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祥林嫂“一头撞在香案角上”是《祝福》中的重要情节,表明祥林嫂性格的刚烈。历年来关于祥林嫂的“从一而终”论,值得商榷。根据祥林嫂的成长经历,结合课文内容,对祥林嫂“从一而终”的说法进行质疑分析。  相似文献   

2.
吴芳 《时代教育》2015,(4):140-141
本文主要联系悲剧的含义阐述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从社会、文化、个人三个方面来探析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分析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祥林嫂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悲剧形象。我们探讨祥林嫂的悲剧价值,对于认识小说反映的社会、反映的主题、表现的审美价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祥林嫂的悲剧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一个悲剧典型旧中国的劳动妇女在社会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社会地位,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她们连姓名都没有。祥林嫂就是如此。旧中国劳动妇女的不幸往往是从婚姻开始,在婚姻问题  相似文献   

4.
王石泉 《现代语文》2008,(11):110-111
《祝福》的整个情节内容,可以说都是围绕着祥林嫂之死展开的。按理说,祥林嫂是如何死的这一问题小说中已交代得很清楚了。然而关于祥林嫂之死的归因,虽见解大致一致,却颇多偏失。  相似文献   

5.
《祝福》是鲁迅的著名小说之一,对于该小说的传统解读主要集中在祥林嫂的人物分析上,此处转换解读角度细读文本,分析小说中的"我",探讨祥林嫂对"我"的反作用力,试图透过祥林嫂反观"我"。  相似文献   

6.
1924年的中国社会现状是一个遥远的难以企及的过去,祥林嫂的悲剧发生于时。于当代的中学生而言,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是难以理解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是文章探讨的重点。从小处着手,逐层深入地分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给学生以更为真切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郑志雄 《考试周刊》2008,(48):180-181
一、祥林嫂的出身问题鲁迅在小说《祝福》中成功地塑造祥林嫂这一勤劳、质朴的农村妇女形象。祥林嫂在小说中出场的最小年龄是她初到鲁镇之时,"大约二十六七",她丈夫"比她小十岁",是当年春天死去的,死时应该是十六七岁,而这时,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通过对《祝福》中祥林嫂变化的分析来表现社会的黑暗,探究出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及造成其悲剧命运的原因。祥林嫂的悲剧是当时中国农村妇女对黑暗的封建制度、残酷的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她的悲剧更代表着封建宗法社会里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命运。祥林嫂代表了受剥削、愚昧、善良勤劳,虽对封建社会黑暗统治已有所挣扎,最终仍受封建礼教迫害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9.
《祝福》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笔者认为,小说中的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不能不说和其他女性人物有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就是这些和祥林嫂同性别的女性,直接将祥林嫂推向了命运的深渊。那么,小说中祥林嫂以外的女性如何"为难"祥林嫂的?她们为什么“为难”祥林嫂呢?从这些女性人物的角度,来解读文本,也可以很好的挖掘主题。一.女人们“为难”祥林嫂的表现第一个给祥林嫂命运带来重大转折的女性是她的婆婆。小说中,祥林嫂第一次来到鲁镇,是以一个寡妇形象出现的。  相似文献   

10.
祥林嫂是鲁迅小说中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对其悲剧形象的分析,以及对她的死因的探索早有"四权"说的定论,然而从现代婚姻爱情观、女性意识、性格命运的角度来解读,也会有新的发现。本文正是从这几个角度进行切入分析,以现代人的意识观念去解读祥林嫂,找出祥林嫂悲剧产生的另一因素,得出祥林嫂的悲剧产生的必然性,其目的是为了重新认识鲁迅在《祝福》中所塑造的悲剧性形象以及产生悲剧的思想意义,去体会祥林嫂这个人物的不朽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完《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之后,有一位同学突然站起来发问“:祥林嫂究竟有没有娘家?”这个问题问得好,但是有点突然,不少同学还没有回过神来。因此我转而问他“: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这位同学回答说“:现在夫妻间吵架,婆媳间矛盾,女方受了委屈往往就是回娘家,以寻求支持。祥林嫂吃了那么多的苦,受了那么多的委屈,为什么从来没想过回自己的娘家呢?”于是,我发动全班同学到课文中认真查找“祥林嫂到底有没有娘家”。答案很快出来了,在“初到鲁镇”一节中有一句话“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可见祥林嫂不仅有娘家,而且娘家与卫老婆子还是邻居。至于后文祥林嫂被卖改嫁的消息,书中交代也是卫老婆子“回了一趟卫家山的娘家,住下几天”才得到的。“那么祥林嫂在饱受劫难时,娘家人为什么见死不救呢?”接下来,我进一步启发学生。这一下教室里炸开锅了。有的说“:祥林嫂是嫁出去的人,泼出去的水,娘家要管也管不了。”有的说“:祥林嫂实在太不幸了,祸不单行,娘家人也许帮得了这关,难得帮那关,帮了一两回后索性就放弃了。”有的说“:祥林嫂一女嫁二夫,连她自己都觉得罪孽深重,要捐门槛赎罪,娘家人也难...  相似文献   

