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章从人类学视角对贵州安顺鲍屯人的生态文化观进行解析,认为他们的村落选址、村落建筑设计、水利工程、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习俗是他们对生态环境文化适应的成果,是他们用文化手段适应外部环境的文化选择。鲍屯人的生态文化观于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态主义文化观是一种以平等、互补与和谐的态度来对待不同文化的观点.在生态主义文化观的指导下进行大学外语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推动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有重要意义.在生态主义文化观的指导下来进行大学外语教学,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同文化间的互补和尊重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彝族葛泼人不断适应生存环境而延续至今。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生态环境决定了葛泼人的生存和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他们的自然崇拜乃至自然生态观。而这种自然生态观恰恰反映在他们传统的丧葬仪式中,通过他们的丧葬仪式,传承传统生态文化观,实现对生存空间的适应,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人与人之间和谐平衡的人文生态。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化“是一种文化观:不仅仅认为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而且把全球文化看作是多元互动、多元共存、多元发展的,它们构成一张相互关联、动态发展的生命网.在阐释生态文化意义的基础上对生态文化的现状如许多文化资源逐渐灭亡、科技文化下的精神危机等问题进行的分析,提出建立自己的文化信心,在吸收异质文化的基础上构建符合民族发展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5.
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把生态危机的产生放到近。现代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并且从当代的文化变革中寻求克服生态危机的方案。文章系统地论证了近、现代文化如哲学、宗教、经济学、科学技术等向人们提供了一种片面的征服自然的文化观,逻辑地证明了片面的征服自然文化观“外化”为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现实必然性,进而站在现实的角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以现代自然科学成果为根据全面地对征服自然文化的片面性进行了批判。最后文章介绍了当代从征服自然的文化观到生态文化观的变革中政治,经济、教育、哲学等方面,从中找到全面确立生态文化观(人,社会的生态化,生态的社会化)是克服生态危机的理想方案。拟分四部分阐述:一、近、现代文化向人们提供了征服自然的文化观二、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征服自然文化观的必然后果三、对征服自然文化观的理性批判四、从征服自然的文化观到生态文化观  相似文献   

6.
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自我调适能力.按照民族学、人类学传统的村落研究方式,以三门塘为个案,分析北侗村落社会内部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变迁的基本特征,从物态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探寻北侗村落传统体育文化生态重构的基本策略,旨在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满族文化中有灵禽崇拜的传统,以生态文化的视角审视满族鸟文化,是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动态变化造就了文化现象的嬗变,而业已成型的文化观念又对自然生态产生着影响.重视民族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态文化观之间的冲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树立新的生态消费方式,以生态文化科普教育带动对传统生态文化资源的现代化利用,促进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现代转型,助力全民生态文明建设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幼儿园文化是幼儿园组织最核心和最重要的部分。基于对幼儿园生态文化观内涵的理解,人们可以在理论上探讨建设幼儿园生态文化的目的及作用机理,从而寻求园本文化的结构和功能最优化;可以在实践上通过创造各种文化环境生态美,营造幼儿园生态文化,强化自身的自组织能力,进而提升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大学校园是社会经济等复合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大学校园生态文化不仅具有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而且可视为一个区域性的、抽象的生态系统.根据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哲学观,本研究对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内涵和内容进行了逻辑性阐释,对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培育目标等进行了实践性分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奠定积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0.
吴登  李长泰 《考试周刊》2013,(74):25-26
农业科技的应用使农村传统文化生态受到了正面或负面的一些影响,农村传统文化生态慢慢消失,古老的村落风貌也失去了应有的特色。本文从农业科技视阈的角度对农村文化生态如何建设进行研究,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着当代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更关系着子孙后代的幸福.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是提升人民生态道德修养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人民生态道德修养、保护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生态农村建设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本文从农村的生态环境、基础条件和农民意识等方面,探讨了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加快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等措施。针对我国农村生态建设的现状和特点,探索出一种适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科技应用为支点,以政府干预为手段,以制度创新为导向,以法制完善为保障,以意识提高为导向的生态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3.
试论武陵山区苗族民居中的生态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陵山苗族聚居区山冷连绵,沟壑纵横,林木茂盛,由此决定了武陵山苗族的家居环境必须与亚热带山区独特的生态环境相适应。从村寨选址、对自然环境气候的适应以及民居建筑工艺等方面,分析了武陵山苗族民居的生态智慧,对武陵山区苗族超前的生态精神进行了研究,为现代村镇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获得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态美学是一门崭新的学科,但生态美意识由来已久。欧阳修词中的生态美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生态美,主要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文化生态美:主要有节日词所展现的文化生态美、歌妓制度所透露的文化生态美和传统文化品格中的文化生态美。这些词在客观反映作者的生态美意识与人们的生存状况的同时.也反映了词与正统文学处于相背离与修补的状态及作者面对这种情况的徘徊感。因此用诗化的笔法阐释生态美意识成了作者的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15.
武陵山苗族聚居区山岭连绵,沟壑纵横,林木茂盛,由此决定了武陵山苗族的家居环境必须与亚热带山区独特的生态环境相适应。文章从村寨选址、对自然环境气候的适应以及民居建筑工艺等方面,分析了武陵山区苗族民居的生态智慧,对武陵山区苗族的生态意识进行了研究,希望为现代村镇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获得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别从三方面来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即从联系发展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实践来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马恩的生态思想为理论指导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原地区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现状的论述,提出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合理的对策,保证经济与生态环境平衡协调的发展的前提下,尽快实现中原经济区总体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7.
梳理民族医学与文化体系、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医学人类学的研究路径。“神药两解”现象在今日村庄中依然盛行,村民在遭遇疾病时仍会选择仪式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式。从当地社会的文化体系与社会关系入手,结合其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理解村民的“生病”与“治病”过程,认识特定社会的疾病观念、疾病分类与治疗逻辑。  相似文献   

18.
新安江是徽州的母亲河,它孕育了徽州文化,哺育了徽州一带的民众,也培育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体育.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新安江流域民俗体育生态环境遭遇了破坏,文化遗存犹如倾巢之卵,保护迫在眉睫.优良的文化生态环境是文化繁育的土壤,营养供给站,是文化传承与保护必要条件.通过对新安江流域民俗体育所涉及的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组织和人的价值观念等5项维度的现状评估,并从这5项维度的角度提出了相关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哲人老子的美学思想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生态文化内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生态文化范式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通过论述老子美学思想中“天人合一”与“无为而治”的生态文化内涵,说明其作为构建生态文化范式的哲学基础与有效途径是值得当下人类借鉴与学习的,以便更好地构建有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