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好寓言     
严丽 《阅读》2011,(6):17-18
《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是两则寓言,《争论的故事》中“兄弟争雁”的故事也是一则寓言。寓言,一般篇幅短小,文字简洁,语言精炼,思想性强。怎样读好寓言呢?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文以明道”的文学思想历来被学人看重,从诗词文赋各个方面来研究,但很少有从寓言角度研究的。而寓言这一文体也是到了柳宗元这里才真正成熟,从寓言的视角我们能看到不同的东西,首先,寓言本身是柳宗元“文以明道”思想的最好体现。其次,我们从寓言的丰富性和多样化中也可看到“文以明道”之“道”其实也可作“诗言志”之“志”来解。而且,我们在对《三戒》等寓言的解读中也能更好的理解“文以明道”。  相似文献   

3.
施娟芬 《阅读》2013,(12):46-48
寓言故事一般包含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生活哲理,具有浓浓的"寓言味"。在教学寓言尤其是以对话为主的寓言故事时,教师如果能够引领学生有方法、有层次、有艺术地读寓言,从而进入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三种境界",那么课堂便会充满浓浓的寓言味。  相似文献   

4.
庄子所谓“寓言”,以“藉外论之”为基本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后来小说的同义语和代名词。作者通过以自觉的艺术虚构为主的新颖奇特的小说手法,创作了大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离奇完整、语言风格怪诞风趣的所谓“寓言”,即粗具规模的早期小说,取得了杰出成就。这种有意识的前所未有无所依傍而成就卓著的创作活动,无疑是中国小说创作的发轫和开端。《庄子》一书,无疑是中国小说创作的千百代不祧之祖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堂离不开读,读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单就朗读而言,就有齐读、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师生配合读等,这里我只想谈谈师生配合读。语文课堂同其他课一样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而师生配合读正是体现这一教学原则的朗读方法。所谓师生配合读,是指融范读、报名读、齐读、分角色读于一体的朗读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安排“读者”是应斟酌的,否则会导致相反的结果。处理好师生配合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确有很大好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别说明:1.把握要旨《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报道了复杂的平陆事件,特点是叙谈结合,…  相似文献   

6.
童奚 《阅读》2011,(11):F0003-F0003
2001年9月6日,中国台湾邮政发行“中国寓言”特种邮票,全套4枚,将流传久远、寓意深刻的中国寓言故事引进邮票画面。这些寓言故事分别为“朝三暮四”“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及“愚公移山”。邮票设计者是台湾知名设计师张正成,他设计的中国寓言邮票用卡通装饰画手法描绘,色彩缤纷亮丽,图案生动活泼,极富童趣,尤其受到小朋友的欢迎。这期,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两则。  相似文献   

7.
读以致用     
一个成语叫“学以致用”,意思是: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我这篇文章的标题,将“学”改为“读”——读以致用,意思是:为了实际应用而读书。当然,读书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今天,我是一名有50多本著作的作家、学者。我之所以能在文学创作和研究方面取得一点业绩,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阅读成就了我。我小时候,开始作文总写不好,觉得写作文很难,并由此产生了惧怕心理。后来在外地教书的父亲给我寄来了两本书,一本是《模范作文》,一本是《新尺牍》(书信集)。我认真反复地读了这两本书,将书里的“好词好句”乃至“好的段落”摘抄在小…  相似文献   

8.
普通话词语在什么时候要读轻声,有些还是有规则的.比如;语气词“了、的、呢、吗、吧、啊”等读轻声.他们走了.这是给我的.我还有事呢.客人都走了吗?快走啊.算了吧.助词“的、地、得、着、了、过”读轻声.我的书.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觉得不妙.他正忙着.这本书我看过.下课了.词尾虚字“么、们、头、子”等读轻声.这么 什么 你们 同学们 石头舌头 蚁子 胖子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茅盾是我国现当代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的笔触涉及到了现代文学中的许多领域,其中也涉及到了寓言。他与“五四”以后的白话文寓言的兴起及中国现代寓言文学史的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是,对茅公的这一方面的研究和认  相似文献   

10.
庄子寓言文学中“有意味的形式”和“汪洋辟合,仪态万方”的大美艺术,来自于其作品中哲理、诗情、形象的完美结合,想象、夸张、变形等艺术技巧的综合运用,以及诡奇、雄浑、壮美的审美意趣,它们构成了庄子寓言文学的艺术和美学意境。  相似文献   

