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岳婷婷  保战 《新闻窗》2009,(2):52-54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每年都有大批的青年记者加入到新闻队伍中。青年记者思想活跃、热情高、行动快、冲劲足,为新闻队伍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但也有一些青年记者因缺乏工作经验而不慎误闯“职业法律雷区”,不仅自己吃了官司,也给供职的媒体增添了麻烦,特别是这种情况近几年有增多的趋势,引起了新闻界和司法界的高度关注。那么,当前记者所面临的“职业法律雷区”究竟在哪里?作为青年记者,如何免踏“职业法律雷区”,避免新闻侵权,做好新闻工作呢?结合工作实践,笔者对青年记者新闻侵权的案例做了认真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记者,是许多人都羡慕的职业。可是,要做一名合格的记者,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次,我到新闻学院去讲课。一位学生问我:你认为记者应当具备哪些最重要的素质?我说:第一,要有社会责任感,有一股革命激情。第二,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第三,要勤奋,勤于学习,勤于采访,勤于思考,勤于写作。这当然不是新闻教科书上写的,而是我在工作中的一点体会。责任感、激情从哪里来? 我选择记者这一行,开始并不了解记者职业的真正意义在哪里,或许还受了当记者能成名成家、记者是“无冕之王”的影响。可是,当我到了工作岗位上以后,我很快就明白,记者也和其他行业一样,第一位的是责任。如果说,我选择记者这一行,当初带有  相似文献   

3.
现实生活中,哪里有新闻发生,哪里就有记者;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记者。记者在当今社会的信息沟通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当然,记者这一职业也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比如,记者原本是通过自己的报道来影响别人的,但在网络时代信息的高速互动中,  相似文献   

4.
故事在哪里     
“故事在哪里?”或:“新闻在哪里?” 这是作为人类第二古老的职业——记者几千年一直在问的核心问题。人类虽然经过了石器、青铜、铁器时代,经过了口头文学、甲骨文、铭文、帛书、竹简、纸张、刻板印刷、活字印刷时代,经历了报纸、广播、电视、电脑的诞生和发展,进入了媒体一体化的网络时代,但是,“故事在哪里?”这个古老的问题还将永远地问下去。  相似文献   

5.
中国军人,中国记者。 很幸运,这两个冠冕堂皇的职业我都做过。并且,现在我还在“记者”这一岗位上工作。在日常的新闻采访中,感触最深的就是:记者与军人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6.
去年,我们羊城晚报有关广东抗洪救灾、107国道上的“追猪”、广州市南北水果批发市场“果霸”、广州“卖花女”现象等新闻报道,在广大读者和新闻界同行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如果要问这些报道取得成功有什么奥秘的话,我看最大的奥秘是报社有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24小时记者”队伍,否则就打不出如此漂亮的仗来。 所谓“24小时记者”,其含义是指记者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能做到思想上全神贯注投入工作,时刻注视新闻事件的发生,而且在行动上做到不论上班时间还是下班时间,是白天还是黑夜,哪里有新闻事件发生,就立即奔向哪里,把新闻抢在前面,发在前面。由此可见,能称得上“24小时记者”的,都是一些素质好,责任  相似文献   

7.
产业发展需要“高调”过节10月1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职业吸引力调查:记者——失落的无冕之王》一文,本次调查显示,5%的公众将自己不选择做记者的原因归结为“记者门槛太低,良莠不齐”。18%的公众明确表示不会考虑记者职业。文章称,记者行业内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这一曾经无上光荣的职业光芒渐暗,在职业选择日益丰富的今天,记者若不恪守行业的道德准则、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离社会公众的尊重会越来越远。另外,台湾“1111人力银行”9月31日也发布了一项针对560多位记者进行的调查结果,有高达63.74%的台湾记者想要转业。这就是今天的现实,记者这一职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记者的第一位工作?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自十六世纪在地中海沿岸出现世界上第一个职业记者以来,人们一般认为;记者就是写新闻报道的。久而久之,新闻界从事记者职业的同仁也似乎接受了这一观点。报纸记者说,我是写新闻报道的;电台记者说我是写广播稿的;电视台记者说,我是拍片子的。就连这些新闻机构的编辑,也大都持类似观点,只是把一个“写”字换成了“编”字。照此看来,“编写”新闻稿是记者的第一位工作便是理所当然的了。当然,“写新闻”、“编稿子”对记者(编辑)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新闻工作的常识告诉…  相似文献   

