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马邵娟 《记者摇篮》2005,(1):39-39,41
《大连晚报》连载的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我带着“偷拍”机——记者亲历录》长篇文学,生动记录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记者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暗访的足迹,再现了新闻工作者的崇高职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读后使我颇受感动。为了把握事实的准确性和维护正义的尊严,揭露和鞭笞腐败与邪恶.他们不顾自身的安危,深入“虎穴”进行偷拍暗访。  相似文献   

2.
暗访又称隐性采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知晓的情况下,运用拍照、摄像或对其谈话进行录音等方式而获取新闻事实的行为。暗访能获得公开采访不易得到的素材,收到更好的采访效果,但这绝不意味着记者可以为所欲为。《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规定,“记者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正当要求。”在暗访过程中,记者只能以旁观者、记录  相似文献   

3.
焦丽君 《今传媒》2004,(1):23-23
2003年10月10日的《中华新闻报》刊登了安徽《新安晚报》记者刘文章、童建明写的调查专访《暗访“酸牛奶”》,文章说记者在2001年春节后不久就得到举报:合肥市有的供奶站每天都把卖不完的牛奶换个标签,第二天当鲜奶卖。记者暗访多家供奶站后证实了这一消息,可是并没有马上披露,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近日,由北京博采雅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策划,中国画报出版社发行的年度重磅图书《第四种权力——一个记者的暗访生涯》出版上市。今年5月,一本名为《暗访十年》的  相似文献   

5.
是舆论监督 不是负面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鄂尔多斯广播电视报》记者郝建军,因为“负面报道”多被报社炒掉了。(见《内蒙古晨报》2003年10月22日)据说郝建军很敬业,领导承认他工作很辛苦,而且写出了一系列引起社会和有关部门重视的新闻,促成了问题的解决。郝建军写了哪些报道呢?有《记者暗访黑职介》、《记者暗访“性病专家”》、  相似文献   

6.
李幺傻(笔名)《暗访十年:无数次死里逃生》作者,暗访过职业乞丐、妓女部落、血奴、代孕妈妈、地下钱庄等几十个黑暗部落,被网民封为"最神秘的暗访记者".不见天日,却乐在其中记者:您作为暗访记者,不可避免会遭受人身攻击、法律纠纷或各方面的压力,您遇到过怎样的情形?李幺傻:我在《暗访十年》中写到很多自己当初暗访时面临的危险境地.暗访小偷群落一个月后,被小偷在大街上撵打;暗访假烟团伙时,被对方跟踪;暗访酒托团伙时,被堵在卫生间搜身;暗访假钞团伙后,连续一个月接到威胁电话;有时候还接到电话说,从美国邮寄的高档商品到了,让我去领,对方已经付钱了,如果我贪图小便宜,一定会自投罗网.  相似文献   

7.
任迪 《青年记者》2000,(1):33-33
何为暗访?《新闻学大辞典》的定义是:常见诸报端的“暗访”即隐性采访,是记者隐瞒了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十几年来,我在新闻实践中对“暗访”作了一些尝试,觉得只要暗访运用得好,充分发挥它的特殊功能,就会起到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功能之一:暗访是补充明访获得较高新闻价值的好方式。从一次具体的采访活动来说,不用暗访也可以获得新闻事实,但是,一些严重影响到公众利益、群众反  相似文献   

8.
读罢新华社记者靳尚农采写的《司机吃回扣游人怨言多》一文(载《人民日报》1992年11月9日),深为首都某些司机、导游的恶行愤慨。又为记者扎实、深入的作风叫好。我联想到,假如记者不是以游人身份暗访,而是先向北京市旅游部门电话通知:“某记者某日来采访你们的司机、导游工作情况,请予接待。”那将是一种什么情况?可以肯定,很难见到、甚至根本看不到坑害游人收回扣的劣行,还可能“巧遇”助人为乐的好事。如果记  相似文献   

9.
"暗访"是一种特殊的采访手段,是采访者对被采访者隐藏采访事实、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由于记者在采访中不仅仅是记录者,更是新闻的参与者,因此这种采访方式存在着很大的法律风险以及安全隐患,采访者也极有可能因为道德的约束而被质疑,有资料显示,早在1979年,普利策新闻奖就因为《芝加哥太阳报》的一篇报道中采用了暗访报道而带来的法律以及道德的风波而拒绝向其颁奖.  相似文献   

10.
今年3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记者在经过长达3个月的暗访后,揭开了“瘦肉精”重现江湖的惊人内幕。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的资深记者“弓弦”组织暗访报道了这一惊人事件。 央视记者花费3个多月对整个链条进行了详细调查,每个环节都有重要的证据。面对调查中总资产过60亿元的大企业,央视记者的胆量不可谓不大,除了胆量,过硬的采访作风和专业的采访技巧,都是报道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记者暗访,眼下已成为许多记者的采访手法之一。特别是在舆论监督报道中作为获取独家新闻的有效手段,暗访调查也被许多媒体当作“招牌菜”频频推出。最近的一起成功的记者暗访就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关于“南京冠生园”月饼用陈馅的报道,成为广受关注的舆论焦点,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记者暗访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记者暗访的历史考察 其实,暗访并非当代记者的新发明。考察记者暗访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暗访作为一种采访手段,是新闻史上激烈的报业竞争所催生的。 在中国早年的新闻界,通过暗访获得新闻很常见。著名报人邵飘萍就经常雇佣侍从…  相似文献   

