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珍 《文化交流》2008,(10):2-6
住在解放军总医院病房的97高龄老人季羡林,时时牵挂着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的灾情和受灾群众。"至少有三次,季先生合上双眼,眼泪大滴大滴地滚落……"季羡林先生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四川汶川大地震时,季先生正值牙龈发炎而伴有低烧。从那一刻起,季先生总是坐在沙发上,盯着电视荧屏,让工作人员用特大声音  相似文献   

2.
2001年5月,为了庆贺季羡林先生90华诞,新世界出版社推出了季先生的新作《千禧存》,受到广大读的欢迎和好评。我马上意识到,真正的化精品,特别是出自于那些享誉中外的大学之手的集佳构,不仅为广大读所企盼和珍视,而且还是我们国家和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的化财产。  相似文献   

3.
河西 《文化学刊》2008,(5):22-23
季羡林先生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书中收录了《中国的民族性:"思想包袱"与文化"危机"》一文,文中说:"听说王元化先生主张彻底批判旧文化,我是赞成的。"熟悉王元化著作思想,并且了解王元化与熊十力关系的读者大概都不会相信王元化有过这样的主张,恐怕季先生的记忆终究是不确的罢。  相似文献   

4.
2009年7月11日上午9时,学界望百泰斗季羡林先生走了。连日来,各媒体纷纷以“一个时代的结束”追忆季先生,不仅因为这是一位精于语言、博学多思的学者,一位连接中西文化的架桥人,更因为这是一位穿越世纪、终生守护良知、具足“三真”(真情、真实、真切)、语朴情醇的老人。  相似文献   

5.
赖晨 《文化交流》2012,(12):12-15
今年中秋前夕——2012年9月29日的傍晚,南怀瑾先生走了。入夜,天心寥廓,月魄也流光。一南先生是成名于台湾的学者,与北京季羡林先生、香港饶宗颐先生并称当世,被人赞为国学大师。就学问言论,季先生艰涩而深厚,饶先生富丽而广博,南先生平实而奇出。南先生善讲学而多撰述,种数不下三五十,范围大都集中于经藏道法,兼达孔孟老庄,涉及卜易谋略、医药养生、堪舆营造、诗词书画。这与他常情莫测的经历相关。南先生1917年出生于浙江乐清农村,是他父亲中年所得  相似文献   

6.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研究东方文化的一代鸿儒——季羡林先生,近年来在学术界的声誉日隆:他的学术威望、散文随笔以及他主编的各类丛书数量之巨令人叹服,他的众多学术成果都是在耄耋之年实现的,令人惊叹。 这是怎样的一个人生奇迹啊!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北大朗润园,采访了这位学界泰斗——91岁高龄的“世纪老人”季羡林先生。  相似文献   

7.
季羡林究竟是什么“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了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的新作《病榻杂记》。其中,季羡林提出: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一事,引起广泛关注。季羡林写道:“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后来专治其他学术,浸淫其中,乐不可支”“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顶桂冠摘下来,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季羡林的这段话,说得何等的谦虚,何等的实事求是,何等的明白无误!此语一出,长期受媒体误导的读者,感到吃惊和困惑。他们问遭那么,季羡林究竟是研究什么学问的呢?他究竟是个什么“家”呢?  相似文献   

8.
论季羡林的学术成就与特点蔡德贵尽管季羡林先生已是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的一流学者,他却自谦地说自己是一个“杂家”,而事实上,在他涉及的领域内都有高深造诣,成就斐然,这就使他能集众家于一身:语言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宗教学家、民族学家、民俗学家、历史学...  相似文献   

9.
季羡林纵论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季羡林先生去年当选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之后,译林出版社前社长、翻译家李景端曾去函就翻译工作中的某些问题向季老请教,季老在医院中认真做了答复。现将两人对话的内容,摘要予以刊登。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两位国学大师季羡林、任继愈先生离开我们半年多了。两位先生学贯中西,德高望重,世所敬仰。早在本刊1993年创刊之时,两位先生便欣然应聘为本刊顾问,并挥笔为本刊题辞。十几年来,季老和任老以极大的热情一直关心本刊的发展,提出了不少宝贵建议,并多次参加本刊的一些学术活动。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特意再次刊发两位先生当年为本刊的题辞,并发表两篇特约专稿,以表达缅怀之情。  相似文献   

