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把好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2.
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就是我们经常所提倡的“温良而知新”,“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进行新知识教学.”对于具有严密逻辑性的数学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进行某一知识教学时,要正确了解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抓住新旧知识本质意义上的联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对比,准确地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以及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充分运用迁移规律,促进新旧知识的同化,形成一个更为扩展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必须了解学生是否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这是学习新知识的“生长点”;是否掌握了通分的方法,这是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因此,教学重点就是使学生会用通分方法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其实质是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来计算.这样学生利用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通分”等旧知识,学习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新知识,有利于学生认知的主动构建,扩充了认知.  相似文献   

3.
周小林 《湖南教育》2002,(22):39-39
一位教师讲了这么一件事,学生在学完分数除法法则后问教师:“分数除法能不能像分数乘法法则那样计算,也就是分子与分子相除,分母与分母相除。”教师听后笑了笑:“天方夜谭吧,不能。只能运用分数除法法则运算,乘以除数的倒数。”这个学生就没说什么了。事后,这位教师自己又按学生所讲的“法则”做了几道分数除法题,果真发现学生讲的是对的。于是,教师第二天在班上表扬了这个学生,并向全班说明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听后笔者深思,从学生的发问到教师的否定,再到教师的肯定,可以窥见我们教学的疏漏。教师虽然表扬了这位学生,似乎保…  相似文献   

4.
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谈几点体会。一、运用迁移扩充认知进行某一知识教学时,应正确了解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抓住新旧知识本质意义上的联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对比准确地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以及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充分运用迁移规律,促进新旧知识的同化,形成一个更为扩展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必须了解学生是否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这是学习新知识的“生长点”;是否掌握了通分的方法,这是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因此,教学重点就是使学生会用通分方法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其实质是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来计算。这样学生利用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通分”等旧知识,学习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新知识,有利于学生认知的主动构建,扩充了认知。二、运用比较调整认知比较是一种用以确定客观事物的异同与联系的思维过程与逻辑方法。小学教学中的许多知识,既有联系又易混淆,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排除干扰,使易混的知识清晰分化,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调整了认知。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新授课。引入新课之前,李老师照例让学生复习了分数单位的概念和通分的方法。接着,他又请一位同学口述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如果两个分数的分母不相同,怎么把它们相加或相减呢?”随着老师的问话,新课开始了,黑板上出现了今天的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数学分数加减法的重点,怎样引导学生掌握其计算法则,李老师早已成竹在胸。不过,今天这节课上,他想着重把“为什么要  相似文献   

6.
“减轻学生负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势在必行的一件大事。我校通过组织广大教师学习讨论,首先澄清了两点模糊认识。一是“减负”就是少布置甚至不布置作业。这显然是把“学习负担”简单地与作业划上了等号。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我们会发现,学生的“负担感”并非完全是由于作业多或难而造成的,更多的时候,他们感到的是一种源于“低效作业”的心理负担。比如,有的老师要求学生抄写5个生字,每字10遍。这样低效甚至无效而又枯燥无味的作业使学生“心累”。相反,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紧扣学生的学习实际,符合他们的学习兴趣且充满…  相似文献   

7.
<正>一、重在信任鼓励,点燃学困生希望的心灯作为一名老师,我每天都要和一群学生朝夕相处。我们不能奢望所有的孩子都乖巧懂事,毕竟他们都是鲜活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而教师作为教育者就应该平等、和谐地去对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于个别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只要我们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鼓励、欣赏,从而激励他们前进,他们也会像金子一样发光。我班上就有这样的“宝贝”,成绩很差,  相似文献   

8.
在现实的教育中,因过度地追求分数,一些学校并没有成为学生的快乐天堂,一部分教师也没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渐渐失去他们应该有的童真和活泼,原本快乐的学习活动变成了学生们的严重负担。有的学生不愿进学校,有的学生惧怕见老师;少数教师漠视学生的健康,眼中只有分数而没有学生;部分学生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而轻视孩子的道德品质,他们在与孩子的对话中,也常会把孩子送进学校或者把孩子交到老师那里训话作为一种惩罚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现在老师重视的学生大都是冒尖的“两头”,而夹在“两头”之间的很大一部分“中间层次”学生,学习平平,能力一般,没有出众的表现,但也不会给老师添乱,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和研究较少。外国教育工作者把这类在集体中不受关注的学生称为“灰色学生”。其实,那些平平常常、不声不响的学生也是需要关心、重视的一群。他们处于“中间层次”,可他们并不属于“灰色”!有的孩子成绩不算优秀,但动手能力强;有的生就一副热心肠,助人为乐,关心集体;有的善良懂事,同情弱者,孝顺父母。他们也许还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需要老师去发现,去挖掘他们身上的“亮色”。  相似文献   

10.
网虫脱网记     
学生上网成瘾一直是个让家长和老师头痛的问题,作为一名新班主任,刚上任不久,我也遇上了这样的难题。班上有几个学生一放学就泡在附近的网吧里,借用他们最崇拜的歌星阿杜的歌来说就是“我应该在那里(网吧),不应该在这里(教室)”。他们白天上课不是趴着就是睁开一双“兔子眼”茫然地望着老师。这种茫然的眼神让人忍无可忍,又束手无策。去抓吧,哪个老师有精力去和学生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呢?谈话吧,几番肺腑之言,几多后悔之泪,几张忏悔的纸,几天的收敛,几天的彷徨结果还会是黄河经过了几道弯,又回到老路上。我只好暂且按兵不动,时时观察以待时机…  相似文献   

