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网络哥姐"现象谈网民媒介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哥姐"属于网络时代的特有现象,当一些人自身的某一特质被网络无限放大,同时又与网民的某种心理相契合时,便可能有意或无意地在网络世界备受追捧,因此该现象的产生不是自发也并非偶然,而是在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网络哥姐"这一独特网络景观的出现,对网民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考验.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网络"戏谑化"表达在网民群体中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集体狂欢",产生了一定的舆论影响.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分析这类话语的起因和功能,探讨其可能的潜在危机,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引导措施.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网民自发的"网络通缉令"在网络上呈蔓延之势,越来越多的网民卷入对当事人的声讨中.到底是道德声讨还是网络暴力,这已成为学界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网络问政"中网民媒介素养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天再去回望中国历经大事的2008年时,无论是西藏事件、汶川大地震,还是北京奥运会,总有一个群体与这些大事随行,那就是"网民".网民是一种力量--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网民力量的作用下,网络监督、网络问政已经不仅是政府建设和谐社会、推进以人为本社会建设的措施,更是历史的一种必然趋势.总书记、总理多次与网民网上对话,地方领导亦是如此,网络问政极其火爆,"网络汇集民意,政府顺应民意"成为潮流,网民在推动社会进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已经成为网民意见的聚集地,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网络热词"呈井喷状爆发,其所表达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词语本身的字面含义,成为网民对社会现象的某种态度和看法的代名词.其中"打酱油"、"俯卧撑"、"躲猫猫"一类网络热词的传播,折射出网民参与公共事件、表达意见的隐衷.  相似文献   

6.
一些传统的传播理论在网络传播时代受到了质疑.如业界人士对群体极化效应和"沉默的螺旋"这两个理论在网络中的表现程度,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尤其在网络BBS中的表现,这两个理论争论地更加激烈.笔者就从网络BBS出发,对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和"沉默的螺旋"效应进行相关比较和总结,笔者认为网络BBS中的"沉默的螺旋"效应和群体极化效应事实上具有相似性,都是网民群体压力心理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由"网络暴民"现象引发的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信息时代,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大众传播日益发挥强大的正功能,但其负面作用也日益显现.近两年来,几个著名的网络事件生发了"网络暴民"现象,对"网络暴民"现象及网络言论自由与保护人格权等问题的探讨引起了新闻传播学界和法学界的关注.但目前学界对此问题关注的论文多是对现象的原因特征的论述或从法律层面寻求解决办法.本文则从媒介素养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审视,期望通过对媒介本质、作用的认识培养网民以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待媒介信息以及建设性地使用媒介的能力,从而维护公民与媒介、社会的协调发展,进而探求网络舆论空间健康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马玉洁 《今传媒》2016,(1):55-56
网络舆情是民意自由表达的结果,能够自我纠错,因此具有珍贵的反映民意的作用.但是网络舆情常常和真实民意有不小的差距,这和网络舆情的引发事件、事件信息发布方式、舆情发展过程以及网民素质息息相关.社会管理者只有了解这种差距,进行有效监测和正确分析,才能让网络舆情对社会管理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只有增强"把关人"的作用、严格执行网络实名制、提高网民素质,才能保证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项区别于传统机器搜索的新型搜索方式,"人肉搜索"本应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但网民的不当使用使其陷入了畸形发展的误区.网络社区环境的特殊性、部分网民道德素质的缺失和现实社会环境中的诸多矛盾是导致"人肉搜索"畸形发展的主要原因.应通过进一步完善网络立法,加强网络论坛管理,培养负责的"把关人"和理性的"舆论领袖",增强网络道德建设,提高公众的自我伦理约束等措施来加强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0.
"很黄很暴力"事件最大的意义在于,网民们敏锐地抓到了这个典型的谎言,及时地放大了其荒谬之处,使人们看到一些宣传的虚伪和非人性. 一位不幸的13岁北京女孩,被央视<新闻联播>作为整治网络视频的宣传工具,说出了"很黄很暴力"这个2008年第一个流行语.网民们恶搞此事时以暴易暴,使得被宣传机器伤害过的未成年人再遭伤害,尴尬之中难以继续.其实,这件事情以讨论网络暴力和未成年人保护收场,浪费了资源.这件事最大的意义在于,网民们敏锐地抓到了这个典型的谎言,及时地放大了其荒谬之处,使人们看到一些宣传的虚伪和非人性.  相似文献   

11.
"网络红人"的界定与类型 本文中所说的"网络红人",是指在网络.卜受到网民关注而走红的人.人在虚拟的网络媒介形象和真实的社会人之间不断转化,而其自身的某一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网络红人".  相似文献   

