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谢华安院士长期从事杂交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研创育种新技术,育成明恢63等系列恢复系和汕优63等杂交稻组合,促成我国杂交水稻更新换代,对继续保持我国杂交水稻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促进资源节约型稻作制度的形成,推动杂交水稻的发展,取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谢华安院士长期从事杂交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研创育种新技术,育成明恢63等系列恢复系和汕优63等杂交稻组合,促成我国杂交水稻更新换代,对继续保持我国杂交水稻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促进资源节约型稻作制度的形成,推动杂交水稻的发展,取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内江科技》2013,(9):12
<正>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四川省农科院副院长任光俊研究员、四川省育种攻关办何希德处长、四川省农科院泸州水稻高粱所所长熊洪研究员一行,近日莅临内江农科院,考察指导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育种科研,内江市农业局罗红副局长陪同。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主任肖培村研究员重点介绍了近年开展的多抗育种材料的构建、籼粳杂种优势的利用研究成  相似文献   

4.
茉莉 《学会》2022,(11):61-64
<正>在我国,80%的人吃的杂交水稻都是谢华安的“汕优63”。谢华安身上有很多标签:中科院院士、植物遗传育种学家、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他现年81岁,虽年事已高,却依然经常头戴草帽,脚踩泥巴,活跃在田间地头,追梦万里稻香。谢华安多次跨越育种的“禁区”,倾力让百姓碗盛满中国饭。他多年如一日,关注、关心百姓的饭碗,这背后有哪些原因,又有哪些故事?带着一系列问题,《学会》杂志特约记者面对面对话谢华安院士。  相似文献   

5.
罗孝和,1937年出生于湖南隆回,1962年9月毕业于湖南农业院农学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自1970年以来,他一直在杂交水稻育种研究领域默默耕耘,孜孜追求,为水稻育种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他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称为“三系杂交稻研究的功臣,两系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研究的主将”,对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与不断发展及其保持的世界领先地位,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科苑 《今日科苑》2014,(10):42-42
初见谢华安院士的人,都会惊诧于他那"比农民还黑"的脸庞。这位讲话带有浓重乡音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培育出"明恢63",改变了我国杂交水稻育种长期从国外引进恢复系的局面;选育出"汕优63",在中国杂交水稻危难之际力挽狂澜;推广再生稻技术,让一季水稻种出两季的产量。  相似文献   

7.
国内速递     
正袁隆平超级稻高纬度实验亩产超1000公斤10月10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指导的超级杂交稻"百千万"工程百亩片攻关基地在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大店镇收割。该基地的水稻实验品种为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超优1000",经以中科院院士谢华安为组长的专家组验收,实测亩产达到1013.8公斤,创造了新的杂交水稻高纬度亩产世界  相似文献   

8.
《发明与创新》2004,(7):21-21
我国科学家在世界超级杂交稻品种选育的“竞争”中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已成功培育出一批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将有望扭转近年来中国水稻单产年年下滑的局面。4月17日,在海南省琼海举行的超级稻育种技术论坛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指出,我国在水稻高产理论和育种技术方面的科研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经初步揭示了水稻超高产的遗传和生理基础奥秘,至今共培育出9个超级水稻新品种,以及10多个超高产杂交稻品种。据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介绍,超级稻新品种在过去5年的累计播种面积已超过1.12亿亩,比现有品种增产10%以上,高的达到了30%。…  相似文献   

9.
袁隆平     
袁隆平 高级育种家。1930年出于北京市。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1953年~1970年在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1971年至今在湖南农科院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现任湖南农科院名誉院长,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1995年遴选为中国王程院院士。1980~1986年先后7次到国际水稻所以高级科学家身份从事杂交水稻合作研究,1990年起至今先后多次受联合国粮农组织聘请以首席顾问身份到  相似文献   

10.
正稻米镉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食品安全问题。如今,专家找到了应对这一问题的新途径。"我们在水稻育种上有了一个突破性技术,可以把亲本中含镉或者吸镉的基因'敲掉',亲本干净了,种子自然就干净了。"在2017年国家水稻新品种与新技术展示现场观摩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宣布了这项重大成果。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赵炳然团队率先成功培育出低镉杂交稻组合  相似文献   

