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讯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文体,它是一种比较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件或人物的新闻体裁,在报道人、事的基础上着眼于作出给人以启迪的分析。人物通讯则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新近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一篇成功的人物通讯,往往有让人过目不忘的典型事例或情节,新闻工作者大量地挖掘突出人物特点的典型事  相似文献   

2.
在通讯中特别是在人物通讯写作中,了要有典型的骨干事例之外,还要运用人物有关的生动有力的情节与细节。俗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相扶。精彩的情与细节有无穷的魅力,使新闻作品产生强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一、情节与细节在通讯中的地位和作情节是通讯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通讯、事件通讯中尤为常见。著名记者柏生在谈论通讯采写时说:“通讯与新闻同,新闻强调用事实说话,而通讯除了事以外,还要有情节,有镜头,有联想。”(《采写通讯的几点体会》)通讯中有情节,是它有别于新闻的一个显著特点。比如,人物通讯里,如果没有情节,那就可能把…  相似文献   

3.
<正>人物通讯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一种新闻样式,它反映一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行为、思想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哪些人物能成为新闻,在采访中有哪些技巧可寻,常见的报道文体有哪些等,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谈谈几点认识。一、哪些人物能成为新闻普通人物是我们最常见的,它的价值在于它的故事性。如《哈尔滨铁道报》每逢三八节、五一节表彰的人物,他们是在工作上有突出贡献的代表,还有在精神领域  相似文献   

4.
陈赛平 《视听纵横》2005,(3):119-119
细节,在学创作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有人将它誉为学的生命,有人说它是学的细胞。同样,细节在新闻写作中,特别是在广播人物通讯写作中,也是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的。有时候,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语,恰恰能最准确有力地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让广播人物栩栩如生,增强人物通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5.
人物消息是广播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体裁,理应在新闻报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但近年来,人们在收听广播新闻时,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相对于时政报道、社会性事件报道,人物新闻太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也不能不引起广播人的重视。是什么原因造成广播新闻节目中人物消息偏少呢?笔者认为,一是对人物消息这种体裁认识片面。有的同志一提做典型人物报道,就认为必须采写人物通讯,好像不写通讯就不能将先进模范人物报告给听众似的。二是过分注重信息量,忽视了人物消息。因此在广播中大量的是会议新闻、领导活动、领导讲话以及其它时…  相似文献   

6.
《新闻前哨》2004,(10):80-80
仙桃日报社何世标谈到:新闻作品要不要议论是新闻工作历来争论的焦点。有人主张新闻只要事实,不发议论;有人却认为新闻要事实,也要议论。作认为新闻允许议论,议论是新闻中的点睛之笔。新闻作品中的议论多数出现在人物通讯作品中对描写人与物发表的看法、评论和抒情等,表现作对人物带有感情色彩的评价字,也是作对人物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7.
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是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也是较难创作好的。好的人物通讯不光要有事迹,还要有思想,让人物有灵魂、生命。如果说生动的事例和典型的环境是人物通讯的躯体和骨干,那么精彩的细节就是人物通讯的精髓。有了生动、精彩的细节,才能更加真实地体现人物的情感和精神,才能让人物"活"起来,从而增强人物的艺术感染力。那么在电视人物通讯中如何用细节来展现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从而去教育人、感染人呢?本人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实际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8.
北京晚报上有一种“一分钟小说”,人们站着一口气就看完了。由此,我联想到报纸上经常发表的人物通讯。同样是写人,小说可以短到“一分钟”能让人看完,人物通讯能不能也写得短一些呢? 现在一提到人物通讯,人们总把它和“大块大块”联系起来,通常万字左右,一版转二版。要说用三、五百字写一个人物,那就只能算“人物新闻”。似乎人物通讯与人物新闻的区别,就在一个比较长,一个比较短,人物通讯  相似文献   

9.
樊艳丽 《新闻窗》2008,(1):113-114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开创了中国纪传体通史和传记文学的先河,鲁迅称誉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著作两千年来备受推崇,除了它是前无古人的鸿篇巨制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司马迁笔下的人物。梁启超言:“《史记》每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关于新闻和史的亲缘关系,谭嗣同有“报纸,即民史也”的见解。今人认为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人物通讯作为一种新闻文体,脱胎于史传文学,它与历史、文学关系密切。史传记述历史,人物通讯反映现实,两者都要求从真人真事着眼,  相似文献   