12.
鲁迅小说《祝福》的主题思想前人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大多认为是揭露了四大权力对祥林嫂的迫害,但是本文认为分析作品更应该从小说本身提供的信息为主要分析依据,而不能总是站在类别化的立场上去分析和定论问题,或者以某种时代观点去分析,据此,本文认为祥林嫂的悲剧并非完全是四大权力造成的悲剧,而是有其命运的原因,也有封建迷信的问题,还有"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情感和理喻     
《江苏教育》(中学版)开辟了“语文教师谈修养”的专栏,我认为很好,很有必要。平时我接触到的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几乎都与语文教师的修养有关。比如怎样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问题,就与教师修养的关系很密切。有位教师讲小说《祝福》,为了引导学生从分析“我真傻”一句入手,深刻认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就提出一个个带启发性的问题:祥林嫂为什么认为自己傻?为什么阿毛被狼吃了,祥林嫂就变傻了?阿毛不被狼吃,她会不会变傻?她的命运会不会好些?使学生认识到,祥林嫂只看到自然界里的狼吃小孩,只知道责怪自  相似文献   

14.
文本阐释在当前泛文化批评的模式中越来越流于空疏,它们往往着眼于“大意义”而忽视“小问题”。实际上,着眼“小问题”,才能发现“大意义”。论文以祥林嫂身世的异常和出逃时间的巧合为突破口,遵循日常生活的真实逻辑,对祥林嫂悲剧进行追根溯源的探究,力图廓清祥林嫂出逃事件的真相,寻索中国乡村背后深刻的生存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5.
历来读者对祥林嫂的死因,说法纷纭,各有说辞,存在着多元解读:有的人说祥林嫂是穷死了;有的人说她是被逼死的,逼死她的有人说是鲁四老爷、鲁四奶奶,有人说是鲁镇上以柳妈为代表的那些看客,也有人说是她前婆婆;有的人说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力迫害等等。文章通过不断分析矛盾,层层推进,最后揭示出祥林嫂穷死背后的真正死因:即封建礼教——无主名无意识之杀人团的隐性凶器,将祥林嫂摧残致死,来完成祥林嫂之死因的揭秘解读。  相似文献   

16.
徐松 《学语文》2000,(3):21-21
对《祝福》中祥林嫂形象的分析,《教学参考书》上说:祥林嫂对封建社会给予她的种种迫害进行了不间断的抗争——即反抗。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祥林嫂为何要进行反抗呢?下面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妇女解放问题,是关系社会文明的重要问题。通过对祥林嫂等人物形象的分析,揭露封建礼教的种种罪恶,进一步探讨封建社会妇女解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祝福》中塑造了祥林嫂这个生活在封建宗法社会低层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悲剧是封建宗法礼教所造成的,同时也是其自身的局限性所造成的。文章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对祥林嫂的悲剧进行分析,试图展现特定文化语境下中国女性的历史命运,及整个社会群体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祝福》塑造了一个受尽封建礼教摧残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形象,对封建礼教的揭露和控诉入木三分,使人更加痛恨那个吃人的社会。而在同情祥林嫂的同时,我们更痛恨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元凶、对祥林嫂进行精神摧残的刽子手——鲁四老爷。这里,我们认真分析一下散落在字里行间的数字,  相似文献   

20.
《祝福》是一篇底色苍凉的小说,这种苍凉不仅在于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更在于一个人可以被损害到何种地步。在祥林嫂所遭逢的种种不堪当中,鲁镇人对阿毛的夭折和祥林嫂头上那道伤疤的反应,足以看出祥林嫂是如何被损害被践踏的。小说中写道,四婶听完祥林嫂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这里似乎闪现了一点温情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