11.
李东华 《阅读》2009,(12):4-5
有一天,我的一个同事——她是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俗称“80后”的,比我小了十来岁——一见我就嚷嚷:“我们这一代,读经典作品实在是读得太少了。”  相似文献   

12.
满堂灌被满堂问代替以后,满堂读又以新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在学习新课标精神时,老师们尽力体现着“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代答”。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可也有不少老师产生了不小的困惑:“读,读,读,我们也知道读的重要性,可究竟怎样安排呢?是不是就只是读呢?”……是呀,怎样读更科学更有效呢?面对困惑,我有了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要努力探求“充分读”的良方,不断追求“读充分”的良效。针对读的薄弱处,我对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读”有以下几点思考。一、“三个体现”,即体现以人为本,以读为主,以身示范。以人为本。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听老师讲懂”和“在老师指导下自己读懂”,绝不是一回事。前者,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后者,则能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克服当学生回答一时不理想时,就急不可耐地端出答案的现象,始终要把着力点放在引  相似文献   

14.
一、中国人学外语必须学好中文我自幼爱看“闲书”,至今看“闲书”已数十年才悟出“书到用时方嫌少”的含义.书越读越觉得自己孤陋寡闻、知识浅薄,故拼命地买书、看书,只恨日月苦短,一味率性而读.因为我觉得我读的书必须是我所欣赏的.从阅读中可以获得最大的乐趣,书所赋予人的思想远比现实生活更加生动、迷人.  相似文献   

15.
庄子,名周,生活于我国春秋中叶,“他不仅是一位出类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拔萃的文学家。”①在中国历史上,庄周以其宏深、玄妙的思想,汪洋恣肆的文辞著称于世。他的文学成就突出地表现在他的寓言上,“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司马迁《老庄申韩列传)庄子是我国寓言文学的先驱。我国寓  相似文献   

16.
“寓言”一词,最早出于《庄子·天下篇》,作者把某些生活经验和所要表达的道理,利用故事的形式巧妙地表达出来,构思巧,语言妙,含义深,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为光辉夺目的一部分。先秦诸子的寓言,大都接近于生活中常见的形态,如《孟子》中的“揠苗助长”,《韩非子》中的“自相矛盾”,《吕氏春秋》中的“刻舟求剑”等等,都使人感到是现实生活中可能有的,而《庄子》一书中的寓言则不同,往往异想天开,奇特怪异,不是现实生活中和人们常识中的所有之物。在他的笔下,花鸟虫鱼,神怪人鬼,禽言兽语,都赋予了人的性格。“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相似文献   

17.
落玉盘 《阅读》2008,(10):18-19
狐狸.往往是“狡猾”的代名词,也常常是人们讽喻的对象。如寓言《狐狸和乌鸦》中,狐狸用花言巧语欺骗了乌鸦,坐享他人的劳动果实;寓言《狐假虎威》中,狐狸用雕虫小技瞒骗了老虎,仗势来欺压他人。  相似文献   

18.
《阅读》2014,(5):4-5
小时候的我特别喜欢读书,因为喜欢读书.我成了我们家有名的书呆子。 我读家里那个旧式书柜里花花绿绿的旧报纸,读从同学家借到的古色古香的线装《西游记》《红楼梦》,读一摞又一摞的连环画,读从简陋的教室里拿到的,老师放到书架上的每一张报纸,每一本书刊。书成了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以至于有一次姐姐说出了一句:“你看到书比看到窝窝头还要亲!”  相似文献   

19.
这天,小叮当正在看书,一件怪事发生了,从书中爬出一只模样古怪的虫子。“你是谁?”小叮当惊讶极了。“别怕别怕,我是一只小书虫。有问题尽管问我。”“是吗?”小叮当将信将疑,“正好我有问题向你请教。今天老师说,要把课文越读越长,我怎么也听不明白,一篇课文的长度是固定的,怎么可能越读越长呢?你能告诉我吗?”“哦。你真是问对人了。”小书虫神秘地眨眨眼,“老师说的其实是一种延伸读书法。就是围绕课文进行拓展性阅读。”小叮当挠挠头:“我还是不太明白延伸读书法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小书虫哈哈大笑:“别急,你听我慢慢说来。”他告诉小叮…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中学学科教学常规》规定:中学生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每周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00字。前人也有“得法课内,得益课外”,“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论述,这些都说明了读书特别是读课外书的重要性,这些规定和论述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对于中学生如何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怎样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并无具体说明。我认为: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把学生的阅读纳入一个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科学合理而又有序的过程中,做到让学生“劳于读书”有道,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全方位、深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