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王磊 《兰台世界》2017,(17):111-113
明朝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呈现衰落的趋势,而处于世界中心地位的中国,其影响力也有所动摇。明成祖为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联系,宣扬本国国威,便派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时间之长及规模之大在中国以往的航海中是空前的。郑和及其航海活动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达到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对中国与亚洲、非洲一些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中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标志性事件。历时28年的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而且也是世界航海史上气势恢弘的创举。随着海洋时代的到来和中国的崛起,郑和下西洋引起世人极大关注。在2000年美国《生活周刊》举办的一次评选千年全球百位名人活动中,郑和在入选的6位中国人中居于首位。但令人惋惜的是,如今详细记载当年郑和七下西洋全过程的航海档案资  相似文献   

3.
于民 《兰台世界》2011,(7):47-48
郑和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但这与航海的目的是为了征服、航海的结果是开辟了新的商业航路的地理大发现有着本质区别。郑和下西洋和地理大发现是目的、结果和性质迥异的航海活动。  相似文献   

4.
郑和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但这与航海的目的是为了征服、航海的结果是开辟了新的商业航路的地理大发现有着本质区别。郑和下西洋和地理大发现是目的、结果和性质迥异的航海活动。  相似文献   

5.
张会超 《档案与建设》2005,(4):47-49,40
郑和原名马和,云南昆阳(今晋宁)人,世称“三保(宝)太监”,是举世闻名的大航海家。他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间,与副使王景弘等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7次远渡重洋,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这一盛事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辉煌壮举。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各界纷纷开展纪念郑和下西洋的活动。其中有一个问题凸显出来,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就是郑和航海图的问题。笔者不揣孤陋,试对郑和航海图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6.
鄙人读书向无专业可言,全凭兴趣,而造船史于我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我的兴趣也从没有广泛到能包括造船在内。也于一次偶然,读到了湖北教育出版社的《中国造船史》一书,细细看完,竟然颇有收获。看来,“书是不会白读的”虽是一句俗语,也可算是至理名言。 《中国造船史》纵论从远古一直到清末的中国造船术与中国航海术,多数是我所不了解的,但书中对郑和下西洋辟有专节论述,却使我很感兴趣,也很生感慨。 小时候,从历史教科书中,就知道了郑和下西洋这事件,但不甚了然,而《中国造船史》对郑和下西洋的线路、船队的规模、郑和…  相似文献   

7.
一、郑和下西洋的 起因和动机明朝初期以婆罗、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郑和七次出使航海都是走的西洋航线,到达的国家大都是西洋国家,所以人们称他的航行为"郑和下西洋".郑和是明成祖永乐皇帝信任的太监,人称"三保太监",佛家语音转为"三宝太监",因此"郑和下西洋"在史书上又称"三宝太监下西洋".  相似文献   

8.
太仓近举行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第三届中国太仓郑和航海节各项活动。太仓档案人不辱使命,积极投身到航海节活动中做好档案业务指导,拍摄各类珍贵照片,征集整个活动的全部资料,提前介入.为筹办工作当好助手参谋。  相似文献   

9.
2002年5月25日出版的第98期《中国晚报界》上一篇文章是写范春歌“重走郑和路”的,标题叫《在路上:“女郑和”范春歌》。文中有这么一段:“更触动她的是,中国人对航海史的不重视表现了一个国家开放性的不足。她说:在我出发前,美国纽约时报及有些专家早已对郑和做过研究,英国人也驾帆走了部分郑和之路,台湾也曾有人去过,而正宗的起源地却没有人去追溯这项伟业,不能不说是一种道  相似文献   

