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思潮之一,萌芽于20世纪,在五四运动中达到高潮,对中国文坛有着深远的影响。沈从文作为30年代田园牧歌型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构建了一个浪漫、乡土、田园、抒情的世界,本文将试图透过其代表作《边城》解析沈从文的浪漫主义精神追求和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2.
《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抒情诗,浪漫主义精神是其永久魅力之所在。《离骚》的浪漫主义精神首先表现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为理想抗争的坚毅精神。其次表现为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和感情的热烈奔放。第三还充分体现在幻想、比喻、神话等审美追求上。  相似文献   

3.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特定时代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它伴随着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而进入人们的接受视野。浪漫主义它是大众对理想与自由的精神承诺,是一种"类本质"的阐扬。王安忆的创作就显示出对这种立场的诗意追求,她将浪漫主义视为一切艺术之根,其作品中所呈现的主体性、民间化和英雄性是对浪漫主义精神的最好注解,作家固执地以宏扬个人的精神世界来建构她的"精神之塔",进行着自我的"浪漫之旅"。  相似文献   

4.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与中国新文学中的浪漫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兴起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这种思潮迅即超越空间对中国新文学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而使其表现出某些与之相似的特点.但是,由于中国作家所处的特定现实环境以及中国民族文化的积淀,又使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与西方浪漫主义更有不同.本文试从浪漫主义的精神与在文学创作上的具体表现、民族文化特征与现实环境等方面入手,对西方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变异、中国新文学中表现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创作特点与西方浪漫主义的相似点与相异点、中西浪漫主义文学家在气质上的本质性差异等问题作一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离骚》与《史记》的文学精神,可以用浪漫与忧患概括之。这两部作品在文学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内涵并不相同。第一部份论浪漫,认为《离骚》的浪漫精神表现为超人间的神奇幻想及神话世界,《史记》则表现为直面人世的英雄理想和英雄世界。第二部分论忧患,认为《离骚》的忧患意识表现为深沉的时代责任感,《史记》则表现为深刻的历史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6.
并蒂奇葩 争芳斗艳─—谈《庄子》与屈赋浪漫主义的异同李金善,贾东城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从神话开始萌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以后,到战国时代已臻成熟,《庄子》和屈赋便是其代表。它们吸收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运用大胆的夸张、驰骋神奇的想象,形成我国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7.
《离骚》浪漫主义特征有三点:一、理想主义是浪漫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离骚》展示了高于楚国现实生活的“美政”理想,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为理想抗争的坚毅精神.其理想深深地扎根于楚国现实的土壤中.二、浪漫主义作品偏重抒发浓情.诗人在追求理想时,通过诗中抒情主人公,表现了异乎寻常的爱国激情.一、幻想和夸张是浪漫主义的常具特征.诗人突出地运用了这两种表现手法.其幻想是借传说和神话驰骋想象力;其夸张是以铺排诗句或集中反复地描写来突现本质为特点.这两种手法与《诗》、楚地民间文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神话源远流长,是中国学艺术最早的艺术源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神话大抵以一‘神格’为中枢,又推演为叙说,而与叙说之神、之事,又从而信仰敬畏之,于是歌颂其威灵,致美与坛庙,久而愈进,物逐繁。故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章之渊源……是以神话虽托诗歌以光大,以存留,然亦因之而改易,而销歇之也。”这段话对神话的起源、性质、特点及与章特别是诗歌的关系作了精妙的叙述。唐代是诗歌的国度,而中国神话对一代唐诗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中国神话的化精神养育了唐代诗人的气质禀赋和化性格,并丰富了唐诗的创作题材。唐诗中有大量直接或间接化用神话传说的诗歌。而“诗家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这三位诗人的浪漫主义诗歌则最能体现这种影响。他们的诗歌大量化用神话传说,想象可谓是天马行空,匪夷所思,或成仙或化鬼,或上天或入地,创造了一个个瑰丽奇幻迥异于人间的神奇世界。  相似文献   

9.
法国文化素以浪漫而闻名,法国文坛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的代表作《基督山伯爵》因其曲折离奇的情节、鲜活灵动的人物性格以及绚丽多彩的异域风情而成为浪漫主义作品中的不朽之作.本文试从文化角度通过《基督山伯爵》解读大仲马的浪漫情怀.  相似文献   

