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已成为新型大学生组织的重要形式,按形成原因,可以分为兴趣型、求知型、从众型、交际型、娱乐型、信仰型、消费型等。不同结构的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又呈现出或活跃、或稳定、或松散等不同特征,发挥着提升人际交际能力、变革传统教学模式等功能。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行为调查与研究,对于实现网络虚拟群体的育人功能,加强对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构建和谐稳定校园,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董环环 《考试周刊》2010,(47):197-197
大学生虚拟群体是指以虚拟网络为平台.依托校园BBS、博客、QQ群、专题论坛等所形成的新型大学生组织。对大学虚拟群体特征进行研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网络虚拟环境下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出现,其群体结构和群体特征以及影响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应当引起重视并加以探讨和研究。加强对网络虚拟环境下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引导,有助于提高学生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是一种新型大学生组织。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绿色上网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唱响网上主旋律的现实需要。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在于要提高群体对网上信息的鉴别力,增强网络群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努力构建起教育的职责分工、信息反馈和科学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网络群体有区别于一般网络群体及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并且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特征紧密相关。在进一步分析这些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网络群体存在的问题予以讨论,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与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类型、特点进行了分析,针对如何应对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方法及对策,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正确对待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大学生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形成过程 ,分析了大学生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心理特征 ,提出了大学生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心理和行为引导的途径 ,以使对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更加科学、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网上虚拟群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对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网上虚拟群体是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学生组织。与传统群体相比,网络虚拟群体具有虚拟性、自由性、平等性、机械性等特点。网上虚拟群体的出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亦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应主动适应新的形势,积极构建校园网络社区,激发学生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热情,加强对社区虚拟群体的正面引导,努力实现虚拟和现实的良性对接,充分发挥虚拟群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高校中普遍存在,这些非正式群体对大学生个人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并且具有自己的传播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高度重视并探索通过完善非正式群体的功能、创建良好的外围校园环境、做好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中的舆论领袖的思想工作等,以保证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有着正式组织不可替代的功能,它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等各个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必须重视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曹仁清 《教育与职业》2006,(32):180-181
信息化环境下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所具有的鲜明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给当前的大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式和途经,强化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使其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大学生群体心理分析与行为引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大学生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大学生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心理特征,提出了大学生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心理和行为引导的途径,以使对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更加科学、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失调、环境不适、情绪冲突、消极对抗等几个方面。要保证当代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心理健康,就必须强化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心理素质教育,缩小管理者与非正式群体学生组织之间的心理距离,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注重心理卫生教育以促进心理相容,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相似文献   

14.
涂德祥 《教育探索》2012,(8):117-119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作为活跃在高校校园的特殊群体,类型多样,特征明显,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及管理工作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又有消极的不利影响.因此,高等学校要加强正式群体建设、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并关注其领导人,要切实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15.
在大学生群体中除了正式群体外,往往还游离着诸多的非正式群体。拟采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五个方面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以期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相应的引导。  相似文献   

16.
高校导师制与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和谐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籍自实行学分制管理以来,班级、团支部等大学生正式群体的作用日益削弱,而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加剧发展。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对高校整体工作有着双向作用,尤其对高校学生工作更具直接影响,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应当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和谐教育。文章就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和高校导师介入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和谐教育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的和谐教育的原则和措施,以期对新时期高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分类管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名目繁多、形式多样的各种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全国各类高校中逐渐兴起并蓬勃发展。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定义、类型、特点、形成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分类管理的基本原则及主要策略,对我们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研究,旨在达到有效教育及管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向大学校园的迅速渗透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娱乐和生活方式,网络已成为当今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功能的不断更新与完善,网络上出现了一种令大学生流连忘返的“精神家园”——虚拟社区,他们在这些“社区”中获取信息、发表观点、彼此交流,充分享受网络世界的“自由”魅力,并逐步结成了各种“虚拟群体”。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新情况。学生管理工作要在分析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类型、特征和功能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教育管理,发挥非正式群体在学生工作中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内涵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指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具有行为约束无形化、群体行为一致性、核心人物具有权威性、群体具有开放性和排他性等四方面特征;进而分析了非正式群体及其小集体主义倾向、排他性和核心人物的态度和行为取向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的影响;最后,文章从四个方面对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