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戴来是“70后”女作家中最有个性的小说家之一,其长篇小说《爱上朋友的女友》是一部能够彰显其独特文学气质和艺术实力的力作。在这部小说中,戴来打造了一个荒诞、边缘化的灰暗城堡,城堡中缱绻着一群都市的边缘小人物,然而这些边缘人却是一群充满生命情态的人,他们的生命中溢满了挣扎、反思的生命追寻。透析这些边缘人的生存状态,戴来深刻地解剖了当代都市边缘人在灰暗生活中真实、复杂的心灵体验。  相似文献   

2.
目前,网络都市爱情小说数量颇丰,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具有当代都市爱情乌托邦色彩的"强女弱男"型,其中"强女"与"弱男"体现了复杂的审美期待视野和深刻的意识形态内涵,又写出了"暧昧性"这一异性交往中新型的人际关系;二是表现当代都市生存困境下扭曲的"有性无爱"类型,既写出了当代都市生存环境的非生态性,又写出了人物类型的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转变;三是最具当代文化标签性的"网络爱情"类型,既写出人物现实性与虚拟性的分裂,又塑造了具有小说理论创新意义的语境化的人物形象。总之,网络都市爱情小说中的主体性悲剧为当代主体的生态性文化建构提供了反证,具有极强的现实反讽意义。  相似文献   

3.
池莉的小说取材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致力于描写他们平常生活中凡俗的一面。她的小说充满了汉味文化的意蕴和内涵,主要表现在小说中营造的汉味物质文化生活、小说人物的汉味精神和小说的汉味语言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浅草一沉钟社同仁在人道主义伦理观的指导下,从“为人生”的艺术功能观出发,关注着他们生存其问的都市世界。在前期活动中,同仁们对都市题材作过比较广泛的探索,他们关注过都市知识分子的境遇,也描写过在都市中挣扎求生的其他下层人物的生活,视野显得比较宽阔,但也存在着概念化的痕迹和浅尝辄止的现象。在后期都市题材的创作中,他们调整了反映生活的焦距,把焦点集中在他们有着丰厚积累和深切体验的知识分子题材上,使之成为都市斑驳光影中的基本色凋,既真实地写出了他们的生活窘境,又深入地揭示了他们的精神创伤,既对他们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又对黑暗社会进行了深沉的控诉,较好地实现了主观思想和客观生活二者之间的融合与统一,并因此形成了其表现都市题材作品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5.
王朔小说中的人物充满了喜剧色彩,同时又具有悲剧性,所以这些人物身上表现出来的幽默是黑色幽默.王朔小说中的这些人物是一些"文化的边缘人",也是英雄与反英雄的二位一体,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象征是黄咏梅小说修辞的整体构思方式。黄咏梅的小说在现实层面上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关怀;在超现实层面上,传达了对人生、对命运的悲悯情怀。这种悲悯,是从小说中所有的情节叙述、环境描写以及人物刻画中升华出来的,高度意象化的思维方式,成就了黄咏梅小说修辞特有的诗意象征。  相似文献   

7.
论20世纪美国小说中的边缘人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美国南方小说、黑人小说和犹太小说中的边缘人物都在不断地探索自我 ,企图寻求自己的本质 ,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但他们都是精神上的漂泊者和流浪汉 ,无法与社会沟通 ,找不到自己的立足点和位置。他们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都市社会学角度探讨新感觉派小说的文化意义,认为新感觉派小说建立在上海现代性的文化形态上,其作品情节大都有男女聚散的模式,使人物带上了现代都市社会异质性与现时性特征,优秀作家则能将人物的现时性与历史性内容结合,写出完整的都市人历史。新感觉派经常描写人物被外在场景围困及骚扰下的瞬间心理,其艺术技巧的文化基础是人与物质的关系,物质压迫人则是这些技法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孟文的微型小说塑造了一些典型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在新加坡商业社会的现实中迷失了自我,他们是被异化和市场化了的。对黄孟文代表性的小说进行人物心理分析,发现现代人在商业社会中失去自我、被异化以及市场化而不自知的生存状态。黄孟文的小说不仅深刻揭露了新加坡社会某种类型人物的无根的生活,并且内含着对人类生存问题的批判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西部生态小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西部生态小说大多出自西部本土作家或有西部生活经历的作家之手,他们通过小说叙事,充分表现了西部的自然、文化,同时也反映了西部的社会与人的生存状况,作品充分挖掘和表现了西部精神。这种精神概括起来就是在艰苦生活与严酷自然中展现的人的坚韧不拔与斗争精神;为了维持生存和保护生态而体现出的奉献精神与乐观态度;在面对工业化的冲击,对传统生活方式与文化的坚守精神;为了追求幸福生活而寻求突破,进行探索和革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余华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致力于营构社会底层民众生存的宏阔斑斓的民间世界。在这个悲喜交加、美丑混杂、善恶并存的世界,人的命运充满难以捉摸的变数。厄运与灾祸常不期而至,生活的窘迫和苦难如影随形。对此人物却总能坚韧地坦然忍耐、泰然处之,始终持守好好活着的生存理想。文本中人性光芒的闪耀和充溢于字里行间的脉脉温情,体现出作家对民间深挚的人文关怀,促使人产生关于形而下的生活和形而上的命运与生存、精神与理想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2.
甘小娟 《广西教育》2011,(30):78-79
张欣描写当代的女性都市白领的小说,以女性作家对女性生命的独特感悟,讲述了都市不同女性的情感与职场的经历。她的小说呈现出丰裕的物质生活的景象,站在中产阶层的视角,写出了白领女性们在都市生活中的感伤情怀,反映出作者对都市社会深刻的洞察力,她的都市情感小说给人一种梦幻、理想、古典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3.
福克纳的小说与现代悲剧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克纳小说中生活在历史变革时期的美国南方人集中体现出现代悲剧精神。现代悲剧精神的核心之一是现代个人在多重生存困境中,对可望而不可及的自由生存和理想人性的苦苦追求。其二是对现代人所理解的人的生存的真正的、真实性的、无尽的苦苦追求。从小说中悲剧人物身上体现出的现代悲剧精神,我们看到了南方的未来和希望。  相似文献   