12.
2009年1月发生在云南的"躲猫猫事件",诱发了地方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模式的新变化,这种变化充分体现了从以往政府与网民的简单对抗向政府与网民的主动协商转变的新特点,这将有助于推进我国网络舆论引导体系的逐步完善,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3.
张健挺 《新闻记者》2006,(10):15-16
谣言流行,各种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流传,并为众多网民所信任——这往往是由于媒体的报道不准确造成网民理解有误进而形成谣言。或者在网络上散布道听途说的消息后形成新的谣言。为什么网络舆论会出现这样的偏差?谣言、小道消息反而会被网民取信?这是否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表现?本文将之归纳为网络舆论中的“偏听偏信”现象.并尝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网络暴力现象在我国层出不穷,从2006年的"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2007年的"女白领姜岩的自杀"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2008年的"很黄很暴力"、"沈阳女"以及"逃跑教师"等事件接踵而至.网民的道德审判、恶搞谩骂给当事者心理造成极大的创伤.分析网络中的暴力问题,研究必要的预防措施,在当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网络暴力现象在我国层出不穷,从2006年的"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2007年的"女白领姜岩的自杀"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2008年的"很黄很暴力"、"沈阳女"以及"逃跑教师"等事件接踵而至.网民的道德审判、恶搞谩骂给当事者心理造成极大的创伤.分析网络中的暴力问题,研究必要的预防措施,在当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如果将中国当下的各行各业比喻为一列列高速行进的列车,那么2011年的中国互联网无疑是一列动车:网络管理最高机构成立,网络文化建设写入中央决议,网络媒体加入"走转改"活动,网络舆论监督无孔不入,网络广告增长速度超过传统广告,网络公司迎来新一轮上市高潮.当然,动车也有出现故障和问题的时候:网络谣言此起彼伏,网络版权纠纷频频,电子商务遭遇诚信与物流双重困境,网络公司间以及网站与网民间冲突不断.互联网这一"动车"在2011年"开"得风生水起而又跌宕起伏.  相似文献   

17.
2009年伊始,多事的网络媒介就事件频发,最受广大网民关注的莫过于"躲猫猫"事件.网民在这一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大网络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充分发挥了其舆论干预与监督的作用.由此看到,互联网不仅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工具,也是一种价值观、一种追求真理的方式.但是在其彰显了网络舆论监督优势的同时也暴露出其监督缺陷,如何正确利用网络监督,趋利避害,让其发挥最大的作用,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兴起、发展与成熟,越来越多的网红被人们所熟知,网红现象是近些年来网络媒体涌现出来的热词,网红现象的出现导致了网红行业的火爆.网红现象的出现是由网络新媒体的"去权威性、去中心化、碎片化、交互性、个性化"特点和社会心理机制所致.同时,网红的名人效应也会导致网民不同价值观的判断和观念形成.  相似文献   

19.
张凯 《传媒》2017,(13)
2016年,"网络直播"在互联网界掀起了一阵热潮,"观看直播"成为网民生活中一件新奇而又时尚的事情.据CNNIC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44亿,占网民总数的47.1%.网络直播于2015年初步形成,在一年之内便俘获了近半数网民的关注,这足以展现出网络直播在互联网经济世界中的强大影响力.相应地,各种直播平台也吸引了资本的涌入,几乎一半以上的直播平台都融资成功,斗鱼直播、花椒直播、触手直播等更是获得了数亿元的投资.庞大的用户群决定了网络直播繁荣的下限,而资本的投入则决定着其进一步发展的上限,在这两者之间,网络直播市场的认识和运营方式则直接影响着直播行业的发展态势和生命力,是网络直播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然而,在网络直播热潮的背后,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始终困扰着网络直播的发展,出位、色情、暴力等诸多消极行为混杂其中,使得社会上对网络直播的质疑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20.
2009年底,"凤姐"因一条征婚帖子迅速"走红"网络,网络媒体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报道她的雷人言行,引起网民的热议.之后,报纸,电规等传统媒体也跟随网络进行了大量的跟风报道,而传统媒体对于"凤姐"的报道又被转载到网络中来,引起新一轮的波澜."凤姐"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现象.时至今日,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仍"乐此不疲"地挖掘"凤姐"的新闻,并对其进行无聊低俗的报道."凤姐"的走红与"芙蓉姐姐"、"天仙妹妹"、"兽兽"、"犀利哥"等这一类"网络红人"如出一辙,但引来更多的关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间越来越频繁的"议程互动",在其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