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宣传,是新闻工作为经济建设中心服务的最重要的内容。近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宣传报道的实践中,我体会到,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市场,才能写好市场,报道好市场。 深入市场,才能认识市场,拓宽经济报道的领域。过去,我们的经济报道长期受计划经济宣传框框的束缚,报道面窄,题材雷同,内容单一。报道农业往往是“夏熟大丰收”、“秋熟夺高产”;报道工业常常是“首季开门红”、“六月双过半”、“年终产值、利润超去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经济报道的内涵不断扩大,也要求新闻工作者从老一套的经济报道模式中跳出来,深入市场,拓宽经济报道的领域。  相似文献   

2.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必将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新闻工作者要摆脱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旧观念,牢固树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新思想,努力写好经济新闻,搞好经济报道,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新时期经济新闻发展历程简略回顾   1、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新闻的局限性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新闻形成了的一定的新闻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使其局限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计划经济体制究竟给经济新闻带来了哪些局限性呢?“其突出的表现:一是经济报道的单一性;报道以生产为中心,偏重生产对流通、消费的决定作用,忽视流通、消费对生产的能动的反作用,总之,对市场的作用、功能很少触及。产品、产值、利润是经济新闻的‘晴雨表’,车间——工厂——生产是经济新闻的‘循环圈’。这种单一性造成经济新闻的枯燥…  相似文献   

4.
<正>经济新闻是依托经济而生存,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接近受众的经济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是经济新闻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传播基础。一、经济新闻要发挥好其在市场经济中的引导作用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整体关系来说,我们齐齐哈尔市仍处于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历史时期,抓住两种体制转换的时代特点是搞好经济报道的重要前提,任何经济报道,要在市场经济的舆论引导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抓住时代的特点,从市场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标志我国经济体制新旧交替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何做好经济报道,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当前新闻界一个热门话题。各家新闻单位在加强经济报道的同时,纷纷提出了经济报道的转轨问题,本文也就电视经济报道的转轨谈一点粗浅看法。经济报道要转轨过去我国的经济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屏幕上经济报道的内容与形式,也就具有计划经济的特征。屏幕上的图像和解说基本上是以生产为中心,报道内容单调,可视性和  相似文献   

6.
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换机制、新的改革措施频频出台、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异彩纷呈……经济新闻报道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经济新闻报道模式,其特点表现为“五多五少”:微观操作性报道多,宏观综合性报道少;生产环节的报道多,流通领域的报道少;有关政府指令、计划、决策的报道多,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报道少,经济领域的浅层次经验报道多,深层次分析报道少;含政治说教和专业用语的报道多,通俗易懂、循循善诱的报道少.这种报道模式,不仅与今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相去甚远,其主体本身也已因僵化、教条、呆板、枯燥等弊病日益呈现出危机.笔者认为,经济新闻报道要把握这一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黄金时代,摆脱危机,明确地位,须从强化服务功能入手.  相似文献   

7.
(一) 我国改革开放17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和实践,为从事经济报道的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活动家的大舞台”。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更加促使我们从事经济报道的同志要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摆脱传统的“计划经济报道模式”,站在时代高度,发挥各自的聪明才干,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 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首先要吃透的“上头”,就是要真正学懂弄通党的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绝不是完全依赖于单纯的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发挥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优势,计划性仍然是加强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今后将会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和完善,更加配套和强化。这是因为,市场虽然能在资源配置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但它并非万能,也有其弱点和不足的方面。所以,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在尊重和利用市场经济规律的同时,超前地建立起能够有效防止“市场失灵”的宏观经济调控机制,对市场运行实行正确的导向和监控,以弥补市场经济本身的弱点和缺陷。  相似文献   

8.
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也影响到意识形态领域各个方面,作为意识形态的新闻观念也必须要有一个相应的转变,同时在报道模式和报道手法上推陈出新,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新闻报道面临的竞争和挑战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也包括意识形态乃至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意识形态的新闻领域,也面临着新闻观念的转变和新闻的传播内容、报道模式、报道手法上的推陈出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新闻报道面临的竞争和挑战.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不单是经济工作的一项重大决策,也必将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新闻工作者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写出满足市场经济需求、满足广大读者需要的报道,我觉得应当努力从以下四点要求做起。其一,要求我们转换新闻价值观念。在十四大精神的推动下,我国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转变必将牵动全局,它不仅会深刻地涉  相似文献   

