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新时期非虚构文学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期待于自己的,将不仅仅是对新时期非虚构文学进行描述,更是对其进行反思。但“反思”往往得求助于“描述”,何况“非虚构文学”一词自身也还并未升格为一个专有名词,甚而一个不规范的习惯用语。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相信,从“非虚构”着眼,把批评宗们目前尚乐于分而论之的报告文学、纪实小说和口述实录体,作出整体性的历史反思,将是一次有益的尝试。这种尝试会因为“非虚构”的多层次带来论述上的诸多不便。我们只好以“完全非虚构”和“不完全非虚构”把报告文学、口述实录体同有所虚构的纪实小说生硬地割开。至于有着纪实感。然而又确属虚构的“仿非虚构”作品,我们则把它置身于与非虚构文学相关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2.
“新语文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实际上体现了语文教育理念的变化,即在肯定语文“工具性”的同时,强调了它的“人文性”。“新大纲”关于“教育内容和要求”一章中强调了文学教育的作用。它明确指出:“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  相似文献   

3.
论纪实小说     
自1983年刘亚洲首先亮出“报告小说”旗帜后,“纪实小说”可谓是异军突起.旋即以“纪实小说”为核心的“纪实文学热”席卷整个文坛.它与诸多的“热”汇聚一起,形成了新时期文坛蔚为壮观的繁荣和绚丽.而今,旋风正悄悄离去.但是“纪实小说”却以它四年的探索和实践,在读者中,在理论界,确立了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所谓“新”纪实小说,必然会有“旧”的参照体,这个参照体便是1985年左右以刘心武的《5·19长镜头》和张辛欣、桑晔合写的《北京人》为代表的纪实小说创作小潮。之所以言其“旧”,是因为这些作品尚未处于创作上的自立状态,在实验着解决报告文学的“纪实性典型化方法”和小说的“分解式典型化方法”的融合中表现出权衡不定把握不准的态势。尤其是在报告文学的咄咄气势下只能尾随其后而难成格调,以至刚刚泛起浪潮便迅速地消落了。另外,“新”在这里还意味着与那些地摊型地工匠式制作的低劣“纪实小说”不可同一而语.八十年代以来,小说…  相似文献   

5.
“黑色幽默”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成功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色幽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对美国社会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之一。《第二十二条军规》在“黑色幽默”文学中占有一个突出的地位,它对西方社会的揭露批判,人生的探索沉思,它的独特艺术手法都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巨大的享受,现在它被公认是当代文学的“古典性”作品。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人的心目中,小说是纯属虚构的故事,而纪实小说却要以小说去写实,似乎违反传统,但以小说写实并非当代作家独创,可以说古往有之。本文试图从我国小说“写实”的传统和明清“时事文学”的创作追寻当代纪实小说的“根”。  相似文献   

7.
“文革”结束后,适应国人情绪宣泄和政治批判的需要,“伤痕文学”应运而生。它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文革”及“文革”前的政治运动给中国人造成的创伤。“伤痕”文学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当代结束了“非人”的文学的历史。伤痕小说在艺术上一般比较粗糙、直露,但它还是提供了大量可以对某种荒谬的历史加以阐释的信息。继之而起的“反思小说”则把沉重的思考带进了文学,它恢复了文学质疑生活的功能。反思文学由于大多浸透了血泪人生的感悟,反映的又是苦难已被超越的审美心理,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的悲剧力量中隐含的历史批判,也给了从集体迷误中走出来的人们以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对“中国新诗派”认识及命名的混乱要求我们对它进行重新认识。通过对40年代未两个诗歌刊物《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的分析与研究,从源头上认识“中国新诗派”的发轫与形成。“中国新诗派”不同于其他流派,它是因诗歌艺术客观上的趋同而被后人追认的文学流派,是“自觉”的现代主义促成了“不自觉”的诗歌流派。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图像文化盛行,文字业已沦为陪衬,文学也不例外。传统意义上,以文字媒介主导的文学似乎正让位于大众和电子媒介中电影、电视等话语形式的文学。海德格尔的“真理论”对艺术真理重新划界,阐明了艺术真理如何可能的根基。他发现了“思”可以建立艺术存在的真理。这无疑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一方面文艺创作者要努力挖掘文字介质的优势,并实现其最大化,给读者留有“思”的空间,使以语言文字为介质的文学传统在“读图时代”发扬光大;另一方面,面对文学“视觉化”冲击,读者要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文学意义的凸显有赖于读者的静观、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拯救文学。  相似文献   

10.
一定的分类标准,决定了一定的艺术分类走向.把建构形象的物质媒介作为分类的依据,由亚里斯多德开其端.他在《诗学》中曾指出,“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是造成艺术有类型差别的重要原因,与绘画、音乐等艺术部门不同,“史诗”“用语言”来摹仿.沿着这一思路,人们找到了各艺术类型的审美特征.拿文学来说.它作为语言艺术,由于受到建构文学形象的语言媒介的制约,使得它具有了间接性特征,它也因此被人们称作“简接的艺术”,以区别于与之相对应的“直接的艺术”.文学是间接的艺术,这已成为人们的常识.常识固然能给人许多方便,但同时,它也常常扮演着拘限人的想象力的角色.在握有文学是间接艺术这一现成结论后,人们似乎很少想到应作进一步的追问:对文学来说,“间接”一词,其具  相似文献   

