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远生和张季鸾,同为民国时期杰出的独立职业报人,但其命运却是天壤之别:前者于1915年12月27日在美国旧金山被中华革命党(国民党)派人暗杀,年仅31岁;后者于1941年9月6日在重庆病逝,葬礼极为“豪华”与极尽哀荣: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同时对张季鸾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参加葬礼的人来自社会各阶层。同一个时代,不同的命运,何故?  相似文献   

2.
张萌  余芬芬 《新闻世界》2011,(8):193-194
张季鸾与邵飘萍同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人,但二人的人生命运却是如此不同:张季鸾同时受到国共双方领导人的高度评价,而邵飘萍却英年早逝于军阀的屠刀之下。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除了动乱的社会因素外,还有不同的性格为人、人际关系和办报思想等因素。  相似文献   

3.
为纪念我国著名的爱国报人张季鸾逝世50周年,张季鸾学术研讨会于1991年9月2日至6日在他的家乡——历史文化名城陕北榆林举行。这是在大陆首次召开的关于张季鸾专题研究的学术会议。这次会议得到陕西省委统战部、陕西省政协、榆林地区和榆林市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  相似文献   

4.
1929年,王芸生因为和张季鸾打笔仗而进入新记《大公报》。从此以后,王芸生的命运便同《大公报》不可分割了。自1941年总编张季鸾去世,王芸生便成为《大公报》的总编,一直到1966年《大公报》停刊。在历史变革中,这位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报人其思想历程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报人命运多舛。前有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后有刘煜生、史量才、杜重远.一个个为坚持报人之独立性而献身,唯张季鸾功成业就,寿终正寝,葬礼之豪华隆重,为民国报史上第一人。何也?是因他能把报人之独立性与生存性有机结合起来而已。  相似文献   

6.
为纪念张季鸾先生逝世50周年,张季鸾学术研讨会于1991年9月在陕北榆林召开。《新闻研究资料》总第56辑刊登了部分与会者的发言。在8位发言者中,有3位提到:张季鸾先生到日本留学后,不久即加入中国同盟会。同辑《新闻研究资料》另有《张季鸾先生入同盟会考》,作者刘耿列  相似文献   

7.
张季鸾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报刊活动家、报纸评论作家。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新闻思想、新闻实践,以其优秀思想和品格昭示后人,“张季鸾研究会”于1994年1月20日在陕西省首府西安宣告成立。本文作者王俊春是张先生的同乡和学生,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张季鸾研究会”顾问。本文是王俊春先生在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发表于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眼中的张季鸾和《大公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三、四十年代,当毛泽东还是在延安的时候,就经常阅读蜚声海内外的《大公报》,并通过这一重要窗口,来了解国内外形势的动态和变化,从中汲取许多可供参考的有价值的资料。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对总编辑张季鸾和《大公报》颇为熟悉,且有着十分深刻的印象。解放后,毛泽东又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赞誉张季鸾和《大公报》,殷切地鼓励新闻工作者应该向张季鸾学习,把《大公报》的成功经验及有益的东西学过来。 一、“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 1941年9月6日,张季鸾病逝于重庆。消息传来,毛泽东等其他中共领导人在延安特致唁电,其中有:“季鸾先生在历次参政会内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惊闻逝世,悼念同深。肃电致悼,藉达哀忱。”这是毛泽东等其他中共领导人对张季鸾一生的总体评价,主要是从政治方面讲的,对他的大节持肯定的态度。 1958年9月30日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约见当时《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等,又谈起张季鸾和《大公报》,指出:“《大公报》从天津起家时是由三个人的‘合作社’从别人手里接办的。这三人‘合作社’是吴  相似文献   

9.
牛济 《新闻知识》2003,(3):55-56
关于张季鸾赴日留学的时间,徐铸成撰写的《报人张季鸾先生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一九八六年十二月第一版)是这样记述的:“我看过美国人编写的《中国近代名人传记》,对张季鸾的生平记述很详,评价极高。关于张赴日的年月,说他为了补习日文,一九○五年没有跟同伴同行,迟一年于一九○六年夏才东渡。时间可能是经过反复考证的。所以迟一年去的原因,我判断一定是为了守孝,等了一年,距母丧已历三个年头,向例可算是服阕期满了。”此说一出,多为新闻史及张季鸾研究者沿袭引用,似乎成为定论。但不管是美国人“经过反复考证的”,还是徐铸成“判断”的,均无可靠的史料作为依据,因此,是难以成立的,无法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10.
(一)徐铸成先生撰述的《报人张季鸾先生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12月第1版),对报人张季鸾先生的功过是非,重新做了比较公允的评价,是值得赞誉的。但其中关于张季鸾先生早期活动片断等史实,多有舛错,列举如下:1、张季鸾先生赴日留学的时间徐铸成先生写道:“我看过美国人编写的《中国近代名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写的《奥康尔的葬礼》(简称《葬礼》)消息·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表述技巧上讲,都堪称无产阶级新闻作品的典范.颇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马克思的《葬礼》,写于1855年9月11日,发表在当年9月15日《新奥得报》第430号上,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第594页。菲格斯·奥康尔,1796年7月18日出生在爱  相似文献   

