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主要写老子以及道家思想贯通宇宙与人生的"道"一元论,并通过形上与形下之"道","天道无为"与"道法自然"等老子的重要思想,指出道家思想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对人生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道家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流传很广泛的一个学派。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无为而治"政治思想是老子学说的核心内容,老子"无为"政治思想的理念及自然无为的态度,使人们进一步领会"无为"思想中的"有为"价值。  相似文献   

3.
"有"与"无"是道家思想的基本概念,佛教传入之初,即借用"有"与"无"来阐发其佛学思想,使佛教教义与道家思想相互融合。佛道两家由于对"有无"的理解差异,在哲学上表现为本体论和存在论的不同特色。  相似文献   

4.
孔子为儒家学说奠定了基调——在早期的"儒"(祭祀人员、传授知识的文弱人员等)中加入仁、礼乐而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其恢复周礼,为分崩离析的时代建立新秩序的入世主张常常被人们当做与道家思想相隔离。文章借助于史料记载,用逻辑的分析方法尝试还原出孔子兼容开放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一生接受了儒和道两种思想.早年,儒家的"入世"思想占了上风,他断断续续度过了13年的为官生活.后来,道家"出仕"精神逐渐显现并成为他思想性格中的主导方面.在道家思想的浸润下,他创作出清淡自然的田园诗.本文旨在探讨道家思想对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历来提起苏轼的超然文化,通常认为指的是苏轼的那种游于物外、不问世事的道家出世思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真正的超然思想应该是儒家入世思想与道家出世思想的有机结合,而这对苏轼本人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经历了挣扎和煎熬、苦闷和痛苦之后,苏轼最终在道家的思想中找到了出路。"乌台诗案"把他推向了道家,道家思想使他得以到达最终的超脱和旷达,也成就了他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影响人格的视角出发,对道家之"道"的特征及道家思想文化对中国人特定心理行为特征的影响进行了论述与阐释,并藉由对道家人性论的分析,最终形成了道家人格结构的理论模型,包括自然本真和知-情-意-行五大领域,它们共同构成一个以道家"道"之"自然本真"为核心且一以贯之的有层级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9.
道家伦理智慧价值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家伦理智慧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因素,也是个体进行创造性活动应具有的思维品格和精神境界。道家伦理智慧中的"无为而治"、"无为而为"、顺其自然等思想理念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道家思想对谋略研究有重要启示意义,道家著作尤其是《老子》中有一些论述可视为与谋略有关,比如"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善用人者为之下"、"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等。但《老子》以及其他道家著作并不等同于谋略书。道家一般都对"知"、"智"等持否定立场,也不提倡使用人谋,这是因为通过使用谋略即便会有所得,仍然会有所失,甚至有阴祸。从道家思想基本立场出发,对谋略应持的态度是懂谋略而慎用谋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