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娟 《出版广角》2018,(15):55-57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电影票房节节升高,电影营销策略也不断推陈出新.文章从定位种子观众、平台选择、内容运营和期望管理四个方面,对2017年大热的电影《前任3》的营销策略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中国小成本剧情电影提供营销方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何竞平 《视听界》2014,(5):85-88
新媒体时代给电影营销增添了新的机遇。本文以2014年贺岁档电影中票房成绩令人瞩目的《爸爸去哪儿》为例,借鉴营销的4C理论,分别从消费者需求、成本、便利、沟通四个方面探讨电影的市场营销策略。新媒体时代,电影营销宜以消费者为中心,充分把握新媒体时代给电影营销带来的机遇,明确并分析目标消费群体,采取符合目标消费群体电影消费特点和信息接触习惯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3.
徐雪尘 《视听》2016,(1):75-76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作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电影市场之一,无论是市场总量、银幕数量还是观影人数都实现了连续十年高增长。截至2015年11月,内地累计票房已突破370亿。而国产中小成本电影以近60%的票房占据绝对优势,其中不乏票房口碑双丰收的佳作。本文将从目前国产中小成本电影入手,分析其成功经验以及现存问题,试图为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长足发展寻求一条值得借鉴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电影《失恋33天》无疑是2011年度国内电影市场上最抢眼的明星。该片以千万成本豪取三亿票房,创造了票房神话。在新浪微博发起的“2011年电影圈十大影响力事件”评选中,“《失恋33天》单挑4部进口片书写小成本新奇迹”。与此同时,人们对其剧情、台词和电影传达的价值观、爱情观的讨论也成为时下流行的话题。是什么因素造就了这部电影在票房和口碑的双赢?笔者认为:一是电影的营销传播;二是电影的质量和创作模式。  相似文献   

5.
陈超  熊磊丽 《东南传播》2012,(7):115-118
本文以市场与学界对电影《失恋33天》赞弹不一为研究源起,分别就中小成本国产电影现状、微博传播及市场营销三方面作为理论依据。以"电影失恋33天官方微博"在新浪微博所发内容为文本分析之基础,检视中小成本国产电影的微营销规律及特点。研究发现,电影《失恋33天》在微博营销中前后期宣传重点虽然不一,但情感诉求与口碑效应运用较为明确。同时文中也指出,官方微博运营中,微博人格化使用应前后统一,后官方微博应解决好品牌延续问题。  相似文献   

6.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传媒行业带来诸多具有革命性的变化。而且现阶段,能否积极迎接并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已成为决定一种媒体能否在未来传媒竞争中占据先机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对电影媒体产业来说,及时把握大数据时代,采用多元化的营销策略对其进行传播,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文章以电影《小时代》为例,全面探讨了当代电影传播营销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7.
何磊 《新闻世界》2013,(8):263-264
电影《泰囧》是2012年中国票房市场的最大“黑马”,一部小成本电影能取得如此好的票房成绩,其中的原因值得研究。本文对《泰囧》的成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从中得出一些启示,期望能给中小成本电影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8.
郭沫杉 《今传媒》2016,(2):121-122
通过对2015年同时上映却结局迥异的两部文艺片《三城记》和《烈日灼心》在故事情节、明星阵容、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分析,论证两部影片在电影市场成功或失败的因素,同时从中进一步从五个方面论述国产文艺片的生存之路,期待通过政府、制片方和受众的多方努力解决当下中国多数文艺片口碑与票房之间的失衡现状,实现中国电影市场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9.
从《建国大业》看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运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卓 《东南传播》2010,(9):47-49
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现状与中国媒介传播及营销战略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本文通过回顾中国主旋律电影近二十年来的变化,分析目前电影市场所形成的崭新局面,运用企业营销中的4Ps组合理论分析以《建国大业》为代表的当代中国主旋律影片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电影市场,传播是营销的一种方式。多种类型的社会媒介传播方式为当下的影片推广创建了前所未有的营销环境,营销方式也从初期强调产品自身的信息和特权管理转向构建品牌和与客户的情感呼应。本文以电影《小时代》为研究目标,其研究价值在于这部故事性虚弱的影片借力于有效的营销手段收获了巨额的经济效益。笔者通过依托传播学理论,对相关网络信息数据和文献报道的研究,讨论该片的宣传理念和策略,借以总结出粉丝电影市场宣传的三个要点:1.营销方式需要从"导入式"转变为"互动式";2.需要依赖"舆论"进行传播;3".品牌"的塑造对于电影的宣传极为重要。电影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相辅相成的,粉丝电影的营销手段就像电影的内容质量一样关键,能够影响经济效益,值得被重视。  相似文献   

11.
张萍 《新闻爱好者》2011,(4):120-121
2010年11月20日,第47届金马奖如期在台北举行颁奖典礼。50岁的影视演员吕丽萍凭借在电影《玩酷青春》中的精彩演出,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大奖。尽管之后争议不断,电影《玩酷青春》中纯粹的艺术美和真实的生活性却开始被更多影评人和受众所称道。本文拟以此部电影为样本,探讨生活题材小成本电影的美学实践。  相似文献   

