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三国演义》写“七擒七纵”孟获,十分脍炙人口。不过很少有人知道,那其实是小说家演义出来的,历史上恐怕并无其事。七擒孟获的故事,不见于《三国志》。在《三国志》中,只有那么无足轻重的一句话:“(建兴)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相似文献   

2.
越调《七擒孟获》和京剧《泸水彝山》是高牧坤先后导演的两部题材相同的“三国戏”,在创作理念与舞台调度、脸谱化妆与情节设计、间离效果与当众孤独等方面,两剧存在着诸多联系。从《七擒孟获》到《泸水彝山》,创作者力求回归戏曲的本体,充分说明了中国戏曲艺术家对戏曲美学认识的深化,这是对自身的肯定和认同,显示出一种民族的自信。  相似文献   

3.
孟获这一名字为世人所熟知得益于家喻户晓的小说《三国演义》,"七擒孟获"这一故事使得孟获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但在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孟获形象则与汉族史料记载中的存在较大差异。文章结合西南地区布依族、彝族、白族的民间文学与汉族史料对孟获形象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呈现出更加立体、丰富的孟获形象。  相似文献   

4.
重复例谈     
重复技法有两种:一种是“犯而见避”,一种是“犯而不避”。所谓“犯”。即写作中某些类似的重复;所谓“避”,即重复中写出不重复。如《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七擒孟获”,  相似文献   

5.
孔孟后代     
武官与文官同席看戏,演《七擒孟获》。武官曰:"这孟获如此野蛮,不服王化,七擒七纵,犹且不服,想不到孟子后代,竟会有这样桀骜不驯之人!"众皆掩口而笑,一文官曰:"吾兄所说极是,到底还是孔子的后代孔明比孟获强多了。"〔清〕小石道人《嘻谈录》  相似文献   

6.
孔孟后代     
武官与文官同席看戏,演《七擒孟获》。武官曰:"这孟获如此野蛮,不服王化,七擒七纵,犹且不服,想不到孟子后代,竟会有这样桀骜不驯之人!"众皆掩口而笑,一文官曰:"吾兄所说极是,到底还是孔子的后代孔明比孟获强多了。"〔清〕小石道人《嘻谈录》  相似文献   

7.
正《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段故事,诸葛亮北伐中原,南方孟获造反。为了解决后顾之忧,诸葛亮听从参谋长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之方略,来了个"七擒孟获",最后平定了南方。诸葛亮之所以"七擒孟获"而不杀,是因为他认识到南方土著落后愚昧,冥顽不化。若以杀戮平息,大军走后必定又反;若是让其心服口服,则南方必定长治久安。现在的初中学生,实际上也处于未开化阶段。由于进入了青春期,再加上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信息刺激,他们的叛逆意识、独立意识空前高涨。因此,他们在学校、社会、家庭各个方面都强烈地以自我为中心,试图极力张扬自己的个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流传千古。其中马谡有段话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妙在一个服其心。”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正是服其心,而非“服其力”,这与我们的教育工作有共通之处。对待学生要有一颗宽容的心,给学生反思的机会.班主任工作贵在用心。案例回放: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流传千古。其中马谡有段话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妙在一个服其心。”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正是服其心,而非“服其力”,这与我们的教育工作有共通之处。对待学生要有一颗宽容的心,给学生反思的机会.班主任工作贵在用心。案例回放: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的许多作品,都精妙地运用了重章复咏、一唱三叹的手法,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种“复叠式”手法在文学名著中大量存在,如“七擒孟获”“三打祝家庄”“三调芭蕉扇”等;在中学课文中也不乏其例。其中有形式的复叠,也有内容的复叠;有局部复叠,也有整体复叠;有记叙和描写的复叠,也有抒情议论和抒情的复叠;有虚实或总分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历史小说,它真实、详细地描绘了荆州失守的全过程.但对这一事件的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荆州失守的原因,与诸葛亮在隆中制定的战略方针--<隆中对>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主要有两点:一是占据荆州与东吴的矛盾,二是轻视东吴.因此,它给人们的教训也是非常深刻的,那就是:战略方针要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对待盟国要诚实守信,决策要民主,要防止军事冒险主义.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典型的“君子之儒”,是我国古代典型的知识分子人生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化身,是儒家思想文化的产儿,《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描写和赞颂.是对我国古代典型知识分子追求的人生理想和道德理想的揭示和赞颂.也是对儒家思想文化的揭示和礼赞。  相似文献   

