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月7日,《河南日报》9版刊发了一篇名为《假记者落网记》的长篇通讯,两名自称是《要闻参考》编辑部驻郑州市记者的张某、罗某,于2003年9月、10月两次来到河南省辉县市某单位,涉嫌敲诈勒索15万元,在当地被警方抓获。报道说,由于假记者开价20万元,某单位办公室主任“觉得这事儿很蹊跷”,才引起了当地有关部门的怀疑。在此,笔者做一个大胆的推测,如果两位假记者开出的不是天价会是什么结局呢?  相似文献   

2.
无业青年杨光冒充新闻记者混迹于京城各大宾馆、饭店,大摇大摆地参加各种会议,风光满面地海吃海喝,毫无顾忌地领取礼品。据他交代,自1996年"从业"以来,单"红包"就收了七八万元,至于各种纪念品更是数不胜数,足可开一个礼品专卖店。公安部门在其家中搜查到的存款就有20多万元。杨光看中这个行当,自然是因为记者吃香。一个假记者,5年工夫就轻轻松松白捞了二三十万,我们的真记者呢?我就不好揣测了。不过有一条,在我们这个圈子里,"蹭会记者"也是不乏其人的。"蹭会记者"的"优越性",比起其他记者来,除了可享受杨光的优厚待遇…  相似文献   

3.
无业青年杨某通过“调查研究” ,找到了一个新兴的“就业门路” :冒充新闻记者。据他交代 ,自1996年“从业”以来 ,参加各种会议 ,单“红包”就收了七八万元 ,至于各种纪念品更是数不胜数。公安部门在其家中搜查到的存款就有20多万元。一个假记者 ,5年工夫就轻轻松松白捞了二三十万 ,可见“记者”行当的吃香。不过反思一下 ,在我们这个圈子里 ,真记者中的“蹭会记者”也是不乏其人的。“真记”一旦捞起来 ,胃口可比“假记”更大。杨某只能在会上“蹭”点儿油 ,“真记”捞的门路可广了 ,拉个赞助、搞个有偿栏目 ,几千几万的唾手可得 ;…  相似文献   

4.
一位朋友在看电视新闻时,对我说:“现在一些电影、电视剧是内容假、拍摄真,你看那烟火、死相。而一些电视新闻呢?是内容真,拍摄假。”乍一听,不禁纳闷,既然内容真,怎么会拍摄假呢?稍一想,原来,朋友所说的“拍摄假”,指的是观众对新闻的感觉失真。举个例子,前不久,一家市电视台播放了这样一条新闻:由市人大、政协等部门联合组成检查组对几个贸易市场突击抽查。但检查还未开始,电视台的录像  相似文献   

5.
在所有的新闻品种中,会议新闻可以说是最容易写的一个品种,说它好写,是因为它好发,写起来不用费心:某年某月某日某地召开某会议,某领导出席讲话,强调指出……其实只要出席会议的领导够“分量”,新闻就可以登上报纸的重要位置和电视的黄金时段。写这样的东西,记者甚至不需要费什么脑子去想一个好的导语。在所有的新闻品种中,会议新闻也可以说是最难写的一个品种,说它难写,是因为它难以出新,千篇一律的“会议体”在报纸上很难吸引读者的目光。对记者而言,写出大块的会议新闻,很难说有什么成就感,不重要的会议被发成“豆腐干”,反倒会有种挫折…  相似文献   

6.
6000万元亏损竟无人知,此事触动了记者们的敏感神经这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上海电视台“新闻透视”专栏节目的记者、编辑兼主持人高韵斐在和同事们聊天时,坐在一旁负责纺织系统新闻采访的记者金璞说到,他刚采访的第二毛纺厂万德明厂长确实是个能人,到哪儿都能扭亏为盈,兼任了第十二毛纺厂厂长之后,又使一个“烂摊子”企业起死回生.高韵斐下意识地追问“十二毛”“烂摊子”之说从何而起?金璞讲起了一个令高韵斐困惑而又怦然心动的充满新闻性的情况.万德明厂长在兼任第十二毛纺厂厂长之后的一次该厂中层干部会议上向原厂长张志达询句:“‘十二毛’亏损多少?”张志达坦然回答:“可能有三四百万”;万厂长觉得其中可能还有些“水分”,便在会后私下里问张:“你老实告诉我究竟亏损多少?”张志达也显得很诚恳:  相似文献   