11.
超级杂交水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就是通过运用超级杂交水稻新成果,用“三亩”稻田产出现有“四亩”稻田的稻谷总产。水稻单产增加33.3%。也就是说相当于增加了25%的水稻播种面积。袁隆平院士2007年开始实施这个课题,2011年己在我国8省区展开。文章介绍了广西玉林市连续四年实施这一课题的成果。总结了超级杂交稻特优233种子生产和高产栽培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初,杂交水稻刚诞生就遭受到稻瘟病毁灭性的打击.危难时刻,谢华安成功地培育出了抗病良种"汕优63","挽救了中国杂交水稻的命运"(杨守仁教授语).有不少专家指出,没有袁隆平,可能不会这么早有杂交水稻;没有谢华安,中国的杂交水稻可能没有今天如此辉煌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初,杂交水稻刚诞生就遭受到稻瘟病毁灭性的打击。危难时刻,谢华安成功地培育出了抗病良种“汕优63”,“挽救了中国杂交水稻的命运”(杨守仁教授语)。有不少专家指出,没有袁隆平,可能不会这么早有杂交水稻;没有谢华安,中国的杂交水稻可能没有今天如此辉煌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袁隆平院士简介袁隆平院士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81年获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2001年获得我国首届最高科技奖;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美国“世界粮食奖”和以色列“沃尔夫奖”等十一项国际奖和何梁何利基金奖。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兼湖南省农科院名誉院长、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及湖南农大教授,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袁隆平于1964年在安江农校任…  相似文献   

15.
《大众科技》2008,(10):1-1
记者在近期召开的浙江省水稻育种重大科技计划实施情况汇报会卜获悉:自2004年实施“0406”重人科技专项计划以来,该省共育成通过省级以卜审定品种88个,包括杂交水稻品种35个和常规稻品种53个,有7个品种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水稻品种,其中超级杂交水稻6个,成为全国育成超级水稻最多的省份。  相似文献   

16.
动态一览     
5月7日,长沙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传来捷报:袁隆平院士指导育成的超级杂交水稻新组合88S/0293,在海南省三亚市荔枝沟的强化栽培示范田试种喜获丰收。经专家组验收,平均亩产达到826.7公斤,创造了海南省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这一高产指标为提前实现我国超级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二期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新组合88S/0293分蘖力强,耐施肥,针对海南三亚气候炎热,昼夜温差不大,土壤属沙性土的气候和土壤肥力条件,采用了衡植、干湿交替并合理施肥的强化栽培技术(SRI)。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部部长邓华凤认为,超级杂交水稻新组合88…  相似文献   

17.
2011年9月,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湖南省隆回县百余亩试验田"Y两优2号"超级杂交稻平均亩产达到926.6公斤,这是世界杂交水稻产量的又一个高峰。然而,袁隆平院士曾在一次会议上强调,如果我们的杂交水稻再不"走出去",少则5年,多则10年,国外的杂交水稻技术将很可能超越我们,我们现有的技术优势将不复存在。袁隆平院士何出此言?记者采访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知识产权办公室主任万宜珍。  相似文献   

18.
“超级杂交水稻”亩产缘何高达1100多公斤?为寻找确切答案,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由我国基因专家和水稻专家联合实施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目前进展迅速,科学家已发现一些与稻米品质、光合作用等超高因素相关的基因位点。 于去年5月启动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计划”,是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绘制成功后,我国科学家实施的“中国生物资源基因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破译“超级稻”遗传密码,旨在为提高水稻产量和改善品质、保持我国杂交水稻生产的国际领先地位打下永久性基础。为了这个共同目标,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走到了一起。 截至2000年底,研究工作已取得可喜的阶段性成果。科学家共测了近5亿个碱基对,找到了 352个与抗性基因相关的位点、2269个与蛋白受体激酶相关的位点、2263个与激素代谢相关的位点。值得一提的是,科学家还发现了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基因位点,而光合作用与超高产密切相关。 科学家的目标是获得90%覆盖率的水稻基因组框架图,建立我国杂交水稻的基因表达图谱并鉴定其重要和特有的基因,建立我国水稻的遗传谱系和杂交水稻种子基因库。 科学家们希望用3年到5年时间实现从水稻基因组研究到分子育种甚至大田种植,闯出一条从基础研究到规模产业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系统回顾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主要专利成果。对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专利申请的申请趋势、专利有效性及专利寿命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从杂种优势利用的不同维度对其专利申请进行了技术分析。希望通过对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专利成果的分析,为杂交水稻育种产业的研究、发展方向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颜龙安院士是我国籼型杂交水稻研究的先行者、开拓者和主要发明者之一。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津贴。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院士在40多年科研生涯中长期从事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为我国杂交水稻科研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杂交水稻专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