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近代以来,法国传教士以征服者姿态依靠条约特权,引发多起还堂案,南阳教案就是其中一起。南阳教案由法国天主教妄图霸占南阳城内的江浙会馆事件引起,中间夹杂着置产风波等事件,过程曲折复杂。南阳教案交涉期间,官、绅、民三方因立场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倾向,朝廷和地方官或据理力争或委曲求全,士绅与官府既合作又斗争,民众则是反教的坚定支持者。最终,官、绅、民三者联合起来成功阻止了传教士入城设堂。南阳教案所引起的民教矛盾,影响着南阳地区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1869年发生的安庆教案是近代史上反抗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利益的重大事件。参加这次反洋教斗争的是官绅及平民,但真正的鼓动和策划者多为近代官绅阶层。官绅阶层支持参与这次反洋教斗争主要出于民族情感、信仰危机与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3.
从甲午战争开始到烟台换约,中国官员、士大夫和台湾士绅等各种势力就保台一事相继提出了各种挽救措施。反割台斗争是清廷各级官员与台湾士绅的共同行动,并非台湾绅民的孤立之举。由于诸官绅没有认清当时的国际和国内形势,过分倚重外援,在弱肉强食的时代,各项措施最终付于流水。因此,面对日本索割台湾的现实,台湾绅民成立台湾民主国,进行自主保台。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广西是西方教会在华开展活动的一个重要区域,教会与民众之间冲突激烈、教案频发成为近代广西社会的一大特点。引发冲突和教案的原因很多,包括中外战事带来反教的连锁反应、传教士购置土地引发地产争端、劫匪引发事端、传教士对民间习俗的忽视以及绅民维护传统礼俗引发冲突,等等。了解近代广西民教冲突和教案发生的原因,有助于加深广西地方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韩民教关系的比较研究,是一项饶有兴味的研究课题。基督教在中韩两国较大范围的传播,均始于19世纪后半期,而日后在两国的境遇却差异很大,在教会与普通民众彼此间的关系方面,表现尤为迥异。在中国,很长一段时期,民教关系紧张、对峙,各地民众自发的反洋教斗争此起彼伏,时起高潮。近代中国教案,若以1861年贵州发生的反洋教事件为起始,中经1870年的天津教案及1895年福州古田教案,到1908年江西赣州焚毁教堂案止,时间延绵数十年,冲突波及全国各地。而在韩国,民教关系相对和洽,如中国那样激烈的反洋教斗争…  相似文献   

6.
清末遵义教案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教案之一。学界一般把遵义教案的两造称为“民教”。文章论述了遵义教案两造中与教民相对的士民应为“团民”,与教会相对的是团练,“遵义教案”从发生到结案的全过程,与主持遵义团务的李蹇臣家族颇有牵连,从而提出“遵义教案”是教会、官府和团练三方势力矛盾激化的结果,也与办团流弊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19世纪最后10年,补用道周汉撰刻了大量反洋教文帖,迎合了部分官绅民的不满情绪,与教案的发生和发展有直接间接的关系.周汉文本在内容上,维护类、指斥和鼓动类以及批评官府类词语出现的频次最高;在形式上,采用了论说、对联、民间小调、图画等手法,还假托官方文告、绅民的公议和教民的反省等等.周汉文本主旨分明,言辞表达激烈,充斥大量谣言和粗鄙、污蔑、谩骂之词,包含了大量的非理性因素,其反洋教的手段是低水平的,其指导思想如"华夷"观、"人禽"观在当时也是落后的,因此文本的传播带来了极大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清代河西走廊水案调处中,官绅之间存在着依附与对抗的双重关系。一方面,官府依靠士绅等调处民户之间的小型日常水利纠纷;另一方面,士绅也要依赖官府权威,维护自身的社会地位与权益,尤其在面对一些长期无法有效解决的顽固性水利纠纷中,士绅尤其需仰赖官府的支持。二者之间的对抗同样明显。在既得利益面前,士绅有时会成为官府实现地区水利公平的障碍,为此河西官府会采取相应措施管控士绅。而士绅亦会利用其在乡村社会的影响力,反制官府。以水案为切入点,可揭示官绅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是清代西北水利社会史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笔者通过系统爬梳民国《湖北通志》和江苏古籍出版社 2 0 0 1年出版的《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中各州县关于津梁部分的记载 ,对清代湖北桥梁、渡口的修建主体进行了统计分析 ,最后得出以下表格。清代湖北桥梁、渡口修建主体一览表官修绅修民修官绅协力修建修建主体不明桥梁 1 5 5 2 971 0 41 2 3 1 994渡口 90 60 2 2 83 861由上表可以看出 ,清代湖北的桥梁和渡口 ,官府只是择其要者修建 ,大部分为绅耆商民捐建。而参与捐修津梁的民人包含了各个阶层 ,既有耆民商人 ,又有贞女节妇 ;既有僧侣道士 ,又有佣人长工。此外还有木工、医士。…  相似文献   

