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0月24日至27日,以“迈入21世纪的新华社”为主题、怍为新华社建社70周年纪念活动之一的2001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在北京新华社新闻大厦隆重举行。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新华社党组在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的过程审确定的。 新华社社领导南振中、马胜荣、何东君、何平、范新德和总社有关方面负责人、特约研究员、论文作者共120余人参  相似文献   

2.
郭超人同志过早地、匆匆地离开了我们。正当他愈益成熟,充分展示其才华,为新华社建设社会主义的世界性通讯社的宏大事业继续奋力攀登的时候,却遽然离去,我作为比他年长9岁的同志和朋友,在低沉的哀乐中凄然送他先行远行,心头感到格外悲恸。 我和超人相识多年,其后几年曾在总社党组一起工作。他是新华社一位优秀的领导干部,也是我一向敬  相似文献   

3.
以“抓作风、改文风”为主题的新华社’95新闻学术年会11月6日至10日在总社举行。 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副社长夏赞忠、南振中等出席了年会的开幕式。中宣部新闻局局长徐心华、全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王哲人等同志到会发了言。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战线》、新闻出版报等9个首都新闻宣传单位的特邀代表和新华社总社、分社的70多位记者、编辑、研究员,其中有一批三四十岁的年轻人,参加了会议,年会收到论文52篇,是历届年会中最多的。会上采取不全文宣读论文、只讲要点、多用时间研讨的办法,大家发言热烈认真,各抒己见,互相启发,普遍反映颇有收获。 这届年会取得了三个方面的共识:  相似文献   

4.
在新华社巴塞罗那奥运会宣传报道动员大会上,穆青同志提出要通过这次报道,进一步扩大新华社在世界上的影响。郭超人同志说:“要让全世界的读者和观众看到新华社作为社会主义世界性通讯社的风格。”根据新华社党组提出的要求,报道组一开赴巴塞罗那,就同西方四大通讯社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集团作战”与“以一当十”  相似文献   

5.
1993年11月8日至11月20日,新华社党组组织了第一期局以上干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读书班,29位同志集中精力,认真阅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通过学习,他们深切地认识到:学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做好新时期新闻工作的根本保证。抓住四个“基本”掌握理论精髓要学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关键是什么?读书班开班时,新华社党组书记、社长郭超人要求大家首先要认真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决定》和江泽民同志在中共中央举行的学习报告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认识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1998年12月17日下午,新华社隆重集会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社长郭超人、副社长张宝顺、高秋福、蔡名照及总社各部门负责同志7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社副秘书长王礼贶、常务副总编辑徐学江、人事局局长崔济哲、技术局局长高国英、副总编辑薛永兴、经理室副总经理王仲明分别介绍了20年夹新华社在信息事业、新闻报道、队伍建设、技术建设、社办报刊、经营管理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驻外记者胡晓明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了新华社国外事业发展的感受。最后郭超人同志发表了题为《总结二十年基本经验 创造新世纪更大辉煌》的讲话。  相似文献   

7.
1991年11月5日(新华社建社60周年前夕),胡乔木同志约见新华社社长穆青、副社长郭超人同志,在听取了新华社当前宣传报道和队伍建设情况的简要汇报后,同他们作了谈话,内容涉及当前新闻工作的一些重要问题,现摘要整理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新华社党组副书记、新华社副社长郭超人于1991年11月18日在新华社干部会议上所作的关于学习和贯彻中央领导同志最近对新华社指示的讲话(标题是本刊编者加的),征得作者同意,摘要发表在这里。  相似文献   

9.
同志们: 今天,我们大家欢聚一堂,共庆新华社建社七十周年。受党中央委托,谨向新华社全体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 七十年前的今天,新华社诞生于中央苏区。从瑞金到延安,从太行到北京,从“马背通讯社”、“窑洞通讯社”到现代化通讯社、进入世界通讯社前列。在这七十年艰辛而光辉的历程中,在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下,  相似文献   

10.
<正> 中国共产党诞辰82周年的这一天,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待编稿库正式投入了运行。在6月30日举行的待编稿库正式运行电视电话会议上,新华社社长田聪明同志讲了话。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同志代表社党组宣布正式运行多媒体数据库待编稿库的决定。新华社副总编辑马胜荣同志代表验收小组宣读待编稿库正式运行验收报告。  相似文献   

