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海教育》2006,(12):54-54
现在世界上各国各民族使用的历法,种类很多,可归为三种:阳历、阴历、阴阳历。而中国人的阴历(农历)则是阴阳历的一种。阳历是根据太阳来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作为计算时间的单位,计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使用方便,以365天作为阳历的一年。阴历是从月亮来的(月亮又称为太阴)。以月亮的圆缺变化的周期作为计算时间的单位,即阴历的月,计29.5306天,由此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阴历一年是354天。这就是真正的阴历。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冷热变化一次。  相似文献   

2.
农历≠阴历     
关于我国的农历,不少人存有误解,把农历混同于阴历,甚至有人认为它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等等。世界上的历法共有三类:一类是阳历,即以地球围绕着太阳运行一周定为一年,共有365天。二是阴历,即以月亮的圆缺一次定为一个月,有29.5天,全年仅有354天。三是农历,即为阴阳合历。由于阴历比阳历少11天,又不顾太阳运行,不能反映季节,为了克服这个缺点,采取折衷办法,使与阳历配合得上,就规定每2~3年增设一个闰月以调整四季,使每年的天数与阳历的天数相接近,这样季候既能接近天时,又避免“寒暑倒置”,便于农事活动。我…  相似文献   

3.
现在各国、各民族使用的历法,种类很多,但主要可归为三种:阳历、阴历、阴阳历。我们现在日历上所栽的阴历,是阴阳历的一种,而不是真正的阴历。  相似文献   

4.
现在世界上各国、各民族所使用的历法,种类很多,但主要可归为三种:阳历、阴历、阴阳历。我们现在日历上所载的阴历,其实是阴阳历的一种,而不是真正的阴历。阴历是从月亮来的(月亮又称“太阴”)。以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作为计算时间的单位,即阴历的月,计29.5306天,因此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样阴历一年是354天。这就是真正的阴历。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冷热变化一次,阳历一年与冷热变化是一致的,但阴历与阳历一年相差11天,三年就要相差一个多月了。为了使这种历法能适应天气冷热变化的周期,每三年或两年就得增加一个月,这增加的一个月称为“…  相似文献   

5.
一、中国节日(阳历和阴历)①一月一日(阴历)the Spring Festival春节②一月十五日(阴历)the Lantern Festival元宵节③三月十二日(阳历)Tree planting D ay植树节④五月四日(阳历)Youth D ay青年节⑤五月五日(阴历)the D ragon BoatFestival端午节⑥八月一日(阳历)Arm y's D ay建军节⑦八月十五日(阴历)the M id Autum n D ay或M oonFestival中秋节⑧九月九日(阴历)the D ouble N inth Festival重阳节⑨九月十日(阳历)Teachers'D ay教师节⑩十月一日(阳历)N ationalD ay国庆节二、外国节日(阳历)①二月十四日Valentine's D ay情…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节日(阳历和阴历) 1.一月一日(阴历) the Spring Festival春节2.一月十五日(阴历) the Lantern Festival元宵节3.三月十二日(阳历) Tree-planting Day植树节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阳历元旦过后一个月左右,才是阴历新年(春节)?这要从阳历和阴历是怎样来的说起。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制订的历法。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即一个“回归年”,计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了计算方便,就将365天作为阳历的一年。阴历是根据月亮绕地球运转的周期制订的历法(月亮又称“太阴”),以月亮的圆缺变化的周期作为计算时间的单位,即阴历的月,  相似文献   

8.
<正> 翻开今年的日历,大家都会发现:阳历2月份比往年的28天多了1天,变成了29天,这在历法上叫阳历闰年;阴历有  相似文献   

9.
正立春和春节,是一年开端的两个节令,立春相对固定,2月4日左右;春节则年有变动,两者最长相隔半月,这是由于二者所属历法不同的缘故:春节属阴历,以月为参照;立春属阳历,以日为参照。中国旧时用阴历记时,用阳历指导农事。阳历以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将全年分出春夏秋冬七十二候、二十四节气,以便按自然规律捕捉农时,立春即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群芳谱》)  相似文献   

10.
人类创造的历法,可分三种:阴历、阳历、阴阳历。阴历是历史上最早的历法。它是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编制的,月相变化周期为29.5天。为了便于计算,阴历规定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古代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到地球上一个冷暖交替期间大约有十二个朔望月,因此,阴历一年为十二个月,全年为354天。阴历编排的程序和特点是,月的长度保持与月相变化周期相符合,制定阴历时,先确定月和月的长度,然后再规定年的长度。月的长度有客观依据,年的长度仅仅是历月的积累。  相似文献   