11.
对文学艺术审美之维的探寻,它经历了一个发展的历程:当文艺开始走出功利主义的藩篱,文艺的审美价值被理解为给人们的娱乐消遣,而到了浪漫主义时期,它开始被理解为心灵的抒发和精神的愉悦,到了文学艺术发展相对成熟的现代时期,文学的审美价值被理解为一种艺术价值,它超越了以往对审美价值就是“娱乐”和“快感”的理解,逐渐代之以带有一定“审丑”意识、体现创作者创造性禀赋的现代艺术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中国小说园地出现了有着传统笔记体小说神韵的作品,这就是“新笔记小说”。新笔记小说是古代笔记小说潜移默化影响的产物,也是新时期特定人文环境中激发、催生出来的一种小说体式和文学现象,它极大程度地承续了古代笔记小说的文学精神和艺术旨趣,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出鲜明的传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正如新生命的诞生,显示出生命世界整体的活跃一样,新的文学形式的出现,则意味着文学本身的繁荣。翻开新时期文学的宏阔画卷,我们看到:欠开发的新闻在向文学的贴近过程中,于报告文学路上作艰难的超越;小说在“参与”与“介入”现实的意识支配下,出现了众多的流向,而引人注目的是向纪实方向发展。新闻与小说这种“对向运动”的结果,诞生了“报告小说”(就审美特性而言,或称为“纪实小说”;从部分作品的写作方式出发,或谓之“口述实录体”)。这个曾被人斩钉截铁地咒之为“不可能活下去的文学怪胎”,异常迅速的崛起和发展,赢得了作为文学真正“上帝”的广大读  相似文献   

14.
新写实主义,是我国新时期文学的产物,从兴起到消退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却留下了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拟对新写实主义到底“新”在哪里,它与传统现实主义比较,表现出哪些新的写作法则或艺术特点,它标示和预示了当代文学史的哪些变动,并且创造了哪些新的艺术经验几个富于个性色彩的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迅猛崛起的报告文学 ,是当代纪实文学文体的出发点和生长源。在报告文学中 ,作为文学“异己者”的 ,是新闻。 80年代中期以后 ,越来越多的作家有意淡化新闻性 ,一些新的“异己者”进入纪实文学取代了新闻的位置。它们是社会调查、政论、历史。文学与社会调查、政论的结合 ,产生了新的文体“当代纪实” ;与历史的结合 ,产生了新的文体“历史纪实” ;而纪实文学对文学自身审美特性的回归 ,产生了新的文体“纪实小说”。通过对这些文体的考察 ,可以认清当代纪实文学文体演进的大致面貌。  相似文献   

16.
手机文学亦称“短信文学”或“拇指文学”,是创作者为手机量身定做、给手机用户提供可阅读文本的文学样式。受手机平台的限制,手机文学作品篇幅短小。手机文学具有语言精炼含蓄、内蕴深厚、哲理性强的特点。它的出现,大大拓宽了文学的表现对象,也给更多的文学青年开辟出一块新的发表园地。  相似文献   

17.
李旦初当代散曲作品,以文学精神新架构、文学审美新构成和对传统散曲“代言体”的新突破,迈入了当代散曲创作的全新境界,是当代散曲创作园地诞生的艺术新葩.其主要艺术建构为:积极入世思想,强烈的忧患意识,讽刺之“风力”,叙述“旁言体”.  相似文献   

18.
“白银世纪’,文学系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象征主义、阿克梅主义等现代诗歌创作,是相对于19世纪初被称为俄罗斯诗歌“黄金时代”的普希金时代而言的。笔者认为,“白银世纪”诗歌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苏联时期的文学史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评价显然是一种政治和艺术的偏见,但也不赞同以“白银世纪文学”否定和取代苏联文学。苏联文学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它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审美理想与艺术方法,不同于俄国其他历史时代的文学,有不可取代的认识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垮掉的一代”是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国内学术界对它的介绍和评论从60年代初即已开始,近半个世纪研究的过程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70年代末至今。文章分别从“垮掉的一代”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垮掉”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特征、对“垮掉”文学的总体评价等方面述评两个阶段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尤其强调两个阶段研究视角、方法、学术观点等的不同之处,力求给国内“垮掉的一代”文学研究作一小结。  相似文献   

20.
1CAI在课堂教学中的缺陷 1.1运用的主体受到限制 我们知道,文学是语言艺术。以语言作为艺术媒介物具有间接性的特点。这给文学审美带来了局限,它不如别的艺术形态的审美那样直接、鲜明、强烈。但是,这也便于挖掘更丰富、更深刻、更广阔的审美意蕴。比如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们要领略这独特的“荷塘月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