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从高考设置诗歌鉴赏题以来,“炼字”就成为古诗词鉴赏命题中的一个常见题型,几乎每年都会在试题中出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诗歌的“情味”、“意味”、“韵味”、“诗味”出发,探讨了诗歌教学过程中“四味”教学的方法,体现了诗歌教学培养学生阅读与鉴赏诗歌能力的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3.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中国诗坛继“朦胧诗”之后,又出现了“第三代诗歌”,但是与造成了巨大影响的“朦胧诗”不同的是,“第三代诗歌”至今仍未进入多数人正常的阅读和交流范围。该试图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而探讨“第在代诗歌”进入更广泛、更深入的阅读和交流范围所必须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之一,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增强其思维的严密性。在诗歌鉴赏中,阅读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首先要从解读思维的合理性抓起,通过做好基本知识的积累,达到“用心精至自无疑”,进而探索正确的阅读思路,“以我之心寻求古人之心”,最后还要加强诗歌阅读与创作,“我手写我心”,全面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相似文献   

5.
在形式主义大师什克洛夫斯基看来,文学程序对于现实来说就是一种反常程序,即日常语上升为艺术语的程序。艺术语与日常语拉开距离,是诗歌语言服务于诗歌作品总的美学目的的表现形式之一;同样,文学语言的特点是含混,含混的诗歌语言,对于明晰的科学语言,也是为“距离”控制服务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根本宗旨是增强作品的意义,丰富文学意境,凸现审美价值;反讽则是诗歌语言设置“距离”的一种高级运用手段,为产生文本的“震惊”效应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硕 《现代语文》2010,(1):135-136
“物象”和“意境”是诗歌的两大组成部分,也是读者进行赏析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对诗歌“物象”和“意境”的鉴赏需要读者在进行自主阅读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运用自身的文化底蕴和知识积累来对诗歌进行品味欣赏。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歌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是客观物象,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含蓄蕴藉之美和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朱光潜先生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但是意象不等同于客观外物,在古典诗歌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树、大雁、杜鹃都有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如何才能由“象”得“意”,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找到“物”与“心”,“象”与“意”的关系,在想象的世界里画出诗歌意象,构筑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在由“象”到“意”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8.
“诗歌鉴赏”在高考试题中所占分值渐增,近两年为10分。但据阅卷专家讲,这一块的省均分偏低,还不足5分。可见考生对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9.
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试题中得分率较低的题目类型,时常给学生以无从下手的感觉,最后只能凑足文字。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我们会发现在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类题目中,会附一些注释,而这些易被考生忽略的注释,往往能成为打开答案之门的钥匙。基于此,本文着重分析注释与答案之间的有机联系,以期对考生做好该类题目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2008年中考,江苏徐州、盐城、连云港三市的语文试卷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陆游的《游山西村》这首诗,虽然出题的角度、考点的设置有差别,但都体现了对诗歌鉴赏能力的要求。先来看试题:  相似文献   

11.
诗歌鉴赏是高考比较常见的题型,他主要考察考生对传统文化的阅读理解和鉴赏水平,一直以来也是考生失分较多的试题,诗歌鉴赏拟从“再现意境、把握色调、感悟情怀、解剖表现手法”入手分析比较可行。  相似文献   

12.
听说读写是构成语文能力的四大基本元素。其中,“阅读”是了解并获取文字传达信息(知识)的重要途径、手段,理解是阅读活动的根本目的。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语文测试中的阅读试题便是检测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王存如 《中国教师》2009,(22):22-22,43
<正>高考语文试题中,阅读成了不容忽视的一大块。科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语言表达和作文皆离不开阅读。因此,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在阅读中更快  相似文献   

14.
张丽霞 《语文天地》2013,(12):41-42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应该重视“道”,切实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在理性方面把握诗歌语言、结构上的规律,在感性方面,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重新塑造一个艺术天地,切不能“重技轻道”。  相似文献   

15.
我们知道:听说读写是构成语文能力的四大基本元素。其中,“阅读”是了解并获取文字传达信息(知识)的重要途径、手段,理解是阅读活动的根本目的。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语文测试中的阅读试题便是检测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崔国明 《学语文》2006,(5):28-29
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可谓异彩纷呈,尤其是自主命题之后,更是丰富多彩。从考查内容上看,既有对关键字词的赏析,也有对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的分析,还有对经典意象的理解和丰富情感的体会,几乎无所不包。诗歌鉴赏,理解和领悟能力是根本,但熟悉高考诗歌鉴赏命题的角度和思路,掌握适当的解答技巧,仍然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我们不妨结合近几年尤其是2006年的试题,来看看高考诗歌鉴赏命题中的“点”和“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整体的比兴”是意在言外的表达方式。唐诗中大量双关、隐喻实现了言与意的精彩照应,形成了“比兴体”。它有多义性的特点,但多义中又有可解与难解或不可确解之分。诗歌多义性的不可确解,是诗歌在多义性之可解基础上的又一次进步。从多义性的易解到难解,正好反映出诗歌及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写作意图从单纯到复杂、作品意蕴从单一到丰富的进程及阅读理解阐释过程中的语境限制与自由发挥。  相似文献   

18.
为了弘扬中华文明,提高全民素质,教育部2003年颁发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古诗文教学提高到“弘扬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形成文化底蕴”的高度。高中古代诗文的篇目,尤其是古代诗歌的篇目大幅度增加。就6本必修教材而言,教材总篇数为133篇,而古代诗歌教材达到16篇,包括戏曲唱词在内共72首之多,占课程总量的12%以上。  相似文献   

19.
<正>孙老师的设计有两个突出的优点。一是紧跟课改步伐。要求学生“创作符合诗歌意境的画面,配乐朗诵”这两首诗,以在校园电视台上展现古诗之美,既设置了学习情境,又明确了学习任务,并以此统领整个教学过程,新课改意识浓烈。二是注重方法导引。要求学生从“感情基调、意境创造、创作手法、诗歌意旨”四个角度对这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比较对象明确,比较角度清晰,比较阅读的意识强,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深度阅读诗歌,夯实了阅读基本功。  相似文献   

20.
说唐代边塞诗中的“白草”和“天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唐代诗人描写西北边塞的诗歌中,有一些关于西北边地山川风物名称的词语,如“白草”、“天山”等,因种种原因,在历代各种唐诗选率的诠释中,或语焉不详,令人莫名何物;或释义不清,造成歧义纷呈,阅读时,需要我们慎审地加以分析和辨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