10.
人物通讯是重要和常见的新闻文体。本文通过大量的实例和采访实践,阐述了人物通讯采写中应尤为注意的四个方面,对此类文体的把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周易 《新闻知识》2003,(11):48-48
写好人物新闻,是新闻短下来、精起来的一个重要手段。 人物消息是近年来被许多媒体忽视的一种重要的新闻体裁。如何才能写出有影响的人物消息?笔者认为要过“四关”。 “体裁关”——同一新闻题材,能用人物消息处理,一定不要拉扯成人物通讯。要善于以小见大,以短见长。 一些记者有这样的误区,即同一个新闻题材,认为写通讯块头大,分量重。写消息是“小儿科”,  相似文献   

12.
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人物通讯《情切切,意绵绵——亲人眼中的郑培民》一稿,被评为通讯二等奖。这篇通讯的成功,从写作上来说,有如下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是人物语言富有特色。近几年来,新闻中的人物语言,虽然有所改进,但仍有众口一腔之感。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要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就要在人物语  相似文献   

13.
以通讯的形式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再现其精神境界、人生轨迹和生存状态,达到予人教育启迪的目的。人物通讯的这一特点,可通俗地概括为:“讲述新闻人物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陈克锋 《青年记者》2006,(16):69-69
在新闻写作中,人物通讯写作,其分量无疑是举足轻重的。如何写好人物,如何常写常新,走出写作的误区,是每个记应该认真考虑的重要课题。笔从事人物通讯写作数载,并于2005年出版了人物通讯集《母亲山》,总结出些许感悟。  相似文献   

15.
崔琳 《青年记者》2001,(4):40-40
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在《没有新闻的角落》一书中写道:“教育新闻是最难采写的,它不像科技有具体成果可言,不像社会新闻容易吸引人,教学秩序按部就班,平静安定,要在这种平静中发现新闻是需要特别的耐心。”相信不少从事教育新闻报道的同行都有类似的感受。如何将教育人物通讯写活、写新、写深,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一、巧选角度,以新抓人巧选新闻角度,是指看问题和抓新闻的角度要与众不同,角度选取的好坏,决定了文章的好与坏、平与奇。一些教育人物通讯,往往给人千人  相似文献   

16.
吴菁 《新闻爱好者》2000,(12):38-38
世界上任何一种报纸,任何一种传播媒介,都不能不报道人物。威廉·大卫、斯隆等人在编写《最佳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时说:“新闻之所以重要,主要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它写人,影响人。而且通常只有当它对人有影响时,最无生气的题目才会显得重要。”虽然说中外记者都十分重视人物报道,但二者在人物报道的采写上有着较大差异。在我国,人物报道多以一种典型报道的形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承担着宣传教育的功能。在西方,人物报道更注重趣味性和人情味。下面就几点主要差异作出比较分析,以便开阔我们的眼界,取长补短,丰富我们的人物…  相似文献   

17.
人物专访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新闻体裁。这引起人们的兴趣。它兼有人物访问记、人物特写和人物通讯的性质,是把三融为一体的一种报道形式。笔墨春秋20年,我采写了300篇人物专访和人物通讯特写。这些人物中,既有省会名流,又有在省会驻足的国内外新闻人物。现将采写过程中的两点体会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18.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主体,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精神品德,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教育读者的目的,写人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人是有思想的。人物通讯就是通过人的思想、精神面貌教育人、感染人。  相似文献   

19.
人物专访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新闻体裁。它兼有人物访问记、人物特写和人物通讯的性质,是把三融为一体的一种报道形式。笔墨春秋20年,我采写了300篇人物专访和人物通讯特写。这些人物中,既有省会名流,又有在省会驻足的国内外新闻人物。如世界第一位深入南极腹地的女地质学家金庆民。我国名中电脑专家、“五笔字型”发明王永民教授,名电影艺术家孙道临等。  相似文献   

20.
黄荆 《新闻前哨》2002,(12):39-39
如何写好人物的闪光点呢?这当然没有什么现成的公式可任意套用。但是人物通讯写作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抓准人物的心理、心声、行为细节,是写好人物闪光点的关键所在。(1)抓人物心理。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是展示人物闪光点的重要手段。这有两种方法:一是让人物倾诉自己的所想;二是由作者客观地叙述人物的所想。前者更能体现新闻用事实说话的特点,真实感人。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有一处是这样描述马玉祥的:“小孩子的哭声随着那滚滚的浓烟传出来,听得真真切切,当他叙述到这里的时候,他说:‘我能够不进去吗?我不能!我想,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