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话要说得动听,文章要写得好,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大凡鲜活的、具有美感的文字总惹人喜爱,引人入胜,反之那些陈旧的、缺乏文学性的语言显得面目可憎,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么,怎样才能使作文的语言生动亮丽起来,使之无"阅读疲劳"之虞,有"赏心悦目"之感,本文就选用修辞手法表情达意,根据内心情感的节奏变化需要,使用各种句式,运用与作者或写作对象的气质、性格相符的语言,使文章语言富有个性,用暗示性描述,用调配语言的色调,赋予语言新意等方面总结在作文写作中,如何运用语言使文章出神入化。  相似文献   

2.
由于题材的特殊性和受众的平民化,体育评论逐渐告别以往那种政治挂帅式的手法,文学手法被巧妙地"嫁接"到写作中.比喻是评论文章运用较多的一种修辞手法,巧妙的比喻使语言生动鲜活,文章富有趣味;大段排比多见于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的评论中,它使文章说理周密,气势磅礴;引用在论证中比较常用,使论述的道理更加清晰,同时营造出特殊的语言环境,打破评论文章常有的单调沉闷;使用幽默讽刺手法的,多见于足球评论文章,虽尖刻犀利,却透出评论者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3.
明代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请之乌合。”文章的意是一篇文章的统帅。没有一个中心意思,信口开河,哪能算文?所以,为文应先立意。有了意,然后运用恰当的语言把这个意表达出来,这就成为文章。古人所谓“意立而词从之以生,词具而意缘之以显”,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4.
实践证明,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的语言别具特色,精彩纷呈,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运用"排比"修辞,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美;运用"比喻"手法,可以使文章语言更具"形象美"……在平时练习写作时,我们要学会有意识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以使我们文章的语言变得"靓"起来,达到预期的写作目的。  相似文献   

5.
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也就是说,可以从阅读出发,经过理解和积累,将相关的汉语文字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具体的写作中去,使语言能力在实践练习中获得提升。  相似文献   

6.
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知识积累离不开阅读 写文章是运用语言的艺术,文章好坏取决于头脑中语言的储存的多寡和语言驾驭能力的强弱,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语文课中对于一些好的词汇、优美的语句和篇章,要求学生为写作积累材料,即使不理解,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慢慢就会理解运用,为写出精彩的文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邹凤翔 《语文天地》2013,(17):44-45
"意在笔先"本是书画理论,指先确立主题,构思成熟,然后下笔。而文论家们推而广之,使之成为中国文论的重要命题。本文所谈的"意",不仅指文章的主题,还包括文章的构思。笔者在教完《江南的冬景》一文后,布置学生以"秋韵"为题进行写作。批阅完毕,发现大部分作文的景物描写能做到综合使用多种修  相似文献   

8.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有情感因素的积极参与。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写作教学一味地追求文章的体式,忽视了写作的灵魂——学生的情感体验,久而久之,学生的情感之河出现"断流"甚至"枯竭",写作中造假现象屡屡出现。写作教学应该努力为学生的写作创设情境,为学生业已"枯竭"的情感之河注入活水,使之汩汩而流,这样才能使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和鲜活灵性的文章。  相似文献   

9.
曹浩生 《考试周刊》2014,(32):61-61
正在记叙文写作中,描写人物的语言,可以展示人物的思想品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推动文章的情节发展,使文章的表达形式更加灵活。进行人物语言的描写,不是随心所欲,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而应该像鲁迅先生指出的那样:"人物语言的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出达到这种境界的人物语言呢?一、根据说话人的身份设计语言人的身份包括年龄、性别、阅历、职业、职务、社会地位和文化程度等多个方面,正是受诸多因素限定,才使某一人物只会讲出这一句话而绝不可能是另一句话。成功的语言描写必定符合人物的身份,使读者听其言、见其人。《愚公移山》中愚公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  相似文献   