9.
神圣与浅薄     
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虽说“革命工作只有分工不同,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社会分工间还是有差别的。记者这行怎样?觉得不错的赞之为“无冕之王”:瞧不大起的也有称之为“抬轿子的”。不时有关于公众对于职业看法的社会调查结果公布,记者大多停留在“上中等”的水平上;也有关于职业危险程度的  相似文献   

10.
“无冕之王”,这是社会送给记者的称号,在公众眼里,记者职业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他们是世事变化的记录者和宣传者,是社会的良心,是正义和公正的化身。然而,近些年来,“记者”这一行业内自身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这一曾经无上光荣的职业光芒渐渐暗淡。在智联招聘新近完成的一项职业吸引力调查中,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认同记者是“无冕之王”的说法。“新闻民工”,这是越来越多的新闻人对自己所处的或尴尬或窘迫的职业角色的自嘲。正像李希光教授所忧虑的那样:“在今天,当我们的媒体市场化后或者产业化以后,中国新一代新闻工作者正在陷入严重的工作和生活窘地。在一个饥肠辘辘的中国商业化媒体环境里,中国的记者正在变成一个整天为自己生活奔波养家糊口的人。”健康的社会依赖健康的媒体,而媒体的品格依赖于记者的职业素质。从“无冕之王”到“新闻民工”,无论在公众的眼中,还是在记者们的心中,“记者”两字都已不再像以前那样风光、神圣。当社会不断质疑记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时,作为媒体中人,我们思考的问题应该很多。  相似文献   

11.
记者这碗饭究竟怎么吃?记者应具备什么素质?新闻学上的闸述甚详,新闻圈里的议论亦颇多。笔者不揣浅陋,试以“全天候”统之。一日“不舍昼夜”。记者这职业,工作绝非每天8小时所能“了得”。“不舍昼夜”不但是新闻界应提倡的一种精神,也是记者这职业的性质本身所决定的一种工作方式。你说工作时间是8小时,下班路上碰到的新闻,8小时以外听到的新闻,要不要采,要不要写呢?当然要采,要写。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国家,“新闻无学”观点不知道流传了多久。人们说多了,习惯了,无所谓了,也就成了不争的事。但是这个“不争”,究竟是懒于争论,还是因为说不清楚呢?恐怕说不清楚才是真实原因。其实这也正是多少年压在新闻界同仁心底的几分惭愧! 你想:我们的编辑记者,从事着这样一份受人尊敬的职业。而这个职业的学问根基究竟在哪里?不清楚。在文学里?好像,又不完全像。在政治里?有理,也不全在理。在宽阔的知识面里?但是学识渊博的人并非都善于发现新闻呐!人们曾经左思右想,感到不论把新闻学的根“栽”在哪里都有失偏颇。于是,没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关于媒体黑金或记者腐败的问题,时有耳闻.这说明媒体这一增进社会能见度的职业.自身也存在问题.读者从媒体上获得媒体自身问题的信息非常少,根本满足不了人们对媒体内幕认知的饥渴.哪里有需求的敲门声,哪里就有市场的服务生."记者小说"正是应对人们这种需求流行起来的.  相似文献   

