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宋教仁血案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奇案。在号称“民国”的时代,身任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主使其爪牙刺杀了政治大家、前农林总长宋教仁。宋案既破,作为神奸巨蠹的袁世凯确安之若素,在他的庇护下,曾几何时,其他主凶竟至一度逍遥法外,是案久悬未决。然而,宋教仁血案却象一剂清醒剂,使革命党人从迷惘中惊醒,以宋案为契机,终于掀起了“二次革命”。随着“二次革命”的失败,辛亥革命宣告结束,因而使宋案成为具有重大转折的历史大事件,毫无疑问,研究这桩血案,对于探讨民初政局确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
近30年来,大陆学界对宋教仁案从多个角度和学科领域展开研究。在宋案真凶问题上,很多学者不再认可袁世凯主谋说,提出了陈其美主谋说、应桂馨主谋说、洪述祖主谋说等多种新观点。一些学者考察了宋案后黄兴发给袁世凯"哿电"的真实作者问题、孙中山对处理宋案的真实态度等与宋案的有关重要问题。还有些学者运用传媒学和法学理论考察了宋案的媒体效应和司法背景等。总起来看,近30年大陆学界对宋教仁案研究进展巨大,成果丰硕,但在吸纳前人研究成果、多学科综合研究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3.
“二次革命”期间,与武昌革命党人矛盾的公开化是黎元洪与袁世凯勾结的契机,“军民分治”的出台是黎氏转变的先导,与激进的革命党对“宋案”的不同态度是黎氏反对“二次革命”的直接原因,而深层次的根源则在于厌乱思安的社会大气候。袁氏笼络黎氏的目的在于分化革命力量,黎氏倾向袁氏则希图藉此维持“共和国”的稳定和秩序  相似文献   

4.
1913年7月的“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武力公开抗拒袁世凯封建专制独裁、保卫辛亥革命成果的第一次壮举。然而,二次革命在持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迅速失败了,探究这次革命失败的原因,将有助于我们学习和了解民国初年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一二次革命爆发的直接动因是“宋案”和“善后大借款”。自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职后,逐渐暴露其封建专制的面目。他利用革命党人政治上的软弱、幼稚,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反革命措施,伺机铲除异巳,为实现独裁统治铺平道路。1913年  相似文献   

5.
为了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袁世凯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和国会,颁布专制独裁的《中华民国约法》,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修改大总统选举法。1915年12月25日,袁世凯复辟帝制。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声讨,蔡锷等人参与的护国运动最终使袁世凯的帝制梦破灭。  相似文献   

6.
黎元洪与民初政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孙中山、黄兴、袁世凯并称“民初四巨头”的鄂军都督黎元洪,因拥兵八镇,在民初政坛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民初政争中,黎元洪频频发表政见,提出自己的政治意向。在定都问题上,欲定都武昌,左右南北局势;在组阁问题上主张南北混合;张振武案为袁世凯所掌控,逐渐倒向袁世凯;在借款问题上抑南扬北;对待宋案主张和平解决,反对南方用武;二次革命支持北方动武。文章还分析了黎元洪支持袁世凯的原因.并指出黎元洪并未完全与袁世凯同流合污。  相似文献   

7.
这一节教材讲了三个问题,"袁世凯的卖国和复辟帝制活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一 "二次革命"1913年的"二次革命"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其经过、结果如何?教材从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被刺和善后大借款来叙述"二次革命"发生的背景.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北洋军阀掌握了中央政权和直隶、河南、山东、江苏、东三省等省的政权.但资产阶级革命派还有十几万军队和南  相似文献   

8.
国内出版的两种《宋教仁集》均收录了《国民党鄂支部欢迎会演说辞》(下称“演说辞”),^[1]且被许多研究宋教仁案的论著所引用,以说明宋教仁“在那个时候显示出更倔强的政治进取精神”,^[2]开始了对袁世凯的攻击并摆出了战斗的姿态”,^[3]“对袁世凯的阴险狡诈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后,随着南北统一的实现,革命热情明显减退,取而代之的是百废待举的热情。民众对民初社会充满希望,对袁世凯政府亦抱有良好的期望,各党派休戚与共,为国家建设捐弃前嫌,一心建设民主富强的共和国。可是,这种除旧布新的意志很快在1913年发生转变,党派之争、宋案发生、二次革命等,使民初勉强建立的信任关系毁于一旦,政府开始不信任政党,政党亦不断挑衅政府,国家又陷入难以自拔的纷争之中。  相似文献   