10.
由于题材的特殊性和受众的平民化,体育评论逐渐告别以往那种政治挂帅式的手法,文学手法被巧妙地“嫁接“到写作中。比喻是评论文章运用较多的一种修辞手法,巧妙的比喻使语言生动鲜活,文章富有趣味;大段排比多见于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的评论中,它使文章说理周密,气势磅礴;引用在论证中比较常用,使论述的道理更加清晰,同时营造出特殊的语言环境,打破评论文章常有的单调沉闷;使用幽默讽刺手法的,多见于足球评论文章,虽尖刻犀利,却透出评论者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1.
基于农村初中学校优质生源少、生源质量差异较大等现象,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语文写作训练:对写作基础较薄弱的Ⅰ类学生,重点进行基础训练,经过一年的学习,该类学生能够完整写出一篇语言通顺的文章,达到Ⅱ类学生写作水平;对于写作语言通顺,但内容不够生动的Ⅱ类学生,进行从片段到整体的训练,最终使之达到Ⅲ类学生的写作水平;对语言通顺、内容具体,但不够有感染力的Ⅲ类学生作"升格"训练,使之最终达到写出一流文章的水平。通过一年时间的训练,三类学生都在原基础上有所提升,个性化作文作业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陈克华 《现代语文》2005,(10):19-19
清儒章学诚在概括战国文章的写作特色时说:战国文章"深于比兴,深于取象"(<文史通义>).又说:"未尝离事而言理".前者是说战国文章善用譬喻,善于比事连类,阐明道理;后者是说战国文章说理富于形象性.这个说法,衡之于<战国策>,包括<邹忌讽齐王纳谏>在内,是很有见地的.但引喻设譬,形象地说明某个道理,并非只是由于"比兴之尚,讽谕之义,固行人(策士)之所肄"(章学诚<文史通义>),主要还是为达到讽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赵亚丽 《海外英语》2012,(20):272-274
随着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认知已经延伸到了各个领域。认知是一种心理过程,而写作时一种书面表达。在这篇文章中,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认知与写作的关系是什么。另外我们都熟悉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在现实与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介,即"现实—认知—语言"。同样的道理,在认知与写作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的就是读者的作用,就以"现实—认知—语言"这一原理为出发点,来讨论"读者(群众)—认知(心理所想)—写作(语言)"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读者,顾名思义就是在演讲中经常提到的"群众",该文另一个问题就是基于"群众分析"的特点,来讨论写作、认知、读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4.
许爱梅 《考试周刊》2013,(75):125-126
科普文章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科学道理呈现给普通大众的文章。而科学松鼠会是撰写科普类文章的佼佼者。本文以科学松鼠会中的《云计算:一片"电脑云"里的浪漫》一文为例,从认知语言学角度,通过概念隐喻,分析了其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原因,旨在推广这种"科学松鼠会"式的写作方法,让科学道理与人民大众走得更近。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语言平淡无奇,文章就不会出彩。让语言靓丽的方法之一,就是妙用比喻。学生学习写作,应该学会运用比喻,既要使其贴切,又要新颖生动,这对提高作文水平大有益处。教师教学写作时应积极引导学生创新习作语言,用上精彩的比喻等修辞,使之靓丽多彩。  相似文献   

16.
<正>"有我之景"是化用王国维"有我之境"的说法,是说这类文本作者移情入景,景物描写带有作者浓厚的情感色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具体明确,比较强烈。这类文章有写作主体,有言说对象,有写作目的,文字自然灵动。教学这类文本首先要在有效地"读"上做文章,然后才能水到渠成地"写"。下面以《广玉兰》为例谈谈"有我之景"文本的教学。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文章的眉眼,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好的语言,使人读之如品香茗,如沐甘霖。在紧张的应试写作中,如何使你的语言写得至  相似文献   

18.
“写作是一种创造活动,文章是思维的果实”.此话甚有道理.然而,我们的写作教学,却往往不经意地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常常是老师写前指导,命之以题,授之以法,学生亦步亦趋,循规蹈矩,久而久之,学生思想板结化,思维定势化,结构公式化,文章雷同化.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我们在改革作文教学的同时,注重让学生练一句话作文,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写作积极性,提高了同学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同学们写作前的激动感、写作时的快乐感,写作后被评为佳作的幸福感,是不能用语言形容的.我们是怎样进行一句话作文训练的呢?  相似文献   

19.
写作需要的是学生具备语言运用能力,能够利用语言表达自己心之所向、所想、所感,但是光是能够写出来还不足以称为好的写作。好的写作内容要能够让读者读之感到心灵为之一动,要让人读后感觉作者写作内容是有道理的,能够让人信服且深有同感的,并不是需要通篇讲大道理或者多么华丽的辞藻,而是需要文章写作具备真情实感。体验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将写作当成是自己表达想法、分享生活的途径而非只是学习任务,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含有作者真实想法,调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写作教学的困惑是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写作教学的难点是"教"与"写"严重分离.快速、实用的写作新方法是解决上述两大问题的关键.文章从四种写作教法即"讲一练三法","现身说法法","同步写作法","图文并茂法"的实效性阐明写作虽无法,教者定有方的道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