11.
四十年代初 ,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人生境界讨论中 ,提出了“意义的意义”的研究问题。这也许是中国意义论的正式提出和专门讨论的开始。如果不拘于名称的话 ,中国的意义论应该是源远流长的一种传统。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冯友兰先生在他的研究中所涉及的《老子》意义论问题。一先谈谈冯先生的“意义”论。“意义”是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一书中提升出的哲学范畴。他说 :我们常听见有些人问 :人生究意有没有意义 ?如其有之 ,其意义是什么 ?有些人觉得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确切底答案 ,他们即觉得人生是不值得生底。在未回答…  相似文献   

12.
周兴全 《职业圈》2005,(9):31-33
如果你在人生旅途上一路平步青云,年纪轻轻就坐上了国营有企业总经理的宝座,却在你人生最得意的时候,突然遭受到破产、失业的"重创",你是一蹶不振,还是重振旗鼓?作为一名"败军之将",在重新求职过程中屡屡受挫之后,你是否又愿意"屈尊"到农村去做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呢?在贫瘠的土地上,你还能播种什么希望?  相似文献   

13.
电先生本名王新青,他从小酷爱象棋。棋艺渐入佳境的时候,不安分的他却对传统中国象棋的下法产生了不满:为什么中国象棋的“王”不能身先士卒走出九宫御驾亲征呢?为什么卒子们只能前进不能后撤呢?异想天开的他在悉心研究了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14.
评季羡林先生的重要文化思想--从"拿来主义"到"送去主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季羡林先生提出的送去主义,是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思想.历来西方文化重分析,建立了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模式,应该说正面临着转型.中华文化历来重综合,在自身文化转型中发扬传统文化优势,有利于新的文化创造.  相似文献   

15.
王少华在《中州学刊》2008年第4411/1发表的《中原“孝悌观”的产生及其文化内涵》中指出:人的自我身心的和谐,是建设道德体制的根本。它要求将“孝梯”这种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本质需求,并通过实际行动表现出来,贯穿国家、社会、家庭等的多维系统中发挥长效作用。温家宝总理看望95岁的季羡林先生时,季羡林先生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温家宝总理说:“《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  相似文献   

16.
2007年,当鲁迅先生的诞辰再次临近之时,又有不少学者、专家再次撰文、讲话进行纪念.而大学学子们对鲁迅认识和感受到底是怎样的呢?文章在调查基础上,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帽子     
剧院大厅。乐队演奏序曲。坐在10排的先生:对不起,女士!(更大声地)对不起,女士!坐在9排的女士:先生,请您稍微小声点儿,还有人想听乐队的演奏呢!10排的先生:我正叫您呢!9排的女士:干什么,我又不认识你。10排的先生:但是我坐在您的后面。9排的女士:又怎么样?10排的先生:你戴着帽子。  相似文献   

18.
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他也因此成为大家公认的学术大师。在这里,我不想谈先生的学术成就,因为他的许多成就不是我能够谈得了的。我要谈的是他的学术风格和学术品德。  相似文献   

19.
正富阳庙山坞,黄公望结庐隐居处。站在2016年第一场梅雨里,我叫了声:"黄……"未及出口的后半声,如一滴雨从竹梢无声地落入我的衣衫,如更远处苍茫的雨雾,无声地融入大地。黄什么呢?大师?先生?老伯?公望兄?大痴?……被尊为"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1269-1354),以那幅令人叹为观止的《富春山居图》和他本人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无疑该称呼他为大师。可是,他本人喜欢人们称呼他什么呢?还是根本无所谓?  相似文献   

20.
画家考古     
庄月江 《文化交流》2016,(12):64-66
正拿到季志耀先生"和园丛书"之《寸心容香》新书,我感到特别温馨,因为18年前我采访过季先生,并写了一则采访记,题目就叫《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寸心容香》是一本耐读的好书,有极浓郁的地方文化味,这与某些涵盖面"广博"的论著的寡淡形成鲜明对比。书的内容以古陶瓷考古与古建筑考古为主,兼蓄书画鉴赏与作者的书画代表作。我特别看重前者,因为这些都是作者亲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