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者论坛     
学学这位女记者盛祖宏去年中秋节前,中央电视台在《新闻30分》栏目中播出了《南京冠生园:年年出炉新月饼,周而复始陈馅料》的新闻,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很多媒体予以转载。如果你知道采访此事的幕后新闻,定会说:“当记者不易!”这位没有露名的女记者,为了这条8分多钟的新闻,整整“蹲守”了1年。她在与一个朋友谈话时,偶然发现了这一线索。在采访中获得大量证据之后,为了摄取形象的画面,在冠生园厂房附近租了民房,架起高倍摄像机进行监视。为了拍到冠生园如何把提前3个月生产且没有打上生产日期的月饼转移到外单位的冷库里…  相似文献   

2.
6月18日,丹东日报编辑部出了条新闻:工业部三位青年女记者分别由自己的丈夫陪伴,搞了一次夜半采访,写成稿子登在一版头题位置上。同行们称道她们,这是一次别出心裁的采访。这次采访是由6月14日该报的一则消息引起的。女记者刘岩红、宋丽达、张丽君,都  相似文献   

3.
<正>与以往相比,2007年全国“两会”新闻大战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女记者的增多。在“两会”现场随处可见积极“拼抢”采访的女记者,在温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上,更有众多的女记者亮相。据统计,在3月16日长达1小时57分钟的温总理记者招待会上,共有11位记者获得提问的机会,其中6位是  相似文献   

4.
前日几个老记聊天,老资格的李总说了个笑话:某晚报一位年轻女记者被指派到附近农村采访一条新闻,磨磨蹭蹭还没动身。领导就问:“为什么还没去?”她若无其事地回答:“等办公室派车,说要明天才有!”领导有点不高兴了:“人家在等呢,就这么三四公里路,没有车那你的脚呢,干嘛去了?”女记者有点脸红:“是啊,我的脚干嘛去了呢?” 这是一个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 “我的脚干嘛去了?”人人皆有一双脚,就好端端地长在自己身上,人就靠它撑着站起来和走路,干嘛去了呢,不可思议吗?  相似文献   

5.
波斯湾的战地记者,大约有十二名是女的,包括七名电视台记者,还有来自英美各大报的女记者。女战地记者,最早大概是始于1859年,雷福女士代她病重的兄长,为英国报章报道意大利半岛的战事。从1859年到现在的海湾战事,共历132年,新闻机构的编辑和记者,新闻机构与军方人员,正就应否有女战地记者争论不休。反对女记者采访战地新闻者,理直气壮:战争是男人的游戏,战地生活艰苦,男人已挨不了,何况女的,对军队人员来说,男记者可被视为同伴,女记者在队中,令军  相似文献   

6.
一位记者写了篇报道,不料竟引起另一位记者的不满,说是那个记者“吃过了界”,不该采访他分管的行业。“吃界”,在新闻单位内部是一个敏感而又令人头疼的问题。因为,新闻单位特别是省(市)以上较大的新闻单位似乎都有一个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不许吃界”。所以,那位记者的责怪好像也不无道理。那么,究竟“吃界”对不对呢?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设置机构大部和党政机关对口,党政机关有什么部门、新闻单位就一律对口这些部门。落实到记者就是分兵把口,常常是一个或几个记者分管一个行业或一个系统,形成“诸侯割据”状态。  相似文献   

7.
有家企业代表在一次会议上介绍了很好的经验,到会的一位记者采访那位代表,代表笑着说:“我们厂就在你们报社后面不远,厂子虽小,也有不少新闻哩,可不能‘兔子不吃窝边草’啊!”一句幽默话语顿使记者满脸尴尬。我敢说,这件颇有些滑稽的事儿,在新闻单位恐怕不是个别现象,报社周围的单位往往成为采访的死角。有些记者整天“海陆空”地到处跑,但对自己眼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隐性采访在新闻界悄然流行。《深圳晚报》记者涂俏以新闻工作者的高度责任感,采用隐性采访的方式,先后四次深入到社会底层,抓到了鲜为人知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了《女记者夜宿‘十元店”》、《女记者‘前的”赚钱记》、法记者“反串”啤酒女郎》、《女记者“征婚”亲历记》等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也引起新闻界的关注。什么是隐性采访?《新闻学大辞典》的定义是“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隐性采访分为两种:一是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妆扮成其他身份的人员进行采访。如记者打入黑社会组织采访,进入赌…  相似文献   

9.
尚方 《传媒》2001,(1):24-26
以“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已”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开渔节”向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发出了邀请。很快,一支由北京各大新闻单位和10个沿海城市的50名女记者组成的采访队伍,精神饱满,欢快热闹地开赴我国著名的四大渔港之一的浙江象山县石浦港。  相似文献   

10.
年初,央视知名记者柴静讲述十年记者历程的随笔集《看见》受到市场热捧,100多万册的销售量被称作出版界的“泰囧奇迹”。因为新书热卖,她的采访风格、采访方式再次引发社会关注。凤凰卫视知名记者闾丘露薇发表长篇微博《说说电视记者这行吧》,对柴静的采访理念提出质疑。闾丘露薇所提倡的新闻专业主义的“置身事外”式的采访,抑或柴静践行的“全情投入”式的采访,实际上反映了不同职业环境中记者的自我认知和身份定位差异,也凸显了新闻改革背景下新闻价值观念、新闻操作理念的多元化与相互碰撞。  相似文献   

