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展舆论监督,是各级党报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更好地履行这一职责,各级党报纷纷开设专栏,增加了舆论监督报道在新闻传播中的分量。与之伴随而来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出现了,那就是一些舆论监督报道因记者稍不“留神”便被报道对象“指控”其“失实”或“侵权”,从而引发新闻纠纷和新闻官司。  相似文献   

2.
李遵红 《青年记者》2007,(18):102-102
近年来,名誉侵权问题对于新闻一线的采编人员来讲是一个很大的困扰,笔者试从名誉侵权的表现形式入手,对媒体如何避免名誉侵权作一探讨。名誉侵权的表现形式1.内容失实造成名誉侵权从已发生的新闻侵权案件看,绝大多数案件都是由于报道内容失实引发的。新闻报道内容失实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新闻作品中基本事实不真实,即新闻作品中的"事实"与客观存在的事实不符,使受害人名誉受到毁损,构成侵权。某报一名记者在报道一起坠楼自杀事件时,没有采访当地派出所和街道居委会,但其在文章中称,经采访当地派出  相似文献   

3.
李楠  廖亚平 《大观周刊》2013,(11):140-140
保证报道内容的客观真实是舆论监督避免新闻官司,提高监督水平的有效方式。真实不仅是内容的整体真实,细节也要真实。“由于新闻亲权不是靠数量来接顶,不是80%事实失实才侵权,20%失实就不算,所以有些被批评者是有一些问题,但(新闻)每体用词重了,结果被判侵权。这些对新闻记者是有教训的”。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因新闻报道失实而引发的名誉权诉讼案件不断出现,己经成为新闻界一个敏感话题。从新闻单位败诉的名誉权案例来分析,借舆论监督之名行泄愤报复之实,或者恶意泄露他人隐私而导致新闻侵权的现象是极少数:由于采访不认真,所写新闻严重失实而导致新闻侵权的现象是大多数。笔者认为,导致后一种新闻侵权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是记者在采写舆论监督新闻时缺乏法律意识特别是证据意识。因此,有必要强调新闻记者学一点证据学常识,在采写新闻,特别是采写舆论监督新闻即批评性新闻中,在认定被批评者的错误事实及性质时,牢固树立证据意识。这是防止报道失实,确保舆论监督新闻的合法性,防止在新闻名誉权诉讼中处  相似文献   

5.
自1985年上海“疯女案”之后,我国新闻官司呈迅猛上升态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关数据表明,目前国内传媒业遭遇的新闻官司已经有几千起,其中针对“新闻失实”提出的侵权案达80%以上,这中间媒体进行舆论监督,因批评报道而被诉“新闻失实”名誉侵权又占了绝大多数。此外  相似文献   

6.
郭卫东 《现代传播》2003,(5):121-122
新闻舆论监督需要新闻媒介及其从业人员在坚持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前提下 ,依据一定的规范来进行 ,这是开展舆论监督的前提。但新闻舆论监督的实践中媒介和记者常常遭遇新闻侵权诉讼。何为新闻侵权 ?是指新闻单位或个人利用报纸、刊物、广播电视、新闻电影等新闻传播工具 ,以故意捏造事实或失实报道的方式向公众传播有损公民、法人及其它单位合法权益的不当内容或法律禁止的内容 ,从而破坏了公民或社会组织的真实形象 ,降低对他们的社会评价 ,影响公民个人宁静生活和尊严的违法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是新闻侵权诉讼被用来作为对抗…  相似文献   

7.
社会和新闻事业越发展,媒介的舆论监督功能就越突出,新闻侵权也就越难避免。 新闻侵权发生后,媒介方面应怎样有理、有利地平息纠纷呢? 一、不构成新闻侵权时应积极抗辩,争取免责 只有违法性、过错性和损害事实与侵权行为有因果关系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时,新闻侵权才能成立;内容失实、评论不当、暴露隐私是新闻侵权的三种类型。如能证明上述各条的不成立,我们便可免于  相似文献   

8.
从舆论监督到新闻侵权 舆论监督是新闻自由的一种表现形式。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单位和个人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不当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侵害了公民和法人的人格权的行为。舆论监督是新闻传播的固有职能。新闻侵权则是新闻媒体在报道中的负面派生物。不可否认的是,新闻侵权事件的数量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因此,理清在舆论监督中新闻侵权的内涵,把握新闻侵权的构成及应对之策,避免舆论监督中的新闻侵权事件的发生,就成为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防止发生新闻侵害名誉权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司法实践中,新闻中涉及到的自然人或法人总是以"失实"为由提起侵害名誉权或诽谤的指控,也就是说,对"新闻官司"的判决一般总要先认定新闻失实,然后才能判定新闻侵权.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是新闻侵权中最重要的问题.新闻从业者只有熟悉、了解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才能够分清什么情况下构成侵权,什么情况下不构成侵权,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新闻侵权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报道活动中,新闻失实与侵权都有着前因后果关系。因此.媒体或者记者常常被人告上法庭,也就难以避免了。但是,在诸如侵权的诉讼中,衡量新闻失实和侵权的客观标准是什么?又如何去把握?这是原被告双方都非常关注的法律问题。在本文中曾雨楼就新闻失实和侵权的事实构成标准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从法院受理的新闻官司和新闻纠纷看,告记者的情况不尽相同,但归纳起来为两点:一是绝大多数与舆论监督有关,二是与新闻是否真实有关.实际上,这两点归纳在一起还是与新闻是否真实有关.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讲,维护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就最大限度地预防了新闻侵权的发生.当然,新闻失实并不一定构成侵权,相反,新闻真实有时却导致侵权.比如,报道他人的隐私,越是客观、真实、准确、全面,造成侵权的行为就越为严重.这就为我们预防新闻侵权行为的发生开拓了思路:……  相似文献   