7.
正【今日微议#记者该拿多少工资#】编者按:《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2014》显示:九成以上新闻从业者月收入低于10000元,其中近一半人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只有7%的人月收入在10001-15000元之间。理想在心中还是"饥寒交迫"的记者?#记者该拿多少工资?#微议一@媒体小喇叭:都说做新闻的是民工,可能如今有些民工又要"呻  相似文献   

8.
经济要讲效益,工作要讲效益,新闻也要讲效益,但时下有些记者把“效益”这词接了过来,为已所用,遇事先掂量一下,采访对自己有多少“效益”,及如何去取得“效益”。比如,有些记者接到会议的通知,首先关心的是会议有没有宴席,有没有纪念品,有则去,没有,就对不起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我到天津,听人说中央报纸有位老记者,专程来这里采写新闻。这样一位老同志,专门出来抓新闻,在今天的新闻界也算是一则“新闻”了。事实上,人们确乎是作为一则新闻来传布的。传布中颇怀敬意,但也不免感慨系之:现在究竟有多少老的、著名的记者还在写新闻?又有多少个写“本报讯”的记者出了名?相当长的时期以来,办报的人不把抓  相似文献   

10.
吉路 《北京档案》2006,(4):42-42
据“中央社”记者黄淑芳的“台湾精品美梦成真”专题报道,“法蓝瓷”在短短3年内打响名号,先后获2002年纽约国际礼品展年度最佳礼品收藏奖、2003年英国零售商协会年度最佳陶瓷礼品的殊荣。“法蓝瓷”(FRANZ)总裁陈立恒感慨地说:“品牌是一条不归路,做了就不容后悔,也不可能回头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虽然重视了新闻真实性的教育,但新闻失实的现象还常有发生。例如:某个领导人经常接受下级单位的贵重礼品,群众意见很大,而有的记者却以他某一次拒收礼品为据,把他写成“清官”。某单位平时用公款吃喝之风甚盛,一年的招待费就达两万六千元之多。可是有几次招待上级领导时吃了便饭,记者便作为廉政的典型报道出去。这种想表扬谁就去找好的例子;想批评谁就去找坏的例子;把偶然或一时的行为说成一贯;把个别、局部的成绩或问题说成是整体的成绩或问题的搞法,是当前新闻失实的主要特点。这里面有工作方法问题,也有受资产阶级新闻观点影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某单位召开年终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与会人员已经到齐,但主持会议的同志却迟迟不宣布开会。这时,人们议论纷纷。于是,会议主持人说:“请大家再等一会,我们请的记者还未到,记者来了再开会!”这是日前听一位同行说的。说者虽然无意,但我却由此引起了一些感慨。“记者来了再开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有些单位存在着图虚名的现象。一项工作,确有指导意义和新闻价值,向新闻单位提供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3.
如今,假记者“骗吃骗喝骗钱”甚至“骗情”的事情越来越多,故而有人把冒牌记者称做“新公害”,也似乎不无道理。据《中国青年报》6月5日报道,李某冒充中央电视台记者身份,骗取他人钱财;任某伙同他人冒用中央电视台名义,以虚构的单位与他人签订合同,对外发包虚假工程,骗取他人财物共计18万元;苏某则故意非法刻制伪造“今日信息报社驻福建记者站”等媒体两枚印章,公然招摇撞骗。日前,三人在福建分别受到法律的严惩。那么,如此多的假记者肆无忌惮地坑蒙拐骗,其劣迹到底跟时下一些真记者的言行有无关联呢?其实,说假记者的恶行是某些真记者的“影…  相似文献   

