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晚清时期,随着中外条约关系的发展及列强在华条约特权的不断扩大,愈来愈多的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开展游历、传教、经商等活动。为避免或减少由此引发的中外纠纷和交涉,清政府制定并颁行了一系列管理政策,对来华游历者加以约束和限制。同时,依据相关约章和国际法对外交涉。这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国家主权,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由于时代的拘囿,清政府仍难以冲破条约的藩篱,从而影响了游历政策的执行和对外交涉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承德避暑山庄不仅是难得的避暑胜地,而且曾经是清王朝的第二政治中心。它和"康乾盛世"许多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有着密切的联系。清帝兴建避暑山庄的政治意义要远远大于它的避暑用意,山庄的兴建是清政府联络蒙古各部及巩固北部边防的一项重要措施。蒙古王公未出痘者,除扈从皇帝行围而外,还要在山庄觐见。随着众蒙古的相继来归,觐见者日益增多。山庄的建立使清政府与蒙古各部的联系更加紧密,康乾二帝通过接见、册封、赐宴、赏赉等形式,为自己树立了崇高的政治威信。清帝每年用近半年的时间在口外从事政治、军训活动。避暑山庄是其引见官吏、接见各民族王公贵族、外国使节及处理朝政,举行各种政治活动的场所,实际上成为清帝处理民族事务、加强北部边防的政治中心,在建立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长期的屈辱外交1.近代外交机构的设立。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主管外交中央机构,标志着清政府最终放弃了闭关政策。之后清政府陆续向欧美等国派出驻外使节,同时通过创设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方式培养了一批外交人才。1901年《辛丑条约》将总理衙门改为外  相似文献   

4.
晚清驻外使节制度的形成与变革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晚清传统外交体制的崩溃及驻外使节制度的产生与形成过程,同时也反映了晚清政府从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的曲折历程,也是中华民族在付出了沉重代价之后顺应时局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卷入以欧美为中心的近代国际社会,外交近代化成为晚清政府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晚清外交的变革过程中,同治年间(1862—1874年)的觐礼之争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事件。一觐礼就是各国使臣觐见清朝皇帝的礼仪。与近代西方国家对等外交体制不同,在中国传统的华夷世界体系中,作为天朝上国的清王朝与被视为蛮夷的周边王国维持着一种宗藩关系,并通过朝贡制度体现出来。在19世纪的西方使节制度中,觐见国主、亲递国书是一项平常的外交惯例,觐见过程中,使臣以三鞠躬为礼。但在中国的朝贡制度中,藩属使臣…  相似文献   

6.
1879年10月,崇厚擅自与沙俄签订《里瓦几亚条约》,丧权辱国,后被清政府革职查办。导致崇厚伊犁交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崇厚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国内、国际等客观原因。清政府将交涉失败的责任完全推给崇厚承担,有失公允,事实上,真正对交涉失败负主要责任的是清政府本身。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本无正式外交机构.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对外交涉,均由两广总督负责.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各国公使根据《天津条约》,入  相似文献   

8.
从陈言力促驻外使节制度形成,吁请变革觐见礼仪制度和建言改进外交人员选派制度三个方面阐述了晚清著名思想家、外交家薛福成对我国近代外交制度的建言及影响。  相似文献   

9.
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进入中国的矿业,清政府针对新的矿务形势进行矿务立法。铜官山矿务交涉源于安徽巡抚与凯约翰私定开矿条约,本为凯约翰与安徽巡抚进行交涉,在英国的要求下,清政府介入纠纷并以新的矿务立法为依据与英商斡旋签订了新的开矿合同。新开矿合同签订不久,因英商的屡次延期开采,清政府在安徽和全国民众的压力下重新与英商谈判收回矿权,最终以赎买方式解决。铜官山纠纷历时数年,清政府在铜官山矿务纠纷事件上用矿务立法和机构建设来维护本国权益,中国矿务机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改善;然而清政府的矿务政策在强国英国面前未能完全发挥效力。  相似文献   

10.
1868年清政府派遣已卸任的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又译蒲麟痕,任期是1861—1867年)以“钦差大臣”的身分,前往美国和欧洲各国办理交涉。这是一件特殊的外交事例。蒲安臣以美国使臣权充中国使臣,以美国人而代表清政府又同美国政府签订条约,这种事  相似文献   