10.
袁世凯在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之后大肆实行其专制独裁统治,妄图实现复辟称帝的梦想。1913年3月震惊中外的“宋案”发生后,其反动面目愈加暴露无遗。面对袁世凯的种种阴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忍无可忍,毅然决定兴师讨袁,并由江西李烈钧率先在湖...  相似文献   

11.
在近几十年来的中外史学论著中,几乎众口一词地认定黄兴在宋案后不实行武力讨袁,而是消极地静候法律解决,甚至说他贻误了讨袁时机,造成了二次革命失败。我认为这种责难不符合历史实际,有失公允。本文仅就黄兴在宋案后的讨袁方略问题,为其一辩。暂缓用兵以观其变宋案发生后,黄兴目睹自己的挚友、民国要人无辜惨遭杀害,悲愤难平。当即表示要“以制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想用暗杀手段对付敌人,为自己战友报仇。孙中山从  相似文献   

12.
第二章 反袁斗争 本章主要问题有三个: 1、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又称“赣宁革命”“癸丑之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同以袁世凯为首的反动势力之间在政治上的一次较量。从一定意义上讲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学习中要注意此次革命的背景、简要经过及失败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近几十年来的中外史学论著中,几乎众口一词地认定黄兴在宋案后不实行武力讨袁,而是消极地静候法律解决,甚至说他贻误了讨袁时机,造成了二次革命失败。我认为这种责难不符合历史实际,有失公允。本文仅就黄兴在宋案后的讨袁方略问题,为其一辩。暂缓用兵以观其变宋案发生后,黄兴目睹自己的挚友、民国要人无辜惨遭杀害,悲愤难平。当即表示要  相似文献   

14.
1913年7月31日,袁世凯发出二次革命后的第一张通缉令,通缉黄兴、陈其美、黄郛、李书城四人,各有赏格:黄兴10万元、陈其美5万元、黄郛和李书城各2万元,下面还有一句话:不论生死,一体给赏。这四个人中,其实只有陈其美最初就是支持孙中山用兵的主张,黄兴等人是反对动武,主张法律解决的。当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横遭暗杀之后,革  相似文献   

15.
1913年8月宋教仁被刺身亡,以往学者依据孙中山事后的说法,认定黄兴是法律解决的首倡者,本文爬梳史实证明,孙本人才是法律解决的首倡者;在对待宋案上,孙也远不及黄。  相似文献   

16.
“革命党”的同盟会改组为“政党”的国民党是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 ,得到了孙中山的支持。国民党是“二次革命”前后领导反袁斗争的唯一革命政党 ,它维系了一代革命志士不致流散 ,其斗争教育和唤醒了人们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也给后人留下了沉痛的教训。  相似文献   

17.
史学界历来认为,“二次革命”是袁世凯于1913年6月间下令罢免国民党人赣督李烈钧、粤督胡汉民、皖督相文蔚的职务,派遣北洋军南犯,7月12日,李烈钧起兵湖口,才正式爆发的。又说,国民党“二次革命”的反袁军事行动,是以江西和南京为中心,它是一系列反袁斗争的开始。笔者多年来也一直遵信这一说法。可是,当我爬梳  相似文献   

18.
陈其美主谋杀宋说系"刺宋案"发生后,在国民党人与袁世凯政府激烈斗争过程中,由袁世凯一方、应夔丞及其党徒,以及支持政府的《国报》等共同罗织、构陷而成,而后又经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于《辛丙秘苑》中杜撰情节,从而为一些不明内情者所信。袁世凯一方构陷陈其美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刺宋案"发生后国民党对政府的攻击;应夔丞及其党徒陷害陈其美的目的,是为了讨好政府,从而寻找机会脱罪;袁克文杜撰情节的目的,则是为了证明其父并非杀宋幕后主使。由于各方动机不纯,各种所谓陈其美杀宋的"证据",极尽猜测、虚构之能事,完全与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果实沦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代理人袁世凯之手,中国社会又陷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中。在政治上,袁世凯为了巩固其反动的统治,采用暗杀手段排除异已,镇压了革命党人的“二次革命”,并积极向帝国主义出卖中国的主权,以谋求帝国主义对其独裁统治的支持:在思想上,袁世凯则大力提倡尊孔复古的封建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20.
王卢 《历史学习》2006,(12):41-42
历史选择题在文综高考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想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前提在于全面吃透教材;关键在于细心审题,掌握切实可行的判断方法。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利用排除法是准确判断历史选择题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现结合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谈谈排除法在高考历史选择题中的运用。一、时序混乱排除法例1.(江苏历史)下列民国初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护国运动②二次革命③袁世凯称帝④宋教仁遇刺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