14.
记者的“家”在哪里? ——《成都商报》一40多岁的记者因连续几个月未完成任务被辞退,在拿到6万元的补偿后,离开了他战斗多年的报社。这样的故事正在很多报社上演。是的,新闻工作是一个永远需要创新的工作,但记者不是永动机,总有创新能力和工作能力走下坡路的时候,当他们人老力衰的时候,他们该到哪里去?应该承认,人才的流动是一个媒体保持活力的前提,但在国内当前各类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媒体和社会尚需解决好这一问题,免生后患。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上什么职业危险?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军人、刑警、司机……甚至杂技演员等。前几年在报上看到一份“危险性职业”调查统计资料,“记者”高居在前十名之列。今年,我国记者邵云环、许杏虎、朱颖血洒南联盟,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据国外有关部门统计:1994年全球至少有115名记者在采访报道中被害,1995年是60名,1996年是28名,1997年是47名,1998年是50名。而1970年至1986年的十多年间,全世界在履行职责时被打死的记者是358名。 这些记者,或牺牲于惊天动地的炮火,或牺牲于惊心动魄的斗争。至于那些悄悄地牺牲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记者,还没有统计进去,更不用说因积劳成疾而默默地倒在字纸堆中的记者了(记者职业所赋予的体脑  相似文献   

16.
儿子要考大学,填报志愿时,我动员他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不是要小家伙“子承父业”,或者将来分配时好“先得月”。我是觉得记者这职业,挺不错的,爱屋及乌,便推销给了儿子。 记者职业好在哪里?数年前,《中国记者》开辟一个新栏目“青年新闻圈”,约我这年已不惑的老青年打头炮。编辑说,内容不限,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我便写了一篇《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是的,大阳每天都是新的——这便是记者(编辑)这职业的最大特点。 每天上班,一到报社,脑子想的,接触到的,全起新东西。即使一篇平淡无奇的来稿,或者一篇老生常谈的言论,删删改改之余,总得给它取个新颖的标题吧。常常为一词取舍而在室内踱来踱去,不知捻断  相似文献   

17.
这个世界繁 忙而有序。繁忙自 不必说,“有序” 二字则是让我们 在自己职业的位 置上恪尽已责。带 着这份最直白、最 朴素的“操守”,有人必须清早起来去当清洁工,有人一辈子要站在讲台不求投桃报李只求烛光燃尽,有人拿起手术刀伴着汗水和血腥将他人的痛苦割断……而我也是带着这份“操守”当上了记者。 当上记者是幸运,以致于我竟想出了这样的算式;记者的幸福≥工作—辛苦。这职业给我太多的机遇。有时我想,  相似文献   

18.
记者如何提问,不仅能反映出记者的个人“兴趣”,更能体现出一个记者的职业素养。在美国举行的体操世锦赛上,美国NBC电视台女记者采访奥运会冠军李小鹏时的问题是:“你平时喜欢干点什么?你最好的朋友是谁?拿了冠军之后你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洛杉矶时报》记者采访中国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时的提问则是:“如果不当教练你最想做什么工作?你的家人对你从事体操运动有抱怨吗?你有孩子吗?”而中国记者提问起来紧皱眉头:“中国队的失误为什么会这么多?我们为什么会落后美国队两分多?赛前准备会你对队员讲了些什么?”更有中国记者问黄玉斌:…  相似文献   

19.
新闻工作者,被称为社会的“守望者”和“良心”。这一称呼,表现了全社会对这一职业的给予的荣誉,同时也表现了公众对这一职业的更高的希望与期待,鼓励与鞭策。这是因为对于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编辑而言,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新闻报刊既是信息资讯产品,同时也是传播手段,是文化载体,记者、编辑在报刊上制作什么、传播什么,与社会公众荣辱观的形成、变化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20.
记者是个热门职业,社会上偶有冒牌记者出现,在新闻媒介本身,则混杂着某些冒牌新闻。如果说假记者现象给新闻工作造成了混乱,带来不好的影响,那么,假新闻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更直接。有人问:社会上那么多的真新闻还写不过来,为何有人还要鼓捣假新闻?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进行具体分析。某报曾刊登一则新闻,说是一位老人在河里钓鱼时,钓到一把夜壶,壶内有一条鲤鱼,鱼内有一枚戒指。这哪里是什么新闻,简直是讲给孩子们听的一则童话故事。此类“新闻”既非作者所见,又无事实根据,而是经过艺术加工,杜撰出来供人消遣的笑料。把这些从浴室里、马路上、汽车上传出来的奇闻,刊登在新闻纸上,岂不有损于新闻的声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