11.
关于我国高校全面推行完全学分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这三种教学管理制度的比较和分析,指出了这三种体制在不同时期的优点和弊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学年制和学年学分制已不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实施完全学分制是我国高校必然的选择。与此同时我国高校也已具备全面推行完全学分制的内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2.
有关报告文学“创作繁盛,研究滞后”的看法已流行多年,但事实并非如此。通过对2010年度包括理论建构、理性批评、书评推介在内的广义的报告文学研究的检视,我们发现,视野宽阔、焦点集中、方法多元、平台很高是突出特征。切入该年度报告文学研究的内部面相可总结为六种成果。其整体性欠缺在于:文体概念相对模糊,深度研究有待加强,比较研究明显不足。这些“年度缺憾”,基本上代表了新世纪以来国内报告文学研究的总体状态。  相似文献   

13.
年画不仅是用于新年装饰、点缀居室的民间艺术形式,更是欣赏主体在新年祝福的话语——无声的年话。依据使用场合及其功能,年画大致可以划分为门神、灶神以及娱教类,其语意可以概括为辟邪、纳福以及陶冶情操这三类,具有多元性以及一形多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杭世骏生卒年确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中叶著名诗人杭世骏,由于曾经向皇帝建议“朝廷用人,宜泯满汉之见”,差一点被处死,所以在历史上也是一位相当知名的人物。但是关于他的生卒年,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记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迄今没有定论。根据杭世骏本人的作品记载以及相关资料对此进行考证,最终认定其生年为康熙三十五年丙子(1696),卒年为乾隆三十七年壬辰(1772),享年七十七岁。  相似文献   

15.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小驻》将简单与深刻完美结合,为我们献上了诗歌史上象征主义的经典之作。它借助树林、睡眠等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和和对生活的思索。  相似文献   

16.
对曾惇初任台州知府时间,学界尚有不同说法。《全宋词》、《中国历史人物辞典》表述为“绍兴中,守台州、黄州”,用的是约略之词;《中国词学大辞典》认为曾惇绍兴十四年(1144)知台州。然据《赤城集》、《嘉定赤城志》等文献资料,可知曾惇初知台州时间当为绍兴十六年(1146)。  相似文献   

17.
《醒世姻缘传》成书年代新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醒世姻缘传》的成书年代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到目前为止有“崇祯说”、“顺治十八年说”、“康熙六十年说”、“乾隆说”等。这里,在“清代说”的基础上,通过对明清两代科考制度、服装颜色、职官名称演变等方面的考察,论证《醒世姻缘传》成书的上限应该是雍正四年(1726年)。  相似文献   

18.
2006年的小说,仍是2005年小说的延续和发展,平顺而自然,不存在基因突变,2005年有着不俗成绩的一些作家仍是2006年度的主力,如严歌苓,须一瓜,王松等,新旧面孔的替换在2006年里并不显眼。与2005年小说一脉相承的“底层叙事”仍是2006年小说的一个关注点,而王松、乔叶等通过对记忆的发现,让小说从记忆的领地上“飞起来”;叶舟的“解构”小说,通过人物不同视角的多角度叙述,营造种种扑朔迷离的效果;格非的先锋气象依稀可见;罗伟章凸显教育异化的问题,有着极强的现实指涉力;胡学文的小说结构用耳目一新,很文本的方式向我们揭示许多不为人知的真相在权力守护下的“高悬”。总之,2006年度的中篇小说,在总体上可以说仍是2005年小说的延续,从话语方式上看不出有什么明显的变异,这是个相对平衡的年度。  相似文献   

19.
萨都刺生年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萨都刺是元代重要的少数民族诗人,其生年问题是元诗研究的一大难题,这一面是因为有关萨都刺的直接可靠资料太少,一面是由于萨龙光在十四卷《雁门集》编注本中掺入许多并不可靠的材料,后人不加考辨就引用,致使萨都刺的生年,出现1272年至1308年的不同说法,前后相差达三十六年。本文在对现行的诸家学说进行详尽辩驳基础上,重新论证萨都刺的生年问题。关于萨都剌的生年,主要有以下八种说法:  相似文献   

20.
《清人别集总目》在版本源流的考订方面成就斐然,但是在作事迹,尤其是作的生卒年岁考订方面则颇多可商之处。经核检有关别集内的作自述,以及对相关材料进行仔细推敲后,知《总目》对于杨恩寿、韩德玉等人生卒年的考订或谬误,或欠确,而其未知之王丹墀、王汝金、王惟成、方燕昭、左桢、邢锦生、朱冠瀛、严昌(王育)、吴玙、言南金、宋谦、张式、陈祖望、周名建、宗婉、冯震祥、屈蕙壤、姚斌敏、钱国珍、黄家鼎等人的生年实可确考,王惟和、杨庄、沈英、张家(才鼎)、奕询、莫永贞等人的生卒年均可确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