14.
邱华栋的都市小说描绘都市中产阶级的生活,展示大量时尚消费场景,无处不在的“欲望”成为文本绝对的主人公。在紧贴都市欲望化生活的叙事背后臆含着救赎的主题:男性对于女性的救赎以及男性通过女性来寻找对自身的救赎。邱华栋力求写出大城市背景下中国人的精神处境,救赎的主题显示了他的创作诉求,同时男性和女性在其文本话语中不同的精神状态也说明了作者男性视域的局限。  相似文献   

15.
《贵人》的文本是关于生存的叙述,通过讲述一个叫素的女孩的生存故事,揭示了当代“都市边缘人”的生存危机。小说没有建立道德评判的篱墙,不动声色的叙写中蕴含着现实的深度,表现出作家对都市边缘知识分子生命走向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6.
《李自成》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就在于小说把对历史的宏观理解与对人物个人命运的把握结合起来,写出了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这一个"。小说在塑造李自成形象时,成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揭示了李自成的个人命运和起义事业兴衰成败的深层原因。在刻画李自成形象时,小说既真实再现了历史生活,又能跳出历史,大胆地虚构。同时,小说中具有独特个性的其他人物也构成了李自成形象的重要对照或补充。  相似文献   

17.
施蛰存的《梅雨之夕》写于1933年,张爱玲的《封锁》写于1943年。这两篇小说的故事背景都是上海,反映了都市知识分子的心灵状况。二人同是海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都吸收了西方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揭示出都市人群的精神困惑,呈现出传统意味和现代特性。施蛰存的《梅雨之夕》与张爱玲的《封锁》在心理描摹、场景设置和行文结构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细微差异。通过对两部作品中人物性格、环境空间、心理特征和历史背景四方面的分析,来分析特殊历史环境下都市人的生活状态,对于认识当下城市人群的生存境况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朔小说中的人物充满了喜剧色彩,同时又具有悲剧性,所以这些人物身上表现出来的幽默是黑色幽默。王朔小说中的这些人物是一些“文化的边缘人”,也是英雄与反英雄的二位一体,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在石黑一雄著名的小说《别让我走》中,蕴含着三种空间维度,其不仅体现在作品的情节安排上,还内化于小说的主题表达里。空间构成了个体生存的内在维度,同时也与小说人物的情感故事及生活命运紧密相连。本文主要运用空间和身份理论,分析在文本中作者是如何先后构建三个空间,以探寻作为边缘群体的克隆人的文化适应过程和身份构建的困境,深刻反映了人物身份认同危机和命运之不可抗拒的主题,作家通过对科技所束缚割裂身心的批判,实现对“人”本质的反思。本研究有助于了解社会边缘群体的精神面貌,唤起人们对生存价值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余术云 《考试周刊》2015,(24):22-23
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勒克莱齐奥是一位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和边缘人物的人文主义作家。短篇小说集《飙车》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本文以"城市边缘人"为切入点,围绕城市边缘人的界定、城市边缘人的生存背景和存在方式、城市边缘人的自我救赎这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以探究现代都市中这一类人的生存境遇,引起大家对现代社会中边缘人物和弱势群体的更多关注,进而发掘出勒克莱齐奥作品的思想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