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二氧化氮和溴蒸气都是红棕色的气体,湿润淀粉碘化钾试纸通溴蒸气,溴可把碘化钾里碘置换出来,生成的碘单质遇淀粉变成蓝色。 2KI+Br_2=2KBr+I_2湿润淀粉碘化钾试纸遇二氧化氮气体,同样也会发生反应。 NO_2+2KI+H_20=N0↑+I_2+2KOH这是由于二氧化氮具有氧化性,可把碘化钾里的碘离子氧化成碘单质,碘单质遇淀粉也变成蓝色。因此,无法用湿润淀粉碘化钾试纸来鉴别这二种气体。  相似文献   

2.
“怎样鉴别二氧化氮和溴蒸气?”是一道既紧扣教材又灵活性大的好题目,它一方面强调了两种气体在物理性质上的相似,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重视两种气体的不同的化学性质。目前多用下面两种方法来鉴别:1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硝酸银溶液中,能产生淡黄色沉淀的那种气体是溴蒸气...  相似文献   

3.
"怎样鉴别二氧化氮和溴蒸气?"是一道既紧扣教材又灵活性大的好题目,它一方面强调了两种气体在物理性质上的相似,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重视两种气体的不同的化学性质.目前多用下面两种方法来鉴别:  相似文献   

4.
1问题提出在一次探究教学的活动中,为了制得干燥的二氧化氮气体,把二氧化氮通入浓硫酸中,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一个异常现象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红棕色的二氧化氮通过浓硫酸后,红棕色消失了。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二氧化氮哪里去了?二氧化氮制备过程及其现象如下表:  相似文献   

5.
稀硝酸与铜反应,会产生无色的一氧化氮气体,但是产生的一氧化氮气体会立刻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红棕色的气体,进而得出错误的结论: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二氧化氮气体。这样容易误导学生,因此,有必要对该实验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6.
木炭或活性炭的吸附褪色:将烘烤过的木炭或活性炭投入充满红棕色二氧化氮的集气瓶里或滴有红墨水略显红色的水中,振荡,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或溶液的红色变浅或消失了。这是因为木炭或活性炭具有吸附能力,能把大量的气体或染料等微粒吸附在它的表面而使物质褪色,这属于物理变化。  相似文献   

7.
1 气体分子的扩散实验改进 初中物理第二册P88,关于气体分子的扩散实验,以往是用二氧化氮气来做的,但二氧化氮气制取比较麻烦,而且会污染空气。我们改用溴蒸气代替二氧化氮来做此实验则比较方便。做法是用一长滴管从液溴瓶中吸取一小滴液溴放到集气瓶中,盖上玻片,很快就可以得到一瓶  相似文献   

8.
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的一氧化氮气体。一氧化氧遇到空气,立即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3Cu+8HNO_3(稀)=3Cu(NO_3)_2+2NO↑+4H_2O 2NO_+O_2=2NO_2 (无色) (红棕色) 在试管中做铜和稀硝酸反应的实验,由于试管中的空气很难被生成的一氧化氮排尽,一氧化氮接触空气,又立即被氧化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因此很难看到真正无色的气体,也就很难使人确信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的一氧化氮,而不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 若改用注射器做这个实验,使生成的一氧化氮与空气隔绝,就能看到生成的气体确实是无色的一氧化  相似文献   

9.
初中化学教材(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80页[实验5-2]活性炭(或木炭)投人到充满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的锥形瓶中,[实验5-3]活性炭(或木炭)投人到水中滴有红墨水的锥形瓶中,通过振荡,看到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和溶液的红色变浅或消失了这一实验现象.说明活性炭(或木  相似文献   

10.
1吸附褪色   木炭或活性炭的吸附褪色:将烘烤过的木炭或活性炭投入充满红棕色二氧化氮的集气瓶里或滴有红墨水略显红色的水中,振荡,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或溶液的红色变浅或消失了.这是因为木炭或活性炭具有吸附能力,能把大量的气体或染料等微粒吸附在它的表面而使物质褪色,这属于物理变化.   ……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16页安排了一氧化氮生成的演示实验,该实验意在让学生通过观察铜与稀硝酸缓慢反应生成无色气体一氧化氮,空气进入试管后,气体变成了红棕色的现象,从而使学生了解铜与稀硝酸缓慢反应产物为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为无色气体,且遇空气立即被氧化为红棕色的二氧化氮的性质。但在实验操作中,该实验存在如下弊端:由于试管内空气不易排出,生成的一氧化氮很快被氧化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不易观察到有无色一氧化氮生成。  相似文献   