13.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是最为成功的。《隆中对》的战略构思是正确的;诸葛亮为蜀汉政权献出了全部智慧和心血,诸葛亮不是“愚忠”;《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智谋的夸张和渲染只能是白壁微瑕。  相似文献   

14.
刘再复先生违反一般常理,对春秋战国政治文化史和三国时代政治文化史进行曲解,否定代表中国文明的一大批经典著作,把中国古代文化史抹得一团漆黑;他硬说《水浒传》、《三国演义》统治中国人心,把中国人引向“地狱之门”,以至于现在仍然生活在地狱之门;他批判否定夺取生辰纲的义举;他还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不该把孔夫子作为批判对象:这一切究竟是想说明什么问题?李劫在《论毛泽东现象的文化心理和历史成因》说,毛泽东“挟《水浒传》之风,怀《三国演义》之技”,“把梁山好汉的谈吐诠释成了马克思主义原理”,这才明白原来刘再复是在借着文化批判之名替李劫的政治批判作阐释。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样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实践家。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在激烈的战争环境中的一系列战争智慧,如造势、用术、谋攻、妙算、诡道、用间等。诸葛亮更是以其富有远见、多谋善断而卓越不凡。在三国演义的诸多人物中,诸葛亮凭借其复汉兴刘的坚定信仰,卓然不群的政治才能,料事如神、指挥若定的军事才干,以及忠公体国、清正廉明的品行所展示的人格魅力。在与曹操的“汉贼”、“奸雄”、“谲诈”的人品映照对比中,更加凸显出中国优秀传统民族精神的光辉。所以备受后人的敬慕和爱戴。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问题学术界争论已久,不管是成书于元代说还是明代说,各家所使用的论据多是有限的罗贯中生平资料、《三国演义》的小字注以及《三国演义》中的个别名词等。而杜贵晨先生别出心裁,根据明初瞿佑"布骂曰:此大耳儿叵奈不记辕门射戟时也"之语,以及元后期张宪《缚虎行》中"戟尖不掉丈二尾"和《南飞乌》中"白门东楼追赤兔"两句诗,推测《三国演义》成书于元代中期是误读了材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7.
“罗学”概念2010年由杜贵晨提出,指的是研究《三国演义》等小说作者罗贯中的学问。“罗学”的提出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其内容包括罗贯中本人及其小说内外的研究。“罗学”尚待广泛认可,未来发展必将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专书研究并存共长,良好学风是“罗学”未来发展的保障。“罗学”应运而生,任重道远,大有希望。关键在于研究者的信念、态度和努力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从整体上反映了作者的一种历史悲剧感,姜维的悲剧更深化了这一主题。姜维艺术形象的塑造,在全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并取得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姜维从始至终都是诸葛亮精神和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奋斗一生,却劳而无功。姜维的艺术形象,为全书的悲剧主题起到了点睛之妙。  相似文献   

19.
略论姜维     
姜维既是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也是《三国演义》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艺术形象。姜维的一生主要可分为归降蜀汉、北伐曹魏和假投降三个阶段。在姜维形象的塑造上,罗贯中对于归降蜀汉和假投降这两个片段的描写是成功之笔,原因在于前者使主次人物形象相得益彰,后者则有赖于历史事实本身的曲折奇妙,而对于北伐曹魏的描写就相形见绌了,这主要是由于受主题、篇幅和角色地位的限制而过分拘泥于史实的缘故。  相似文献   

20.
《三教开迷归正演义》这部小说,是以林兆恩的三教合一思想为指导而创作的。一方面,《三教开迷归正演义》与林兆恩对"迷"的认识和界定一致;另一方面,《三教开迷归正演义》中引用林兆恩艮背之说,强调保持心的清净,以念止念,符合林兆恩的艮背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