11.
“言传”是教师工作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他们的语言修养如何,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的学生学习不好,老师骂他们“绣花枕头(包草),聪明面孔笨肚肠”。他们感到老师不喜欢自己,看到老师就害怕,不想去读书了。类似这种用语言来奚落、讥讽学生,并当众羞辱学生的情况,在学校中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2.
真为的教育     
在学校里,会有几个学生调皮捣蛋.让老师头痛;有些班级难以约束,让老师退却。学校也总会出现几位老师,接任这些班级,大力整治,短短一两个月,这些班级或是学生就有所转变,学生纪律.班级面貌大大改变。他们犹如名医“扁鹊”——“望、闻、问、切”.一步步紧扣“病因”,真是医到病除!这样的班主任是领导喜欢的老师,是同事们学习的榜样。于是乎,大家慕名到其班上学习管理,观摩如何整顿班风、严肃班纪。  相似文献   

13.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教师要站在更高的层次引导学生进行智慧地学习.作为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学生能够正确计算出结果,核心的知识目标就可以达成.当然,作为教师,我们总希望学生少走“弯路”,用最小公倍数更简单、更便捷、更有利于学生解决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中的通分问题,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他们有自己的认知风格,有自己的知识背景,所以,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用最小公倍数进行通分.  相似文献   

14.
在班上公开讨论问题或背诵课文时,总会有同学“哀求”地说:“老师,我怕‘说话’。你让我写在纸上吧,保证质量。就是不能说。”瞧瞧,我们的学生,从一周岁左右就牙牙学语,到高中了竟然怕“说话”,而且是心里有但就是说不出,真是“有口难言”啊!当然,像这样极端的同学不多,但不能或不愿“我口说我心”的却大有人在。  相似文献   

15.
袁德铭 《广西教育》2012,(36):52-52
桂林市聋哑学校创办于1942年,是广西最早的一所盲聋学校。莫志红是这所学校里的语文教师之一,她在这所学校执教18余载,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在2006年荣获自治区优秀班主任称号。莫志红说:“当年还在南京特师学习时,我就已经接触过聋哑学生了,看到他们,我就想,他们有正常的学习能力。只是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而放弃了他们,所以毕业后,我就决心用我所学到的知识帮助他们。”莫志红从不放弃每一位有机会开口说话、每一位有机会学习知识的学生,她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爱是教师教好学生的巨大力量。曾经,在她的班上,有一个女同学病重住院,而该同学的父母远在河池,不能及时赶来,莫志红便临时扮演起父母的角色来,每天给她送饭送菜,晚上也陪伴着她。莫志红就是这样关心着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对于她的学生来说,莫老师就仿佛是另一个可亲可爱的妈妈。  相似文献   

16.
我班有两个学生,一个是“独生子”,一个是“满崽子”,学习成绩在班上数一数二。但是,他们不爱劳动,甚至鄙视劳动。一次扫操坪,他们就是不去,一个抱着书本说:“我将来是当科学家的,做那种率别耽误了时间。”一个对学习成绩不够好的劳动委员说:“农村学生靠动手,城里学生靠动脑,一到考试见场合,我的分数高又高。”这两个孩子是我喜爱的学生,但如此下去,纵然将来成为科学家,又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吗?因此,不能姑息他们的这个缺点。  相似文献   

17.
意外发现     
新接的这班——六年级学生挺讨人喜欢,刚见面就围着你老师长、老师短的,那热情劲真让我有点找不到北。仅仅不到一个星期,我又发现了他们的一个“优点”——热衷于粗心。一道比较简单的分数乘法题,不是漏乘,就是约分出错,或者干脆不约分直接乘,乘完就没事了!在我了解情况,帮他们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并苦口婆心地做了一通思想工作之后,却仍有一部分同学“原地踏步走”,其中竟然还有上课频频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  相似文献   

18.
李彪 《科学教育》2009,(5):39-39
随着学习功课的增加,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学习似乎成了一种任务,感受不到半点快乐,一种被老师、家长“逼上梁山”的无可奈何,纯粹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还没学完就丢了一大半,学得非常辛苦,效果却不能令人满意。为了应付考试,老师、家长拼命地给学生补习,加班加点,跟学生耗时间、打疲劳战,越是这样,学生越发恐惧学习、不愿意学习。长期如此,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所以,如何让学生轻松而又愉快地学习成了当今教师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9.
一、角色迷失:从“满堂灌”到“满堂问”曾经的课堂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说,学生记”,其结果往往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种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无法使学生真正投入和参与到本应以他们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器具,被动地接受知识,被灌以各种理解或不理解的概念,既无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又无提问的欲望,这样的教学就是所谓“满堂灌”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20.
老师不合格父亲:“这次物理测验,你又不合格了。”儿子:“不是我不合格,是老师不合格。”父亲:“为什么?”儿子:“在广泛使用原子能的今天,老师却问我蒸汽机的构造。”他们的妈妈怎么办一天,彼得从学校回家把成绩单交给妈妈。妈妈生气地说:“去年我为你感到骄傲,这次你是怎么啦?你曾经是班上考得最好的呀!”彼得想了一会儿,微笑着对妈妈说:“每个同学的妈妈都想为自己的孩子考第一而骄傲。如果总是我第一,他们的妈妈怎么办?”个别通知一位老师在给学生发还试卷,他发卷方式很特别———分数最高的卷子,他举到学生的头顶上发;分数稍低的卷子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