11.
汤计 《中国记者》2015,(2):12-15
1月22日,在新华社党组专门召开的汤计同志记功表彰暨报告会上,汤计同志深情满怀,他说:"社党组给我这个新华社的老记者荣记一等功并给予重奖,这是对一个记者职业生涯的最大肯定,也使我为有幸成为‘新华社记者’而骄傲和自豪。虽然今天接受颁奖的主角是我,但我以为这个奖项是颁给所有新华人的。正是有了新华人的团队精神、职责担当、爱岗敬业……我们才能无愧于党中央的重托,才能无愧于人民群众的期待"!本刊特摘要刊发汤计同志在会上所做报告,以便于同行间的交流、思考。  相似文献   

12.
首先,我代表社党组和田聪明同志对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成立20周年暨2000年新闻学术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翻阅着特约研究员向新闻学术年会提交的一篇篇论文,我想起恩格斯的一句话:“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新华社建社近70年,有—点非常值得自豪,就是在任何条件下都不放松对新闻实践的理性思考。早在1931年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  相似文献   

13.
祝愿人民日报各项事业取得更大成就郭超人郭超人同志发言在人民日报创刊50周年之际,我代表中共新华社党组和全社职工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50年来,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充分发挥了党和人民的喉舌作用,为...  相似文献   

14.
1995年年初,中 央政治局常委在听取 新华社党组汇报时, 对新华社的工作作了 重要指示。一年间, 新华社党组根据中央 指示精神,围绕当好 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 和发挥“消息总汇”的 功能这一根本任务, 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现代化世界 性通讯社的进程,集 中力量深化主体业务 的改革,促进主体业务的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宣传报道方面,各编辑部门按照郭超人同志提出的“抓作风、改文风”的要求,积极倡导编辑、记者到村、到厂、到户,来自基层的稿件有所增加,孔繁森、李润五等一批重大典型报道的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强,“两会”报道、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报道、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报道等重大战役性报道,在海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 在新的一年里,新华社党组要求全社同志更加自觉地坚持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为指导,继续深入贯彻中央政治局常委对新华社工作的重要指示,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和为大局服务的观念,坚定不移地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更高层次上强化“消息总汇”的职能,当好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  相似文献   

15.
元旦前的一天。19时30分。我准时来到新华社大楼郭超人的办公室。他非常忙,戏称自己这个副社长“成了大事务长”;而我几乎是强人所难,一再要求尽快采访。郭超人正在外面开会,这晚恰巧回社有事,便见缝插针接待我,言明所谈仅代表个人。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你了解新华社这几年的情况吗?”没有官话,郭超人快人快语。因为过去多是跑报社,对新华社的情况了解得零零碎碎。我如实相告。“那么,我先介绍一下83年以来的情况,以便你掌握一点历史背景。”郭超人笑了笑,关切地说。虽是初次接触,却一下子缩短了  相似文献   

16.
9月23日下午,第11届亚运会新闻中心二楼第三会议室,10多名新华社记者神色紧张地盯着电视机屏幕,亚运会女子举重比赛正在进行中。新华社第11届亚运会报道组的大本营就设在第三会议室里。34台电脑依次排列,这些电脑终端与总社的发稿系统相连,编辑可以坐在终端前发稿。比赛仍在继续进行。这是本届赛会产生第一块金牌的项目,也是参加本届赛会的近5000名中外记者争夺第  相似文献   

17.
为搞好纪念建党80周年重大战役性报道,新华网严格遵循新华社社党组和总编室确定的宣传报道方针,不仅及时播发总社各编辑部门所发稿件,而且在利用网络媒体时效快、容量大、互动性强的特点,加强组织策划与创新,正确引导网上舆论上下了一番功夫。  相似文献   

18.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我们刚庆祝了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正在认真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又迎来了新华社建社70周年。我首先代表新华社党组和全社干部职工,向列会的各位领导和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对你们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新华社的工作表示衷心感谢;向所有为新华社事业发展作出过贡献的离  相似文献   

19.
一、坚持“影响力标准”,明确 新华社改革与发展的着力点 检验新华社改革与发展的成效有很多标准,其中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影响力标准”。这是社党组认真研究了中央赋予新华社的根本任务、分析了世界各大通讯社的发展规律之  相似文献   

20.
今年1月12日“新闻業务(活叶版)”上介紹了新华社甘肃分社記者馬林周同志和甘肃分社、总社农村组之間發生的“关于兩条新闻的爭論”以后,不少同志都發表了意見。在这作为討論对象的兩条新聞中,又以对“庄子坪农業社收入增加了为什么社員还不滿意”一稿的討論更为热烈;随着討論的逐步深入,后来發展到实际上已經不是討論这条新聞有無普遍意义和应否播發的问題了,而是轉到了新聞学領域里的一个帶有根本性的问题,即关于新聞中的典型的概念、典型的体現、特点及其实踐意义等等重大問題的探討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