10.
"南阳教案"是晚清时期一起历时34年的中外宗教冲突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教案。该案由"还堂案"引发,其间夹杂着教士教产被劫、置产风波等事件,南阳地区的绅、民、官出于自身利益及捍卫儒家道统的原因,对基督教的传入表现出了极大排斥。"南阳教案"过程的持久性与反复性、反教行动的相对平和性以及官、绅、民之间既合作又猜疑的关系,都是其显著特点,对了解晚清教案的多样性、地域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新桂系主政安徽。为加强基层社会控制,增强抗战动员能力和巩固自身统治,新桂系对妨碍政令推行的土豪劣绅予以坚决打击,并通过任用青年干训生担任基层干部排斥地方豪绅势力,同时加强巡视和鼓励民众检举,对贪污违法的豪绅势力予以严厉惩处。但新桂系对乡村社会的改造在遭到豪绅势力的强力抵制后,不得不作出妥协,对维护新桂系统治的地方士绅予以笼络和争取,反映出新桂系乡村社会改造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清末学务场域的考察,发现地方社会中的废科兴学活动是一场权力角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上层士绅的权力体现了强劲的扩张态势。处境困窘的地方官联合生计被夺的下层士绅进行了猛烈的反击。研究表明:在清末,地方官失去了在地方社会的占绝对优势的支配地位;将士绅想象为具有共同价值观、共同利益和共同的文化生活,因而一味地采用整体化研究方式,不足取,“上层士绅保守下层士绅激进,”这个流行的说法站不住脚。  相似文献   

13.
国家权力的下沉构成了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背景,在有限的国家能力的制约下,地方社会的支持和介入对于农村教育的发展尤为重要,传统的地方士绅群体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一方面国家以地方士绅及相关的机构为中介连接起国家和地方社会,双方在相互合作中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伴随着“双轨政治”的僵化,官、绅、民之间关系的异化导致了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冲突,并极大地制约了这一时期农村教育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4.
咸同年间,山东特别是鲁西南地区大范围修筑圩寨,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圩寨时期。这一时期,社会保障主要是对群众生命的保护和日常生活的救济。地方绅士起到了主要的作用。他们首先修筑圩寨、主办团练来保家护命,进行最基本的社会保障。特别是在社会心理保障方面,地方绅士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清政府组织的社会保障主要是蠲免赈济、恩恤、优抚和各种荣誉性质的精神奖励。清政府和地方绅士一同努力,进一步维护和强化了摇摇欲坠的名教体系。  相似文献   

15.
湘州的经济在南朝时得到了平稳的发展,但是在政治上其地位仍然较低,这主要是由于湘州的战略位置没得到充分利用,本地豪强势力没得到充分发展,外来移民势力又十分薄弱,南朝统治阶级对它没有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晚清社会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这种变迁首先从口岸城市开始,伴随着鸦片战争而来的社会转轨,处在传统文化的边缘与新兴口岸文化城市之中的闽南,开埠后开始出现一个特殊的新士绅群体,他们创办新式企业、致力于新式教育事业,在辛亥革命中,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和各地政权的建立,在左右近代闽南政局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原因,义和团期间的中国北方士绅的整体形象在我们面前始终是模糊不清的,其中山东地区士绅群体的心态和行为,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地域上都存在着诸多差异和变化,尤可作为义和团时期的一个典型范例来加以分析.这些差异和变化,既是当时山东各地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又体现了这一时期洋教及教民势力、义和团运动、山东地方官府与士绅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明代中后期,在小说、戏曲等娱乐性文艺逐渐走向民众的同时,以赠诗、寿序、墓志等为代表的应用性诗文,在社会生活中也被广泛使用,并形成一种消费风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文人尤其是佃文谋生的布衣文人的代耕行为。是一个关键因素。这些诗文,多为受人索请而写,“本无是情,而设情以为之”,所以文学性不强,但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到了唐代,随着旧士族政治、经济特权的丧失,其对婚姻的维护更为重视,在婚姻上保持了婚姻重门第及婚姻论财的习俗,并以此来纯化旧士族的门第,维持传统的社会声望。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旧士族一反常态,冷淡"国婚",使其与皇室在婚姻关系上的矛盾激化。唐王朝通过三次官修谱牒和下诏禁止卖婚、禁止一定范围内的通婚等措施,试图打破旧士族的婚姻壁垒,建立起与官品秩序相一致的通婚秩序。  相似文献   

20.
传统观点认为“永贞革新不但反对宦官专政 ,而且反对藩镇割据”。事实上 ,由于宦官与藩镇的关系紧张 ,革新派反对宦官专权 ,并不等于反对藩镇割据。王叔文“怒斩刘辟”只是因为韦皋和刘辟冒犯了他的尊严 ,“罢黜李”的根本原因在于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总而言之 ,永贞革新并未反对藩镇割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