11.
张勇  王传英 《文教资料》2006,(19):83-84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大量进驻北京,清政府同西方的交往日益增加。由于对国际形势的无知,给中国对外交往带来了种种弊端。派遣使节加强对西方的了解,已成为清政府的当务之急。清政府最初要求使节只要才识德兼备,洞悉夷情就可,随着国际交往的加深,逐渐要求使节需有一定外交专业技能。传统的科举士大夫和熟悉西方的洋务人员成为清政府遴选使节的重要来源,而置学堂建机构培养外交使节成为清政府遴选使节的又一途径。  相似文献   

12.
【穿针引线】闭关自守的中国,在近代被迫打开了国门,百年的屈辱,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这铁一样的事实。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走上了强国之路。1.民主革命时期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南京条约》是第一个不平等条约。②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专门同外国交涉。③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出现了新危机。④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⑤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从此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⑥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引发了…  相似文献   

13.
同光之交,英国欲扩大在华利益,藉口"马嘉理案"与清政府进行交涉,并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云南危机的爆发引起了一系列的边疆危机,清政府应接不暇,顾此失彼。李鸿章本着"力保和局""俾免决裂"的指导思想参与其中,与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翻译梅辉立等人进行反复交涉,淋漓尽致的演绎着弱国外交家的两难处境。  相似文献   

14.
中俄伊犁交涉是19世纪晚期中俄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清政府为索回被俄国武装占领的伊犁,经过十年交涉,终于与俄签订了《伊犁条约》(又称《中俄改订条约》)。在此期间,左宗棠奉命督办新疆军务,他本着维护清王朝疆土完整的原则,对交涉给予有力的支持。探讨左宗棠对中俄伊犁交涉问题认识的变化,无疑将促进我们从历史角度加深对中俄关系的正确理解。主要阐述左宗棠对中俄伊犁交涉问题的认识及他所采取的行动,探寻他在中俄伊犁交涉过程中的思想轨迹,进而揭示其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887年,朝鲜政府决定向欧美各国派遣使节,以对国际社会宣示其外交"自主"。清政府在阻止不成的情况下,制定了朝鲜使节必须遵循的三项规定(称"三端"),以维持中国宗主地位。朝鲜方面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晚清政府与美国就排华的交涉是晚清外交关系中的一页重要篇章。在美国排华运动最剧烈的时期,晚清政府派张荫桓担任驻美公使,与美国就排华惨案进行交涉,经过多方努力,最终张荫桓为华侨赢得了一些权益。  相似文献   

17.
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败逃至上海的俄巡洋舰阿思乐号上的水兵砍毙了中国人周生有,这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人们要求俄国驻上海总领事交出凶手.依中国法律惩办。由此,引发了中国与俄国关于周生有案的交涉。最终,清政府向俄国妥协,凶手由俄国人依照俄海军律惩处。本文主要探讨清政府在此次对俄交涉中的方针及态度。  相似文献   

18.
清朝前期处理中外关系,以传统的“朝贡体系”为框架。在中央政府体制中,没有专掌外交的机构。外来使节被视为“贡使”,由礼部或理藩院接待。为“册封藩属”而派出的使节,也是事毕即返。康熙、雍正年间,遣使俄罗斯敦好睦谊,亦属临时性质,尚无派遣使节常驻外国之惯例。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叩开中国大门,随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和中外交涉事务的日益繁重,在外人的敦促和自身对国际形势体认的基础上,清政府逐步转变心态与观念,建立了驻外使馆制度,渐由“天朝上国”融人多元的国际政治社会。  相似文献   

19.
曹英内容摘要:口岸居留冲突是19世纪中后期中英两国重要的外交纠纷之一,它本质上是一场扩张与反扩张的斗争,但其客观原因是中英条约关于口岸通商规定的不明确和中英在条约解释上的分歧。潮州进城事件是这场冲突的典型与特例,也是冲突的高峰。英方在条约谈判中屡次与清政府展开交涉未果,其症结在于近代中英条约的不平等性质。  相似文献   

20.
18 8 3年 ,法国加速了侵略越南的步伐 ,并妄图以此为跳板侵略中国 ,中法之间剑拔弩张。赫德插手中法交涉 ,向清政府递交了五个《节略》。其目的是劝诫、恫吓清政府妥协退让 ,避免中法交战 ,以此维护英国在华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