10.
郑和使东洋     
郑和是闻名世界的中国明代大航海家,他率领规模庞大的舟师船队不远万里,创造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如今这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事了。在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前一年,这位伟大航海家还有过一次出使东洋日本的经历。“东洋”和“西洋”是中国古代的地理概念。根据香港学者陈存仁的研究,明朝以京城为中心,在京城之东的海洋为东洋,京城之西的海洋称西洋。日本属东洋,所以此次郑和出使日本没有被列入下西洋的范围,从而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1.
笔者关注郑和航海以及他的后裔已经多年,跟郑和第19世孙郑白海相识并保持联系也有若干年。如今,郑氏家族委托郑白海重修《郑和家谱》,笔者有幸获知许多外人所不知晓的郑和后裔内幕以及郑和后裔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2.
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迎接“风凰”号单桅帆船胜利到达蒙巴萨,探寻郑和航海足迹,近日太仓市人民政府率团前往肯尼亚,参加“凤凰”号下西洋成功到达终点庆祝活动,档案局也积极参与到此次活动中,并征集到一些宝贵资料和照片。该局在肯尼亚不仅征集到“凤凰”号到达终点、海滩欢迎仪式、文艺晚会、勇士访谈等珍贵资料和照片,还参观了当地的博物馆,目睹了郑和航海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3.
张群 《档案与建设》2005,(2):24-25,50
2005年,是世界级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为了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中国政府非常重视这项纪念活动,作出“开展郑和下西洋纪念活动”的决定,并确定“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活动主题。2004年5月,“郑和文化论坛”在南京举行。中央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领导小组有关领导,江苏省、南京市有关领导,与郑和相关的地方云南晋宁、江苏太仓、福建长乐的代表,海军“郑和”舰代表,  相似文献   

14.
首届中国太仓郑和航海节暨经贸洽谈会于11月8日在太仓隆重举行。市档案局编撰的《长江第一港》大型宣传册成为此次活动中的亮点。《长江第一港》是太仓市档案局在市委、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造船业和航海事业的巅峰时期,当属郑和下西洋时代.当年他七下西洋,一切本着开展平等贸易,从未对他国构成任何的威胁,带去中国人的友好情谊,堪称人类历史上首次伟大的和平之旅.  相似文献   

16.
明代大航海家郑和一生最大的业绩,莫过于他从为他作像样的传颇可说明问题,即使如皇皇巨著《明1405年开始,率领庞大的明朝皇家舰队七下西洋的历史》,关于他的记载,也吝啬到不满千字;至于交代程了。郑和倾注28年光阴,成就这样一项辉煌壮举,到他的死,更是连时间、地点、死因也语焉不详。如既是时代的奇迹,也是他的骄傲。但令人不解的是,此“待遇”岂不愧对郑和。郑和航海,比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开始环球航行当然,说起愧对郑和,明代车驾郎中刘大夏可谓早了几十上百年,然而郑和其人其事的影响,却远不罪莫大焉。无须假设,如果不是此人的一个“…  相似文献   

17.
2008年12月26日,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启航驶往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引起了海内外民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我国的权威媒体对此进行了高调的宣传报道。在长达几个月的众多护航报道中,涉及明代航海家郑和的内容普遍地、持续地、高频率地出现,郑和航海及与其有关的文化因素(以下简称郑和文化因素)成为护航报道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2006年7月上旬,”十下南极、两上北极”的我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泊于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江苏太仓港,与太仓人民共同庆祝第二个中国航海日。太仓市政府与极地研究中心签订了共建协议,太仓中学和小学命名了“郑和班”、“雪龙号班”。极地科考专家、“雪龙号”船长还与太仓的青少年见面,讲述了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发展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9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斯里兰卡之际,在斯里兰卡《每日新闻》报发表题为《做同舟共济的逐梦伙伴》的署名文章。文章在概述两国渊源流长的友谊时说:"中国和斯里兰卡有高僧法显开启的千年佛缘,有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的历史纽带,有患难见真情的米胶协定,更有两国人民在印度洋海啸和汶川地震中守望相助的感人佳话。"  相似文献   

20.
1405年的7月11日,伟大的航 海家郑和在江苏太仓刘家港起锚,开始七下西洋的惊世壮举。 595年后的这一天,2000年7月11日,“中国新闻百佳”、“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湖北《武汉晚报》女记者范春歌,专程赶到当年郑和七下西洋起锚地刘家港,搭乘“崇明3号”车客渡轮,开始踏上“重走郑和路”的万里征程。出行前夕,太仓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与范春歌在太仓郑和纪念馆作了一次关于重走郑和路的对话。 记者(以下简称记):请你介绍一下这次重走郑和下西洋的路线情况? 范春歌(以下简称范):今天是郑和当年(1405年)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