14.
先说两件发生在新闻出版界的事情: 一家报社的记者,找到某县农业银行行长说:“你们信贷支持乡村小水电很有成效,我们打算集中报道。”行长一听喜上眉梢,又是接待又送纪念品,忙得不亦乐乎。很快,稿子见报了,整整一版。随即记者寄去样报还附有一信:“按规定,请贵行汇款8000元。”行长傻眼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是广告为何事前不明说?他想不通,可白纸黑字,只好花8000元买个教训。那行长苦笑着说:“看来,对记者也应来个‘有防无患’了。”  相似文献   

15.
如今,假记者“骗吃、骗喝、骗钱”甚至“骗情”的事情越来越多,有人把冒牌记者称作“新公害”,似乎不无道理。据《中国青年报》6月5日报道,李某冒充中央电视台记者身份,骗取他人钱财;任某伙同他人冒用中央电视台名义,以虚构的单位与他人签订合同,对外发包虚假工程,骗取他人财物共计18万元;苏某则故意非法刻制伪造“今日信息报社驻福建记者站”等媒体印章两枚,公然招摇撞骗。日前,三人在福建分别受到法律的严惩。那么,如此多的假记者肆无忌惮地坑蒙拐骗,其劣迹到底跟时下一些真记者的言行有无关联呢?其实,说假记者的恶行是某些真记者的“影子…  相似文献   

16.
上海青年记者协会最近举行“许锦根新闻评论作品研讨会”。会上,一位中年评论工作者不无感慨地说:“为一个青年记者召开这样的研讨会这  相似文献   

17.
经济要讲效益,工作要讲效益,新闻也要讲效益,但时下有些记者把“效益”这词接了过来,为己所用,遇事先掂量一下,采访对自已有多少“效益”,及如何去取得“效益”。比如,有些记者接到会议的通知,首先关心的是会议有没有宴席,有没有纪念品,有则去,没有,就对不起了。有的记者外出采访,兼顾广告,也有以拉广告为主,采访次之的,甚至只做交易,“不见兔子不撒鹰”。此外,诸如盛夏之际访一访啤酒厂,地毯紧俏时刻去地毯厂抓点“题目”,化妆品用完了去日用化工厂搞条消息,这都是目的明确,讲求“效益”的。把商品交换的原则引进到新闻报道领域,可说是新闻记者的末路,也是新闻报道的悲哀。当新闻采访写作被当成某种交换筹码时,记者的人格、身份也就被降低到筹码的地步了。我曾听到一位厂长十分轻蔑地说,某某记者也就值一瓶雪花膏钱,给他一瓶雪花膏,他就给你报道。此话令同行汗颜。  相似文献   

18.
天津市委书记谭绍文日前和笔者谈到“会议新闻”。他说,现在不但会多,而且有会必请领导。领导怎么可能对什么事情都有话可讲呢?于是常常“主席台上开小差”,把公文带到主席台上批;记者也够难的,写吧,实在没多少东西,不写吧,领导与会了。于是,市委常委会最近制订减少“文山会海”的政策时,相应制订了新闻政策,以让“大家都轻松一  相似文献   

19.
最近,在一次会议上,省政府一位领导同志深有感慨地对我说:“现在,我们真有点怕记者……我们这些人总要做点事吧,有点活动吧,有的记者,不问场合,不问需要不需要,就写稿登报、广播,稿  相似文献   

20.
悟! ?     
(一) 创优期间。某记者特赴省城向一位对优稿颇有研究的德高望重的专家请教如何写好现场目击式短新闻。这位专家连忙从案头找出一篇佳作念给他听。念毕问来访者:“这篇如何?”记者恳求:“你能否给我分析一下这新闻好在何处?”专家于是又从头至尾念了一遍,然后说:“这新闻就好在这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