12.
香港永华影片公司摄于1948年的《清宫秘史》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其原因不仅在于其艺术创作美学观念代表了中国电影的文人传统,更为有趣的是,这部影片的政治命运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20世纪40到60年代的上海和香港两地电影传统的内在联系,及其最终的分流。因此,文章将会以《清宫秘史》为案例,在对它进行历史性的梳理过程中,以期理解《清宫秘史》的主创者们作为那个时代的电影都市文人/精英们是如何借家国/伦理叙事的书写,映射出从上海南下香港的知识分子对海派电影的传承。也正是香港与上海电影在互动与交流中使得当时香港电影成为"国族电影"中的一脉。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中国电影市场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每年新拍摄影片达到了500多部,竞争也日益的激烈,电影营销宣传的效果直接影响着票房的水平,可谓"成也宣传,败也宣传"。电影营销方式也在追寻规律的同时,探索着更好的方式。于2011年12月16日上映的张艺谋的呕心沥血之作——《金陵十三钗》,在电影营销中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纪录片营销的形式,赋予了纪录片在电影营销宣传中的新使命,创造出属于电影的独具特色的个性化的营销模式。  相似文献   

14.
陈砚颖 《今传媒》2011,(11):54-55
《三枪拍案惊奇》作为张艺谋奥运归来的首部作品,在受到全国观众瞩目的同时,也遭到了种种非议,然而2.6亿的票房成绩还是给导演和制片人交了一张满意的答卷。整合营销策略的巧妙运用,在《三枪拍案惊奇》的前期宣传和后期推广中都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可以说这不仅是张艺谋对于类型影片的又一次颠覆,同时也是全新的电影营销策略的体验和尝试,"低口碑"不再是制约电影营销的瓶颈,而是可以成为"高票房"成功典范。本文分析了《三枪拍案惊奇》中的各种营销策略,启发我们对于电影营销思路的创新思考和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15.
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成功营销以消费者心理需求为主展开,重视市场调查、精心挑选档期、以网络营销作为主要营销的手段,具有主动性和创新性。华莱坞大片品牌营销存在对市场定位重视程度不够、忽视消费者需求、档期选择存在被动、营销手段创新性不足等问题。随着产业环境、传播环境、文化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华莱坞大片品牌应该建立以下营销观念:重视市场调查,满足消费者观影需求;努力提高电影质量,减少对热门档期的过度依赖;关注pasomo营销模式发展趋势,积极创新营销手段;注重品牌维护,适度营销,避免品牌被过度消费。  相似文献   

16.
电影《海角七号》在海峡两岸表现出迥然不同的票房成绩。内容本土化、营销策略得当是该片在台湾红火的原因,社会环境不一、上映时间过晚、危机公关不得力、宣传力度不够、未及时制止盗播盗版是该片在内地遇冷的原因。该片的经验教训,给电影营销如下启示:本土影片有"钱途";口碑营销威力巨大;危机公关应及时启动;文化隔膜应尽量打破;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相似文献   

17.
夏永春 《出版广角》2019,(24):58-61
《哪吒之魔童降世》和《罗小黑战记》(以下简称《哪吒》和《罗小黑》)是2019年国产动漫电影打造的两大"爆款"。《罗小黑》凭借多年构筑的动画番剧口碑,首映票房便终结了《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的15连冠,然而却未如预测那般赶超《哪吒》再创辉煌。通过对比分析新媒体背景下两部国产动漫电影营销策略的差异性,探究二者产生差距的原因,可为国产动漫电影的科学营销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张俨 《报刊之友》2014,(9):99-100
论文通过对2013年具有代表性的青春纪念题材《致青春》和《中国合伙人》两部电影在影像风格、叙事策略和人文意蕴三个方面的对比,论证两部电影成功的元素,同时对目前国产商业电影表现出来的明显的艺术审美特质进行论证,期待商业电影的艺术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余璐 《新闻世界》2013,(9):191-192
电影微博营销近年来已成为众多电影宣传的重要途径。本文以爱情治愈系电影《分手合约》为例,考察电影微博营销的路径和内容,从微观的角度把握同类电影如何通过微博达到更好的营销效果。  相似文献   

20.
户思婕 《东南传播》2014,(5):113-114
2011年电影《失恋33天》如黑马般冲破了3.5亿票房,受到了观众的普遍关注和好评,在2011年末上映的小成本影片中大放异彩。2013年末同编同导再度携手登台《等风来》,风格类似的治愈系影片却难以延续《失恋33天》的辉煌成绩。本文试分析两部电影的传播异同,从剧本创作,小说到电影及电影叙事元素等方面的研判,在传播效果及策略角度对两部电影的异同进行差异化解析,以期发现国产小成本电影的成功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