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决战北京     
serra 《网球》2008,(8):14-15
这是北京的2008,也是网球的2008,在ATP和WTA今年赛程表上,北京奥运会无疑是最特殊的一站,北京势必要一次性写下它的历史。无论是对于纳达尔还是费德勒来说,夺得奥运会金牌,都是他们成就金满贯不多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北京奥运会是网球高手们的一个历史性时机。经过ATP、WTA 8年来与奥运赛制的接轨,职业网球终于在北京与奥运会来了一次彻底的拥抱,世界排名前20中的17名男选手和18名女选手都将来到北京,北京2008,将比所有的想象更完美。  相似文献   

2.
2001年本刊“家庭版球星培养之路”推出了3个十几岁的孩子,他们当时还是业余网球爱好者,4年之后, 他们已经成了专业球员,均效力于北京网球二队。4年中,他们有哪些进步、有哪些收获,他们在从业余到 专业的转换中,和网球有怎样的纠葛?他们练网球还快乐吗?本刊的回访告诉您他们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北京的网球运动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最初只 是一些外国人打网球。后来,和他们一道工作 的中国人也参加了该项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场地逐渐增多。有网球俱乐部、中外人士办的网球会,私人也建立了一些网球场。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网球运动已达到了兴盛的高潮。经个人回忆,当时网球会的名称和网球场地数如下:  相似文献   

4.
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可以尽情玩耍,和父母撒娇,但一些孩子却选择了另外一种生活。5月12-13日,在北京举行的李宁国际青少年网球排位赛12岁组第二站中,就有这样一群孩子,即使全身晒得黝黑,他们依然坚持着。网球是他们的生活,是他们的梦想。  相似文献   

5.
《网球》2007,(10)
9月12日至19日,彭帅携手阿迪达斯在北京朝阳公园网球场内举办了首届彭帅网球训练营,以帮助中国最有潜质的年轻运动员提高他们的技术能力,实现他们的网球梦想。  相似文献   

6.
崔伟 《网球天地》2008,(1):80-83
有这样一类球员,他们不在乎比赛有没有奖金,甚至心甘情愿地自己给自己"报销"机票、住宿、餐饮等费用。他们中,有的以网球为每日的"必修课",年过8旬仍孜孜不倦;有的视网球为工作,勤勤恳恳地为他人服务;有的以球会友,组织世界各地的球友参与比赛;有的钻研网球技术,编成歌谣提供给后来的网球爱好者。在北京国际元老网球邀请赛迎来21岁生日之际,本刊走访了4位前来参赛的元老,对他们的网球生活进行了一番打探。  相似文献   

7.
“有精神,你比谁都强!”一句常见的保健品广告词,这次被健康药业(中国)有限公司的鹰牌花旗参带到了网球场上,他们与北京市网球协会联手准备为京城百姓打造一个金牌赛事——2003年鹰牌花旗参杯北京精英业余网球公开赛。  相似文献   

8.
’98新春前夕,“北京友人网球协会”同“首都新闻记者网球队”在北京举行了网球联谊赛,以北京远大立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鲁光为首的“北京友人网球俱乐部’是由首都数家大公司的老总自愿组成的一个业余网球群众组织,自俱乐部成立以来,他们坚持活动,刻苦训练,球技有显著提高。通过友好竞争,在北京小有名气的“记者队”最后以4:]获胜。双方表示,今后将多举办这类比赛,以切磋球艺,增进友谊,共同为促进群众性网球活动的开展多做贡献!*首届“远大立”杯友人网球联谊赛在京举行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的南海岸有一群执着的寻梦人,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友谊与激情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网球交响乐。他们就是中山大学网球俱乐部的同学们。 中山大学网球俱乐部是全国高校网球组织的典范,目前共有会员600余人。网球知识技术的系列讲座、精彩网球赛事欣赏、网  相似文献   

10.
十年共度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对网球有着执著的爱,他们把这 份热情爱屋及乌至关于网球的一切,这种近乎偏执的爱着 实让人感动。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全明星猜想》做了一期节目叫做《网球嘉年华》,记录的就是这样一些网球收藏家。其中 有一位嘉宾不得不让人惊奇,他在家中建立了一个网球资料馆,这里不但有录相带和移动硬盘记录的上千场比赛,还有我们创刊 10年以来的所有期刊,整整100期。 他就是北京体育大学的网球教师孙卫星,作为国内知名的网球裁判,从事网球20余年的经历让他有太多的故事来讲述。脚 印是一步步踩出来的,他对网球也经历了从懵懂到深入的过程。1981年,北京体育大学建成了第一片网球场,这惟一的一片红土 场却成了这些刚刚接触网球的人们的乐土,孙老师把这种单纯的爱好一直断断续续地进行了10年。90年代初,北京建成了许多  相似文献   