11.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宣传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别,这是由两种经济体制的不同特点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新闻宣传与之相适应。而要与之相适应,就必须正确认识和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实现四个转变。一、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的经济,新闻宣传要“立足本地、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新闻宣传往往囿于本乡本土,报道领域狭小,报道面不大,新闻触角未能伸展到社会各个方面,全国乃至世界的各种信息报道很少,服务对象和报纸发行也基本限于本地区之内。这种情况,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新闻如何摆脱旧有的宣传模式,把握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脉博,以充分发挥经济宣传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是当前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本文试就这一课题,作以粗浅探索。 一、正确把握潮头,努力探索市场经济宣传的规律 长期来,我们的经济宣传一直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配合。把计划作为经济宣传的中心,围绕着政府制订的计划相各级各部门落实完成情况,按部就班地进行宣传,顺藤摸瓜地找报道重点,由此形成了旧有的经济宣传较固定的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旧有的宣传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飞速变化的形势的需要,必须及时进行调整与转轨,以便更好发挥新闻舆论对市场经济的服务与  相似文献   

13.
产业报是我国新闻战线上的一支新生力量,这支队伍对推动本产业系统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为使产业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我以为关键是要树立“大服务”观念,从根本上说,就是为本系统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多层次多角度服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业报适应主办部门工作需要,形成了一定报道模式。其突出特点是:微观新闻报道较多,宏观综合性报道较少;生产环节报道较多,流通领域报道较少;上级的指令、决定报道较多,经济发展中深层次问题报道较少等。不难看出,这种适应计划经济体制需要形成的报道模式,与今天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要求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与编辑工作改革熊向东(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版体制和运行机制是以编辑工作为中心,出版社的模式是大编辑部、小发行部,对促进出版事业发展起了较大的历史作用。这是与计划经济基本相适应的出版体制模式。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随着计划经济...  相似文献   

15.
我国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现今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必将引起整个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新闻宣传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中,也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我们的新闻宣传是为计划经济服务的,是为计划经济鼓与呼的。新闻宣传是和计划经济的脉搏一起跳动的,所把握的是计划经济的舆论导向。现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新闻宣传工作的职能,也要相应地来一个转变。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新闻宣传与其相适应,而新闻宣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又必然是自身变革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过程。如何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鼓与呼呢?我认为新闻工作者要学好十四大文件,领会精神实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的报纸,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在经济报道方面扩大了视野,开拓了思路,努力按照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向报道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以适应读者对经济发展和经济生活的需求,因此,报纸义不容辞地要把握报道的正确导向。然而,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进程中,由于经济法规的制订、实施不能超越经济规律的必然性,难免会发生某些方面接受迟缓或遇到阻力甚至有越规、违规现象,因此,报纸无以自解地要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经济报道的导向与监督是报纸经济新闻中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经济报道必须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转动。市场是商品买卖交易的场所,是商品交换的总和。市场经济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国际化这个客观需要,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的形式和方法,它不是一种特定的经济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的市场经济(以公有制基础为特征)的现代化经济制度。经济报道就是反映市场、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发展进程中的客观事实。经济报道的导向在于促进市场的繁荣,促进市场经济走上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轨道,促进市场经  相似文献   

17.
走出观念的误区,提高对市场经济的理性认识张祥涛,李林杰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中关于计划与市场的精辟论述,科学地界定了计划与市场的属性,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但由于长时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人们对市场经济十分陌生,因此,在走向市...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是我国十四年来理论认识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其影响意义深远,对新闻理论界、教育界亦产生了强大冲击波。如何正确对待这一历史性转折,成了人们争相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老师们在岁末辞旧迎新之际举行了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我国的新闻事业”研讨会,对此展开了热烈讨论。一、重新审视原先的新闻理论与观点博士生导师宁树藩教授在研讨会上说:过去人们通常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特征、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特征,现在看来并非如此。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而不是区分“姓资”、“姓社”的标志,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从根本上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目前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增强农村市场经济报道的力度,引导农民登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舞台,这是新闻工作者特别是报道农业的记者面临的光荣而艰苦的任务。增强农村市场经济报道的力度,有多方面的含义:一是报道农村市场经济的稿件占整个经济报道稿件的比例,即为报道农村市场经济稿件的数量;二是报道农村市场经济稿件的质量;三是报道农村市场经济稿件的内容;四是报道农村市场经济稿件的形式等等。本文着重就农村市场报道的主要内容方面来论述增强农村市场经济报道的力度问题。过去,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模式反映到县(市)的经济新闻宣传中,也形成了农村经济宣传的单一模式。出现了乡镇工业高奏“开门红、双过半、战高温、迎国庆、夺高产”五步曲,农业生产则唱“春耕、夏  相似文献   

20.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展我国图书馆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进入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的标志。作为社会文化、教育、科研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事业,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更快的发展,是今天图书馆界面临的重要课题。一、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长期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中运行的,由此而形成了一系列与计划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