12.
张季鸾,名炽章,以字行,陕西省榆林县人,生于1888年3月20日,是著名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报刊政论家和中国新闻界新闻自由的倡导者。他与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水利科学家李仪祉被誉称为“陕西三杰”。1902年秋,张季鸾前往关学大师刘光(?)在礼泉县九嵕山下主持的“烟霞草堂”就学诹豕??)的亲自指点下,张季鸾博览群书,学业大有长进.刘光(?)教学注重史地,使张季鸾打下了中国史地知识的根基,并使他在国学方面朗然得条理,为文章亦如良史之绵密警策,为他后来从事新闻报刊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05年秋,张季鸾由陕西高等学堂派遣赴日本官费留学.由于同盟会革命党人的影响,他开始注重社会政治活动,思想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同盟会陕西分会部分留日学生为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特创办反  相似文献   

13.
牛济 《新闻知识》2001,(6):48-49
周恩来和张季鸾都是留日学生,但他们之间的交往,却是在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即 1938年于武汉开始的。   1937年“七七事变”后,张季鸾预料上海必将失陷,决定增出《大公报》汉口版,“以树立战时言论之中枢”。“八一三事变”后四日,仅率两位同人,冒险离沪,“舟车毛驴,病不辍行,兼程抵汉”,终于 9月 18日创刊《大公报》汉口版,并独力主持该版言论。翌年 1月 11日,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与积极努力下,《新华日报》也在汉口创刊发行,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报纸。 10月 17日日军逼近武汉,《大公报》汉口版…  相似文献   

14.
1987年12月2日凌晨8点,我最后一遍看完《命运备忘录》的大样,离开了报社总编室。回到住处,我却怎么也睡不着。我不知道《命运备忘录》会有怎样的命运!这样一篇坦率地披露我国高层次人才被浪费的报道,会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吗?会引起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吗?报道发出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这种闯入禁区的行为是否会被判“犯规”? 中国人毕竟没有沉睡。3日晚10点,我接到副总编辑张飚的电话通  相似文献   

15.
吴兰兰  郭栋 《青年记者》2007,(22):131-132
1929年受张季鸾之邀进入《大公报》后,王芸生的命运便与《大公报》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了。王芸生从28岁到65岁在《大公报》连续工作37年之久,奉献了他全部的心血与智慧,他被毛泽东  相似文献   

16.
揭密张季鸾的秘使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公报》主编张季鸾,抗日战争中因言论爱国倍受尊重,其丰富的日本知识和全面的对日见解,成为蒋介石对日外交的布衣顾问,甚至曾于1940年8月底秘密担任蒋介石的对日“媾和”秘使,成为抗日战争过程中蒋介石惟一一次主动对日“媾和”的全权代表。虽然这次“媾和”行动失败,但此次活动对考察张季鸾与蒋介石的关系,以及更全面认识张季鸾的新闻思想会有极大帮助。  相似文献   

17.
命运     
公共汽车到站了,刘主任发现吊在他手腕上的公文包不见了.刘主任惊出了一身冷汗,公文包里面装的可是决定着他命运的材料,如果这些材料落到他对手手里,那么他下半辈子就得在监狱里度过.刘主任忙对着一车的人喊:"各位大伯大婶大哥大嫂,有谁在车上见到了我的公文包,请还给我,我有重谢."  相似文献   

18.
“大公报社新记公司”从1926年至1949年共经营23年。它实际上是一个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是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合办的。在他们三人合办以前,《大公报》早于1902年创刊。创办人英敛之经营到1916年转售至王郅隆,王接办后于1925年11月停刊。中断9个月后,由吴、胡、张三人接办,于1926年9月1日续刊。续刊后,报名虽仍称《大公报》,但实际上已改由新记公司经营了。  相似文献   

19.
《档案与史学》2011,(4):F0003-F0004
清明时节雨纷纷,每年4月,中国人都要结伴踏青,祭祖扫墓,这已成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重要习俗。那么,曾经侨居中国的外国人是如何安葬逝者、追悼先人的?上海市档案馆珍藏的法租界公董局相册中,有一组拍摄于1941年3月18日的葬礼照片,葬礼的主角是一个名叫让·吉奥利特的法国人,他不是普通的侨民,  相似文献   

20.
现代学界对新记《大公报》的成功主要归结为三点:吴鼎昌的钱、胡政之的管理、张季鸾的笔。本文意在通过研究新记《大公报》时期张季鸾其人、其办报思想以及张季鸾所取得的成就,揭示主笔张季鸾在此过程中对报纸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