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香 《成才之路》2012,(34):96-96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鲁洁教授强调:"儿童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他还指出:"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由此可见,建构这门课程的基础是儿童们的社会生活,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感受、理解和掌握道德与社会规范的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创设情境,努力使教学回归生活,给孩子提供发展品德、展示品德的机会和空间,并鼓励他们运用在课堂中所学的。品德和见识去挑战社会品德,形成自己的良好品德,真正实现品德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正>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感情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而乡土化体验活动开掘出习作教学的源头活水,激发出孩子写作的乐趣,让作文课堂走向开放,走向生本,走向社会实践。孩子在丰富多彩的乡土体验中,汲取乡土营养,触发习作热情,丰蕴爱乡情怀。教师在教学作文前应创设一系列新颖、易操作的乡土体验微活动,引领学生去发现,去观察,去感受,从而写出"乡土味"的作文。一、诵诵乡土童谣"蔡林蔡百家,日夜摸鱼虾,摸来鱼虾给人家,自吃糠糟豆  相似文献   

3.
儿童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只有基于学生自己真实的生活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当前品德教材的内容和形式非常贴近儿童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如果我们的品德教学能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欣赏道德智慧的美,去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一定会发现其实道德教育真的是别有洞天。一、唤醒记忆,感受生活的脉搏儿童对生活的认识和社会性发展源于真切的体验和感悟,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感悟才能触动孩子的心灵,唤醒记忆深处的情感。学生从记事的那天起,就已经逐步扩大了认识社会的范围,特别在学校生活,在与同学伙伴交往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很多。教学中只有多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用心灵的对话唤醒他们记忆深处  相似文献   

4.
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的体会到,高年级学生具有通过具体的活动和体验来进行思考这一发展特点,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理念,我认为,品德与社会课堂必须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加强感受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科学运用引“动”策略,努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同时强调,美术教育的过程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去体验艺术的魅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课程的重要方式。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把课堂还给孩子,放手让学生去做。传统美术教学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符合教师个体特征的教学模式,一般采用固定的课堂授课结构,即平淡导入、教师演示、学生临摹、教师评价四部分。  相似文献   

6.
音乐课堂情感教学立足于情感这一载体,在教学中融入情感色彩,去引领学生、陶冶学生,使他们在不同的情感经历中,感受音乐、了解音乐,产生一种独特的审美情感体验,从而使我们的教学工作产生更好的效果。不同的学生理解能力不同,对情感的体验能力也是不同的。为了让学生都能够去感受音乐的美好,课题组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交流和沟通来开展实践研究,进行情感激发、情感体验、情感深化、情感表现等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高琴 《儿童音乐》2015,(2):69-72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旨在让孩子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要力量。在音乐课堂中,儿童理应成为音乐活动的主体、音乐课程的建构者、音乐文化的"再创造者"。体验式音乐教学是旨在从"体验"中实行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和音乐知识的学习,如果没有孩子们主体参与体验,就难有真正的音乐教学。只有当孩子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自己亲身主动地去体验、领悟、感知,与音乐融为一体,才能对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才是真正的有效学习。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快乐"三部曲,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提升他们音乐体验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丁春艳 《上海教育》2023,(S1):13-15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定位为“活动型学科课程”,强调学科内容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社会实践活动融入高中思政课堂,从而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共生与发展,它是推进“新课程新教材”工作背景下的教学实践和探索。这有利于学生走出课堂,亲身经历、体验、感悟社会,感受思政学科知识的应用价值,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有效实现学科育人的价值。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将社会实践活动融入高中政治活动型课堂,尝试从中总结出相关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9.
《劳技》大纲要指出:课程改革中的劳技教育不但强调课程的完整学习,包括知识、技能、方法、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学习,而且强调要把积极的劳动与技术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强调要把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始终。因此,在劳技教学时,我们应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更应让孩子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使课堂的能力培养得到充分的发挥,让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必 须要实现实践与开放的高度统一,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学会在思 想政治课程中认识社会与政治,并且能够适应、感受和体验生 活中政治、文化的存在。因此,生活化教学就成为高中思想政 治课程必然要推行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依据新课标,将课程 内容、目标、形式以及评价进行生活化处理,促进学生在课堂教 学中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本文即浅谈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 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教材以崭新的面貌问世,其特点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这门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课程,为此,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实验中成长。以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教案牵引着教师的教学活动,课堂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但大多是用老办法搞参观调查,热热闹闹,效益不高;立足于现实、着眼新时代要求,对课程社会实践教学的含义性质、课堂设置和课堂形式等最基本的问题进行创新定位,是搞好社会实践教学的前提;课程社会实践教学不是一般的教学方法手段,而是与理论讲授课堂相辅相成、同时并举的教学课堂构成,这一课堂有三种存在形态和社会见习、实践体验、课题研究、专题研讨、现实夜谈等五种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3.
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的体会到,高年级学生具有通过具体的活动和体验来进行思考这一发展特点,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理念,我认为,品德与社会课堂必须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加强感受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科学运用引"动"策略,努力让课  相似文献   

