由奔走,接触的都是新人新事新环境,“那才叫搞新闻。” 我们不能否认记者有接触面宽,信息量大的优势。但是,我觉得通讯员更应扪心问一句自己:“为何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我看其中主要原因:通讯员往往不能跳出自己的天地,站在全局的高度观察本单位的人和事,准确判断新闻价值的高低。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回顾一年多来的写稿实践,我体会到,基层通讯员写稿应把住一个“小”字,即小事件、小角度、小新闻、小通讯等。因为基层通讯员不能与专业记者相比,在一个小范围内老想写重大题材的报道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李京 《中国传媒科技》2012,(18):146-147
作为专业媒体的记者或通讯员,会经常接到一些会议新闻的报道任务,如何在“会海”中抓到“活鱼”,让会议新闻耐看、读者爱看,从而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是我们每一位记者和通讯员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是云南丽江县的一名通讯员。我们丽江虽地处滇西高原,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但新闻队伍却比较整齐。上有省报、省电台、省电视台和几个省级专业报刊的七个记者站,中间有丽江地区电视台,县里有《丽江报》、县广播站。这些专业新闻记者信息灵通,神通广大,装备优良,张开大网随时捕捉着各种新闻。在这样严密的“新闻之网”面前业余通讯员就无所作为,无米下锅了吗? 不! 通讯员恰恰有“鱼”可捉,大有作为。这个“鱼”就是专业记者笔下的“漏网之鱼”。由于社会、经济活动是相当复杂的。不论新闻机构怎样健全发达,记者队伍多么强大,它也不可能网住所有的“新闻之鱼”。因为,他们只注  相似文献   

6.
编辑记者与通讯员交朋友,这是一个“老掉牙”的、不成问题的问题.然而,正是这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如今却成了摆在报界同仁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据我初步了解,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编辑记者中存在“一多两少”,即:浮在面上和会上的多,深入基层的少,与通讯员交朋友的少.一位从60年代末写稿至今的老通讯员曾当着我的面说:“现在的编辑记者和通讯员之间好像隔着一条鸿沟”.对这一针见血的批评,我在默认的同时想到了三点:第一,与通讯员交朋友是共同办好党报的需要.通讯员是新闻单位邀请的为其经常写通讯报道的非专业人员.他们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赖以生存的一支重要力量.社会主义新闻的基本工作路线,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专业新闻工作者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结合. 毫不夸张地说,任何一张报纸(特别是各级党报),如果没有一支庞大的通讯员队伍,为其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闻稿件,那么,这张报纸是很难办好的,甚至是难以生存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尤其是采写新闻。通讯员与记者不同,有许多不便,但通讯员要“敢”字当头,树立“敢抢”意识,我想,记者亦有“近水楼台不得月”之时。在一次乌鲁木齐地区举行的全疆大、中专院校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干,记者笔下有人命关天,记者笔下有是非曲直,记者笔下有毁誉忠奸”。细细品味这几句话的含意,深感作为新闻机构的“编外记者”——通讯员,对客观、公正地反映新闻事实,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十多年前,当我成为绵阳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当时为四川农民报)等新闻单位的通讯员时,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但是,通过十多年学习新闻写作的实践后,我才越来越觉得我当时高兴、自豪得太早了。事实说明,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有成就的通讯员,并不容易。十多年来,虽然我采写的各类新闻稿件有4000余件见诸于报纸、电台和…  相似文献   

9.
新闻作品中的“我”就是记者,几乎所有的编辑、记者、通讯员都确以为然,甚至以此为新闻与文学的标志性区别之一。笔者以为,除广播电视主持人现场直播外,“我”并不是记者本人。这一问题并非不起眼的花俏枝节,而是与新闻真实性、可读性和写作方法密切牵联。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存在着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这就是记者与通讯员稿件的不一视同仁。若将其戏称为不平等的“条约”,我觉得并不为过。笔者从事新闻工作20余年,先做通讯员,后当记者,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1982年,笔者在鲁中某县做基层通讯员,闻知一公社试行土地转让承包制,这在当时可是“重磅新闻”,可笔者将精心采写的消息寄往数家新闻单位,竟杳无音讯。不久,某省报刊登了这一“重磅新闻”,虽然  相似文献   

11.
一出好戏的成功上演,少不得幕后工作人员的精心配合,人们称他们为“无名英雄”。不知何时,“无名英雄”一词也浸透到新闻领域。一通讯员拿着一张市报,吃惊而困惑:他写的东西,署名竟是某专业新闻工作者;一通讯员手拿自己的作品,恭恭敬敬请某专业记者赐教,数天后,稿子见诸报端,署名变成了那位“老师”;一通讯员向某记者热情提供了线索,并共同切磋稿件,结果稿子出来后,通讯员成了“无名英雄”。更可笑的是,一位通讯员给  相似文献   