12.
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是讲述硝酸氧化性时的一个重要实验,同时也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之一,实验目的是要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是无色的一氧化氮,而不是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人们往往采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但我认为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时,存在两个弊端:由于烧瓶内的空气不易排除,生成的一氧化氮很快被氧化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不易观察到无色的一氧化氮气体;即使用排水法收集到无色的一氧化氮,也无说服力,学生会认为一氧化氮是由二氧化氮和水生成的。如果设计成图2装置,用来做实验就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具体操作…  相似文献   

13.
李远进 《化学教学》2001,(7):8-8,38
在氮气一节的教学中 ,我用下面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取 2 0 0mm× 18mm试管一支 ,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一氧化氮气体 (在试管中还留约 1mL水 ) ,用橡胶塞塞紧管口 (课前准备好 ,这样收集的一氧化氮气体可保存 2天以上 )。演示时保持试管竖直向上 ,打开胶塞 ,试管中的气体迅速变为红棕色 ,待试管中气体全部变为红棕色后又用胶塞塞紧试管口 ,上下振荡试管 ,使二氧化氮与水充分反应 ,红棕色很快消失。此时将试管管口竖直向下没入水中 ,打开胶塞 ,观察水面上升的高度。待气体…  相似文献   

14.
解无机框图型题常见的突破口: (1)特殊的物理性质①颜色:如黄绿色气体是Cl2;红棕色气体是NO2 或溴蒸气;黑色因体可能是C、CuO、FeO、Fe3O4、MnO2 等;淡黄色同体足S、Na2O2、AgBr等;紫黑色固体往往是KMnO4、I2。白色胶状沉淀可能是Al(OH)3、H2SiO3;红  相似文献   

15.
现行高中课本化学第一册(人教版)第184页,有这样一道题:“用大量筒收集一筒二氧化氮气体,倒扣在盛水的水槽里,一会儿看到量筒里红棕色气体消失,量筒里水面上升到量筒溶积的2/3,再往量筒里通入适量氧气,又出现红棕色,一会儿红棕色又消失,液面又上升,这是什么原因?”笔者认为,该题中的“量筒里水面上升到量简容积的2/3”一句有两处叙述不够准确,特提出与各位商榷.由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NO2+H2O=2HNO3+NO)可知,反应后生成的一氧化氮的物质的量是参加反应的二氧化氮的物质的量的1/3…  相似文献   

16.
几种危险药品的保存湖北省蒲圻市第二中学(437300)黄新阶1溴的保存溴容易挥发,溴的蒸气是红棕色的。毒性很大,气味刺鼻,在保存溴时,为了防止溴的蒸发,通常在盛溴的容器中加入一些硫酸。溴的密度很大,硫酸就象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浮在溴的上面。2汞的保存在许...  相似文献   

17.
首先,使锥形瓶充满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塞上欢孔橡皮塞。然后,取几小块木炭放入坩埚中烘烤一下,(烘烤的目的是赶走木炭多孔  相似文献   

18.
在学习氮族元素后,常会遇到鉴别二氧化氮和溴蒸气这类问题,许多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常会片面分析而走入误区,其主要原因是未能抓住它们的特性.只要弄清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别,一一鉴别并不难,现将常见误区列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教师在讲木炭的吸附性时 ,可以先不告诉学生什么是吸附作用 ,而是指导学生 ,先观察木炭分别放入盛二氧化氮的集气瓶和盛红墨水的烧杯里的现象 ,根据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和红墨水的红颜色到什么地方去了 ?必然会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从而抓住这两个演示实验 ,所反映出事物的特征 ,即这些物质的微粒被吸附在疏松多孔的木炭孔隙表面上 ,从而使学生形成吸附作用的初步概念。这两个演示实验 ,还可以进行如下改进 ,效果更好。1 实验装置 ,如图 1所示  在锥形瓶内首先收集一瓶干燥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 ,迅速放入已经…  相似文献   

20.
铜分别与浓、稀硝酸反应,是体现硝酸强氧化性的一个重要演示实验.教材对这一实验的叙述在实践中都存在以下问题:①按教材所述,不论怎么样操作,该实验都有二氧化氮气体逸出,污染教学环境,损害师生健康;②实验过程中,生成的一氧化氮气体在试管的中上部很快被氧化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不易观察到无色的一氧化氮气体;③在实验操作中不能随时终止反应.为解决以上问题,笔者对实验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