12.
新闻报道的事实与新闻侵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新闻报道不符合客观事实,引起新闻侵权诉讼,一般会被法院认定为构成侵权,但并不都构成侵权;新闻报道符合客观事实,并不一定不构成侵权。因此,探讨新闻事实与新闻侵权之间的关系,对于新闻界依法开展新闻报道,认真履行新闻舆论监督的职能,切实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是十分必要的。 一、完全真实的报道也可能造成新闻侵权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报道是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一则新闻报道,除了应符合新闻的其它要求外,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要求就是真实性。但是,是不是只要报道的内容是事实,就不构成新闻侵权呢?有的新闻工作者认为,只要我报道的是事实,就不存在着什么侵权。有的审判人员在审理新闻官司时,也单纯地只审查报道的内容事实,认为“报道是否属实”是“一场官司  相似文献   

13.
我认为,当今舆论监督中划分"新闻失实报道"与"新闻属实报道"的法律界限,尤应以近年我国司法部门的有关条款为基本依据。具体讲,主要应按1993年6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和1998年8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有关精神进行科学甄别。照此来看,只要新闻批评报道与评论符合基本事实,没有侮辱性语言,就不能构成以新闻失实为显象的新闻侵权。1979年刑法颁发以前,我国主要利用行政手段解决新闻纠纷,没有什么相应的法律依据;1979年以后至1987年《民法通则》实施以前,这…  相似文献   

14.
李冰 《新闻采编》2009,(4):38-40
近年来,收视率、发行量、点击率成了决定媒体命脉的关键,媒体之间由此展开的竞争愈演愈烈。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一些能吸引眼球、刺激情绪的批评报道被放到了头条、排在了头版,舆论监督的良莠不齐、一哄而上直接引发了新闻失实的侵权案件居高不下。  相似文献   

15.
自1987年《民法通则》生效以来,因新闻媒介发表作品而引起的侵权诉讼时有发生。已经引起新闻界许多同行的关注。一一般人以为新闻失实就会造成侵权,其实这是两个不同范畴的问题。失实,是新闻工作中的概述。侵权,则是个法律概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简言之,有的新闻失实并不一定构成侵权,有的真实的新闻恰恰也可能构成侵权。最常见的新闻侵权是对他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名誉权的侵害。所谓名誉,就是社会上根据他人自身的品德、思想、才干、信誉等方面的表现所作的社会评  相似文献   

16.
新闻应优先受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波 《传媒》2000,(8):45
轻微的新闻失实不应该被视为侵权。这是当媒体被名誉官司搅得无可奈何的时候,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利明教授就新闻侵权提出的新建议。他认为,法律应优先保护新闻权利,而公民应该忍受轻微的人格权损害。 林:什么情况下应该宽容新闻界? 王:为了保障正当的舆论监督,我主张在法律上建立一种忍受轻微损害的义务。这就好像  相似文献   

17.
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舆论喉舌,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监督作用。在新闻失实和新闻侵权问题极其严重的当代传媒行业中,想要掌握真实新闻,了解事实真相,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迫切需求。本文从电视新闻角度出发,分析了电视新闻舆论监督与其他新闻媒介舆论监督的有利之处,以及在大众信源时代中舆论监督与监督舆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日本新闻中的犯罪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新闻舆论监督是法治社会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既包括对公民守法的监督,也包括对国家机关执法的监督。其中对社会犯罪现象的报道即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这一问题至今仍困扰着各国的新闻界。因为从新闻机构来说,非常希望对社会犯罪现象进行最为深入的真名报道,这样可以增加报道的可信度,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但这样做也容易导致对被报道者的隐私权和名誉权的侵害,以至使自己频繁被推上被告席。一部分西方法学界人士也认为,依靠现行法律限制隐私侵权、名誉侵权问题,并不是理想的办法,因为这样可能导致权力机构对新闻机构的压制。同时还指出…  相似文献   

19.
自从《民法通则》实施以来,新闻侵权已成为新闻界面临的最大的法律问题,研究新闻侵权也成为迫不容缓的任务。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将对新闻侵权的涵义、特征作一番深入的思考,同时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一下新闻侵权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一)新闻侵权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新闻侵权,包括了刑法规定的诽谤罪、侮辱罪;狭义的新闻侵权,专指民法规定的对于名誉权、肖像权等的侵害。前者按照犯罪构成理论,后者按照民事侵权构成理论。鉴于新闻侵权大多是因舆论监督不当而引起的,而舆论监督的开展在我国依然处于较低层次。为了支持并…  相似文献   

20.
何彬  刘征  熊健 《新闻前哨》2005,(10):79-80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舆论监督报道中,更来不得半点马虎。记者的报道中如果失实,不仅达不到反映民意、化解矛盾的目的,反而授人以柄,陷记者和媒体于尴尬境地,有的甚至对簿公堂。因此,舆论监督报道不仅要求记者有冷静客观的分析能力、高超的采访技巧,还要有运用自如、有的放矢的文字表达能力。记者不仅要把真实的事情说出来,还要说得好听好看,讲求舆论监督的报道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