12.
当记者笔者也是“半路出家”。35年前,笔者是个热衷于给单位简报、行业报投稿的通讯员,被单位推荐到新华日报社接受为期三个月的通讯员培训,从此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又到中国新闻学院、南京大学新闻传播系深造了几年。可以说,我是靠勤奋走上专业新闻工作道路的。  相似文献   

13.
这里说的“情况反映”,指的是通讯社或报社记者、通讯员采写的内参稿件。它本不是一种独立的新闻文体。但随着“情况反映”日益被人们所注视。日益为记者、通讯员所必须掌握的一种新闻表现手段,这里把“情况反映”作为一种新闻文体来阐述。(一)采写“情况反映”是记者、通讯员的基本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4.
通讯员制度,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大特色,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事业中的具体体现。我们通常把通讯员队伍称做新闻事业的地方部队,把新闻专业队伍称做新闻事业的主力部队。通讯员队伍既是新闻专业队伍的有力助手,又是新闻专业队伍的强大后备军。不少优秀通讯员成了专业记者,有些还担任了领导职务。因此,培养、提高通讯员,就成了新闻机构和专业新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培养提高通讯员,就得了解、研究通讯员。本刊特开辟“通讯员研究”专栏,先发表《开封日报》王庭僚《通讯员成长过程三阶段》一文,热诚欢迎新闻界的同志赐稿。  相似文献   

15.
我沒有进过什么新闻专门学校,也没有迈过任何新闻培训班之类的门槛。我之所以能够连续三年被《华北石油地质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和记者;能够在1990年“石海记者站”通联工作会上连中三元(被评为优秀通讯员,一篇消息和一幅图片分获二等奖);竟然也能够登上了《河南日报》和《中国地质矿  相似文献   

16.
通讯员园地     
敢和记者“抢”新闻 近年来,随着新闻单位体制的改革和记者队伍的日益壮大,新闻竞争也异常激烈。许多处于基层的通讯员愈来愈感到“新闻稿件难写,更难发”。 通讯员在采写新闻时固然没有新闻记者的优势多,但也大可不必为此而灰心,应注重发挥通讯员的自身优势。根据多年的经历.笔者简要地谈几点体会。 一是要树立敢于与新闻记者抢新闻的竞争意识。同一个新闻,记者与通讯员采写的角度不同,撰写出的稿件质量也不同。只要通讯员写作立意新、角度新,就有可能成为一篇优秀稿件,编辑在选择记者和通讯员的稿件时,自然会对优秀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7.
“新闻经济学”非“经济新闻学”,说的是新闻圈内以记者或通讯员名义出现,靠吃广告提成或写有偿新闻而衍生的一种经济现象。前不久,一县通讯员来,落座寒暄,突然,他神色黯然:“去年赔了。”“搞新闻何来赔赚之说?”看我不解,他忙从衣袋里掏出准备递交上级领导的申请补助报告。因该通讯员所在单位属条条统管,为鼓励通讯员多宣传本单位,树立良好形象,这个行业自上而下制定了不少奖励政策,发表在中央级新闻媒体奖励多少  相似文献   

18.
年初,浙江省《临安报》报社召开的“1999年优秀积极通讯员表彰会”上,杨总编辑把我这位“来自最基层,第一线”的“土记者”,向与会的专业、业余新闻工作者作了介绍。年近半百,从未得到过表扬的我,能在新闻工作中得到表彰,真有点受宠若惊。 参加这次表彰会的通讯员中,我是惟一的地地道道的农民通讯员。我是1992年初人新闻圈的。那年夏季,我村办了一块黑板报。村党支部利用这块黑板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村规民约,刊登致富信息,表扬好人好事等。黑板报成了村民们饭后茶余的学习园地,交谈和传递信息窗口。根据这一情况,…  相似文献   

19.
“过去我们盼记者来,现在我们怕记者来。”这是一位县里的通讯员最近说的话,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些通讯员为什么怕记者到他们单位或地区采访呢?这要从记者方面找原因。一些记者和通讯员争抢新闻,把通讯员的稿子据为己有,这类问题《新闻战线》杂志上已揭过不止一次了,尚未提到的还有下述一  相似文献   

20.
“你每天哪有那么多的新闻好写?”有人这样问过谢德选。因为他,只是湖北襄阳县黄龙机械站的一位车间主任。“和众多业余通讯员一样,我也曾因新闻采写范围的局限而困扰过。但我不甘受困,左冲右突,总算踏出了一条通向新闻殿堂的路子。这路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认清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最近,我们进行过一次自由式的笔谈。他说基层业余通讯员比起专业记者来,有不足之处,也有优势: 一、基层,这是党的方针、政策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焊接点”,是检验一切理论是否正确的“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