11.
李思、张宇、杨静竹和鲁凌,四个一直响在我们耳畔的名字,他们和网球一块长大,一起为北京队夺得全国俱乐部联赛冠军、一起出征戴维斯杯、一起征战大运会、又一起打全运会,称他们为四大金刚,我想不为过。他们都曾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书写了属于中国网球和他们自己的一个时代。据悉,他们自九运会结束后便分别离开了北京天鸿,那么他们是否真的退役了?近况怎样?对自己的将来有何设想呢?记者带着一些问题分别采访了他们。  相似文献   

12.
北京有巨大的场馆资源需要消化,上海有巨大的网球人口需要消化,比起几年前,新的双城故事已经从培育新兴的网球市场,演变为中国需要填满巨大的网球胃口,事实上谁都输不起,所以,他们都赢了。  相似文献   

13.
八面来风     
北京高校老年网球队成立于1991年10月,两年后又成立了高校老年网球俱乐部,录属于北京老教育工作者协会。目前俱乐部已拥有近150名成员,他们绝大多数是离退休的老教授、老干部、老科学工作者,分别来自北京19所高校。该俱乐部在每年的教师节前后都举办一次内部网球赛,由北京各高校网协轮流承办,时至今日已举办了8届,对北京高校网球运运的开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北京老年网球俱乐部自成立以来,连年与全国各地市高校网球团体进行交流和互访,以球会友,切磋球技,增强体质。 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对老教授、老教工的体育活动和身体  相似文献   

14.
范立仁 《网球天地》2014,(11):124-125
中网期间恰逢国庆长假,中央国家机关的网球爱好者没有放过这难得的饕餮盛宴。看,他们享受了网球的快乐,学到了网球技术,在网球文化方面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享受快乐 徐韦(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看中网是我家国庆节安排的“保留节目”,每年全家总能因中网而实现三代同堂。今年国庆正赶上北京降温,父母虽年逾花甲,可看中网的热情不减,大老远从北京的东南角赶到西北角来看球。  相似文献   

15.
在北京奥运会的大背景下,中国网球不仅得了国内媒体,同样获得了国际媒体的关注。作为全球最具权威的网球专业杂志,美国《TENNIS》在八月刊中登载了一篇专门讨论中国网球的文章,文章的导读是这样的:"为了北京奥运会,中国人已经为网球投入巨资,但是他们并不打算奥运一结束就立马止步。这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国家会成为另一个网球的发电站,就如俄罗斯?或者是又一次让人失望,就像她的邻居日本?"  相似文献   

16.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网球赛场是他们表演的舞台;2008年,他们是最有可能改写中国网球史的运动员;2008年,他们会托起中国网球明天的希望。  相似文献   

17.
孟冉是一个很幸运的孩子,她出生在一个网球家庭里,父母都曾经是网球运动员,父亲现在北京天鸿网球队工作。拥有一个良好的网球环境和氛围,又秉承着父母遗传的孟冉,打网球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大家似乎都会认为她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一家子一定给孟冉制定了远大、宏伟的网球培养目标和任务,然而走近他们之后却感受到了两个意外:父母对培养孩子网球技能的心态异常平和,从以下言谈中便不难了解;而小孟冉却悄悄地、颇  相似文献   

18.
为了增添首都劳动人民自己节日的欢乐气氛,宣传短式网球的锻炼价值,向社会介绍“短式网球家庭比赛”的形式。中国网球协会于1999年5月3日,在首都体育馆网球健身中心,举办了短式网球家庭比赛。这次赛事得到了北京工人报社的大力支持,他们协助网球协会举办了此项活动。北京天立短式网球培训中心承办了这次比赛。短式网球小球星及他们的家长非常关心这项赛事,踊跃报名参加比赛。5月3日上午8点,比赛正式开拍。每对选手都打得认真而精彩,整个比赛打到11点45分才胜利结束。第一名被天立短网培训中心的小球星朱季惟和他的父亲朱宏所获得,…  相似文献   

19.
业余看台     
2005北京网球节“十一”登场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我国网球女选手在国际比赛中屡创佳绩,喜欢打网球的人呈几何级数增长。为了更好地推广网球运动,使业余网球爱好者有更多交流和提高的机会,北京市网球主管部门特别联合《网球天地》,北京电视台、新浪网、以及北青报四家权威媒体全方位立体合作,将于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重磅推出“北京网球节”活动。“北京网球节”主要活动内容包括“05首届北京青少年网球公开赛”、“05首届北京网球节业余网球公开赛(成人)”、”网球狂欢大  相似文献   

20.
邱友益  陈功 《网球》2011,(9):104-105
作为北京地区青少年网球培训的一面旗帜,北京时代天立体育在长期的青少年网球培训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网球》杂志通过专访天立体育董事长陶红,与读者共同分享他们的成功秘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