12.
蔡斐 《中国广播》2012,(12):64-67
记者暗访遵循的原则不能一概而论,应该根据记者暗访的不同类型进行区分,适用不同的原则进行规范。非介入型记者暗访和非诱惑性记者暗访应遵循自由使用原则,犯意诱惑型记者暗访应遵循禁止使用原则,机会提供型记者暗访应遵循谨慎使用原则。  相似文献   

13.
李毅 《青年记者》2000,(1):44-45
暗访,又称隐性采访,是一种不暴露记者身份、不公开真实目的的采访方式,是一种隐蔽性的新闻收集。暗访是舆论监督的有效途径,具有显性采访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种采访方式涉及到一些法律问题尚未解决,如暗访能够随意进行吗?暗访的法律依据是什么,会不会侵权?以下就美国的一起“迪特曼诉《生活》杂志案”说明一下暗访中存在的法律问题。退伍军人迪特曼,是一名水暖工,同时在自己家中用泥疗方法给人看病,属  相似文献   

14.
2003年10月10日的《中华新闻报》“记者之家”周刊“新闻背后”栏目刊登了安徽《新安晚报》记者刘文章、童建明写的《暗访“酸牛奶”》一文,文中写道:记者在2001年春节后不久就得到举报,合肥市有的供奶站每天都把卖不完的牛奶换个标签,第二天当鲜奶卖。记者暗访多家供奶站后证实了这一消息,可是并没有马上披露,原因在于:一是春节刚过,读者的注意力还不容易从节日中被吸引过来,二是时值冬春季节,气温较低,牛奶稳定性较好,如果在气温较高的季节,后果将更严重,消费者更容易被“激怒”。“为了让宝贵的新闻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新闻效应,收到最好的…  相似文献   

15.
现如今,随着新闻竞争的日益激烈,暗访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社会新闻领域,这一特殊形式在舆论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暗访也称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隐瞒身份,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获取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暗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舆论监督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质疑"亲历盗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不久 ,央视的一位记者在一个叫做“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我们在行动”的栏目中 ,理直气壮地搞了一次暗访———《亲历盗墓》。为了让观众了解盗墓者究竟是怎样盗墓的 ,央视记者竟“乔装打扮 ,打入盗墓者内部” ,与盗墓者一起从西汉古墓“取出”13件西汉文物。之后 ,又将这些文物买下 ,“捐给”陕西省文物局 ,而盗墓的主要犯罪嫌疑人几乎悉数逃脱了公安机关的抓捕。对于这次“行动” ,央视评价为 :“我们的记者乔装改扮 ,打入盗墓者内部 ,历险7天7夜为您真实记录了盗墓的全过程。”而且在网站上用了《生死7日7夜 !记者深入虎穴亲历…  相似文献   

17.
谭榷 《新闻记者》2002,(6):30-31
为文持论须有分寸 ,一图痛快往往会走向另一端 ,此所谓“过犹不及”也。读《新闻记者》今年第4期季为民的《质疑“亲历盗墓”》一文 (下简称“季文”) ,我就有这样的感觉。现将陋见陈述如下。去年央视记者以暗访的方式摄录了盗墓者的一次盗墓过程 ,并把它作了报道。当时的反应是一片赞许声。季为民先生为此撰文 ,引用许多具体的法律条文 ,从犯罪构成要件进行论证 ,认为这个记者的“亲历盗墓”已经构成了犯罪。我以为这种看法有其一定的道理。然而 ,季文的问题在于抹杀了盗墓者的盗墓行为与记者暗访的客观区别 ,也就是说 ,没有将两者的动机…  相似文献   

18.
石野 《中国记者》2012,(5):55-56
海军陆战队员出身的我,因为将特种兵的侦探技能与新闻记者探求真相的强烈意愿融贯于调查生涯中,也因为本人以暗访的独特采访方式,揭开了一个又一个黑幕,采写了大量有社会影响的揭黑报道,十多年前任《南方都市报》记者时,就被人称作“卧底记者”“打虎记者”.我也曾多次被同行和新闻学子追问:是什么促使你不顾生死多次深入暗访?你是如何从事卧底的?暗访时如何把握是与非、合法与非法的底线?如何进行自我保护而叉能揭开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19.
暗访是新闻采访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采访方式由于记者隐藏了自己的身份和意图,不会引起被访者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易深入到事件的本质层面,了解到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有助于记者把握采访时的主动权。记者采访可以明察也可以暗访,而暗访已被业内看作记者深入采访的一种标志。在信息不对称的  相似文献   

20.
暗访是近年来被传媒频繁使用的一种采访手段.在以往对暗访进行研究的文章中,多从法律角度分析.而本文从暗访自身的三个二律背反特性(暗访中新闻真实性、客观性与记者主观性之间的矛盾;暗访在提倡诚实与鼓励欺骗之间的矛盾;记者在暗访报道中保障公众知情权与炫耀自身特权之间的矛盾)出发加以阐述.同时引入国外的有关新闻伦理观念,提出了国内记者从事暗访活动所应具有的职业道德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