14.
赵茶珍 《新疆教育》2013,(15):85-85
随着课改的深入,课程标准的细化,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力求做到从儿童的自身出发,进行开放型教学。鼓励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方式体验并研究这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世界。让儿童的课程生活真正是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并促进儿童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如果老师只想靠课堂上的讲授和课内的一些模拟实践来达成这些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老师们根据孩子和学校实际所设置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特色作业就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5.
创新“邓小平理论概论”社会实践教学的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但大多是用老办法搞参观调查,热热闹闹,效益不高;立足于现实、着眼新时代要求,对课程社会实践教学的含义性质、课堂设置和课堂形式等最基本的问题进行创新定位,是搞好社会实践教学的前提;课程社会实践教学不是一般的教学方法手段,而是与理论讲授课堂相辅相成、同时并举的教学课堂构成,这一课堂有三种存在形态和社会见习、实践体验、课题研究、专题研讨、现实夜谈等五种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6.
沈炜娜 《教师》2011,(15):91-91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体验的重要性 作为一线教师,要真正使学生从感受历史中深刻体会历史,简单重复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实践中,把"体验"看成是学生形成社会认识的重要途径。什么叫体验?从历史教学的角度来看,体验就是学生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理解、  相似文献   

17.
美感认识理论的基本论点是:人的认知活动除了逻辑思考,还包含感官知觉和情感的作用。不同的感官知觉让人藉着不同的途径由外界获得信息,细致分辨其中的特质,让人有真切的认识。基于感官知觉所发展出来的表征形式,更让人藉以将自己的知识公开化,参与社会与文化的建构。当知觉与知识相互结合,人还能发展出直觉的能力,让我们藉着“有信息基础的猜测”,迅速掌握整体情境特质。学校课程若要改变孩子的心智能力,则应提供孩子通过多重表征形式去理解与建构意义的经验。如此具有美感体验的课程无法事先完全规划,而必须由教与学的历程经验来完成,所以,由美感认识理论来看,课程根本是在教学中形成的,无教学不足以成课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针对《春》这一课来阐述音乐课堂教学,并通过课后的反思提炼出本人的教学思想。课前准备充分;教学巧妙设计;课堂创设情景;体验源于感受;创造源于表现;反思源于实践。让我们和学生一起分享音乐的快乐;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感受更多的成功;让课堂收获更多的笑容……构建我们美好音乐课堂,促进生命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正>体验主要是指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小学时期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过程,需要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这就需要亲身体验实践。而音乐课是一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现实世界各种情感的课程。因此,我们的音乐教师有义务在音乐教学中,鼓励学生融入自己的情感,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丰富教学成果。下面我们将探讨对小学音乐教育"体验学习"的认识与实践。一、小学音乐"体验学习"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20.
<正>学生的品德形成基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认识。课程教学中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拓展与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近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观察、感受、探究社会。这样才能更好落实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使课程教学更具有操作性。一、创设情境课堂《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