11.
易地采访,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采访术语,是指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去采访。 中央新闻单位的机动记者,不存在易地采访的问题。他可以今天到这个地区,明天到那个地区,他是“满天飞”记者。 中央新闻单位派出的地方记者,包括新华分社记者,地方新闻单位的记者,包括机动记者和地方记者,都有一个易地采访的问题。 记者长期呆在一个地方,好处是地熟、人熟、情况熟,但如果不流动,也有弊端,如眼界容易狭窄,感觉灵敏度降低等。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是用一定时间易地采访。 新华总社利用它对分社统一管理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6月18日,丹东日报编辑部出了条新闻:工业部三位青年女记者分别由自己的丈夫陪伴,搞了一次夜半采访,写成稿子登在一版头题位置上。同行们称道她们,这是一次别出心裁的采访。这次采访是由6月14日该报的一则消息引起的。女记者刘岩红、宋丽达、张丽君,都是30来岁,虽说当记者只有三五年,但进步挺快。她们桌对桌,早晨上班看报,《侨光影院发生重大火灾》的消息,一下子吸引住了她们的视线:“更夫年迈体弱,加之影院的电话被  相似文献   

13.
“吃界”辩     
一位记者写了篇报道,不料竟引起另一位记者的不满,说是那个记者“吃过了界”,不该采访他分管的行业。“吃界”是新闻单位内部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特别是省(市)以上较大的新闻单位,似乎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不准吃界”。所以,那位记者的责怪好像也不无道理。究竟“吃界”对不对呢?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机构的设置,大都和党政机关对口。落实到记者就是分兵把口,“诸侯割据”。分兵把口有好的一面,新闻单位便于全面反映各条战线上的情况,不致于漏报比较重要的新闻。  相似文献   

14.
西方新闻学著作曾经引用过这样一个事例:一位新来报馆的年轻记者,总编辑叫他去采访一个婚礼。他事先煞费苦心地对此次采访作了种种可能的设想和较充分的准备。但是,当邪天他走到新郎家门口打算进去采访时,看门人却告诉他——婚礼不举行了,因为新郎跑了。于是这位年轻记者垂头丧气地回到报馆,向总编辑报告自己采访失败的原因。总编辑听罢,拍案叫道:“新郎跑了这件事本身不是比原来要举行的婚礼更大的新闻吗?你为什么不马上采访?”这一说,那名年轻的记者才恍然大悟。缺乏新闻敏感,使这位青年记者贻误了一次采访良机。新闻敏感,西方又称“新闻鼻”,是指新闻从业人员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  相似文献   

15.
有的新闻是“看”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要学会用眼睛采访”;有的新闻是“听”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要掌握提问的艺术”;有的新闻是“跑”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脚板底下出新闻”……关于采访的箴言睿语已经很多了,本文还是想罗嗦一句:记者还应该用“心”去采访。所谓用“心”去采访,就是采访者特别注重自己在采访中的“感受”,从“感受”中去提炼新闻主题。一个记者,在采访中既然有所见,有所听,就必然要有所思有所感。如果一个记者的职业神经不是很麻木,他就不会停留在所看到和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新闻界恐怕是女性较为集中的行业之一。而在有些新闻单位,在采访一线跑动的女记者的人数甚至超过了男记者。在新闻这个领域,女人似乎如鱼得水,她们从容自如,不让须眉,越来越显示出在这个行业中的优势。女记者的职业优势来自于她们的敏  相似文献   

17.
王芳 《新闻三昧》2006,(12):32-33
河南电视台女记者曹爱文,在获得线索前去采访一起溺水事件时,到现场却因抢救当事人而放弃了采访,“由于一直忙着给孩子做人工呼吸,当时连溺水女孩名字都没问到。”当急救车赶来时,曹爱文又接到了另一个新闻线索,她不得不赶赴下一个采访目的地。这次“失败”的采访引来了各界好评,她被网上誉为“中国最美的女记者”,并受到了单位和上级部门的表扬。而此前不久,另一家电视台却播出了这样一则新闻:一位农民工因肺穿孔被送到医院,但因交不起手术费3000元钱,只能在一旁等待。极度疼痛使他无法站立,只能一脸蜡黄地蹲在地上,豆大的汗珠从脸上不断地…  相似文献   

18.
从大学的毕业实习到进工作单位开始正式的记者生涯只有近一年的时间。要说进入新闻圈后,什么是感受最深的,那就要算是采访中的“第一关”约人了。 记者的工作无非分两个部分:采访与写作。写作以采访为先,采访又以约到采访对象为先。而这正是我觉得最难、最费周折的。 以前,新闻媒介还不多的时候,作为一个省级党报的记者,要采访一般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据说只要一个电话便可以了。而如今,媒介多了,竞争也激烈了,往往一个新闻事件,总有十多家新闻单位蜂拥  相似文献   

19.
克鸿 《新闻记者》2004,(9):15-15
上海资深女记者周珂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新闻工作者之一,她的新闻作品选集《一个女记者的视野》近日由文汇出版社出版。全书为四部分,真实记录了一个女记者忘我投身新闻事业的足迹,她几十年如一日用手中的笔记述了人间的悲欢历程。“时代一角”记录了作者半个世纪里在国内外采  相似文献   

20.
一位记者写了篇报道,不料竟引起一位记者的不满,说是那个记者“吃过了界”,不该采访他分管的行业。"吃界",在新闻单位内部是一个敏感而又头疼的问题。因为,新闻单位特别是省(市)以上较大的新闻单位,似乎都有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