10.
查尔斯·狄更斯出生于1812年,后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在英国具有显著地位。先期卢梭的浪漫主义在狄更斯作品《双城记》有很好的体现。《双城记》作为狄更斯的显著代表作,又是一部基于法国革命背景而诞生的浪漫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思想浪漫精妙,感情激动澎湃。本文主要分析狄更斯《双城记》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1.
从描绘内蒙草原风情到书写神秘复杂心灵,张承志不断在创作中建构自己的心灵王国。他改变的是单一的参照尺度,一如既往的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所承担的道义责任和对内心信仰的执着坚守。张承志对草原的深情叙述是对青春岁月的追忆,浪漫中夹杂一丝感伤;对哲合忍耶牺牲精神的盛赞,偏激中是对弱小受欺的愤懑和对人类理想、信仰缺失的担忧。张承志在贴近这些文化时,持平等与尊重之态,汲其营养的同时保有反思,其作品中极具地域特色的草原沙漠画凝聚着对生命的沉思,充满宗教情怀的叙述流淌的是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一腔热血。  相似文献   

12.
林庚的诗学思想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原始、青春、朝气、理想、解放是其理论的关键词,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或重新诠释了一系列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重要概念,如"少年精神"、"盛唐气象"、"童话精神"等等,为中国文学史和古典文学的研究开创了一片全新的天地。林庚的诗学理论无论是对文学理论建设还是文学史和古典文学的研究都具有无法埋没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艺术精神属于中国文化精神。从知识考据上说,"精神自觉"源自道家,而作为理论研究的"中国艺术精神"出现在20世纪初。如果从1906年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算起的话,中国艺术精神之研究也走过百年里程。百年当中尤以新儒家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最为重视。在当代中国,艺术精神面临多重的困难和挑战,但中国艺术精神以其无穷的魅力将在新时代对中国和世界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这是中国艺术精神应有的自信和价值担当。  相似文献   

14.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诗人通过浪漫无羁的想像,上天入地的遨游,表达了对故土深深的眷恋和对高洁人格九死不悔的追求,这种精神贯穿《离骚》的始终,构成了《离骚》的灵魂,同时也对中国文学和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陈义海,作为双语诗人已走过了三十年的创作历程,现为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他的诗歌曾经获得沃里克大学40周年校庆英文诗歌竞赛第二名。三十年来,他以浪漫、纤细的诗思为他理想的美而歌唱,并以清丽多彩的笔墨,描绘出了各具形态的艺术形象,也翻译出版过世界名著与文学著作,为中国当代诗坛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本文以其诗集《狄奥尼索斯在中国》为基础,尝试对其诗歌的思想艺术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世间只有情难诉”,是汤显祖文学思想与《牡丹亭》创作主题的高度概括。作者倾其心血,塑造了一个强烈地热爱自由、热爱生命、向往爱情的艺术形象杜丽娘。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创造了极高的艺术境界。《牡丹亭》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  相似文献   

17.
自诩为20世纪最后一个浪漫派的沈从文,他一直有实现"人的重造"的浪漫主义的人文理想。从他自己定位为一个"乡下人"这一论断就能够看出他与当时中国主流文化环境的格格不入,异样的身份当然会造就他的孤独。《边城》是他的孩子,它承载的是沈先生的人文理想,"边城"是处于边缘的一块孤独的乡土,一个被建构的艺术世界。作者的孤独,孤独的边城世界,最终指向作者所理解的人生的苦闷。"也许"的结局,寓指了他所认为的人类的孤独。  相似文献   

18.
“气”作为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范畴,对于中国古典文学艺术有着原创性意义。“气”是体验的世界,生命的本真,它不仅是人生命的元素,也是人精神的原生性形态,是思想感情获取本原性力量的源泉,这些特性,使“气”具有成为创生文学艺术母体的意义。再者“气”也决定着人的个性、气质,而一个作家独特的个性和气质,则决定着他作品的独特风格,并使其获得独立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诗经》和《楚辞》都是我国先秦时代最重要的诗歌著作。它们一个代表现实主义,一个代表浪漫主义,对我国后世诗歌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们虽然都因同出于华夏文化之源而有许多共同点,但也由于各自产生时代、地域等的不同以及作者身份、地位和阅历等的差异,彼此间又在创作精神、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传统道德观念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分析和比较这些异同和差别,这对于更好地认识、了解这两部作品的性质和特点是不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人格理想是以儒家思想为基本框架,内涵博大,以德为核心,充满了实用理性精神。对中国传统人格理想的新思考,在今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道德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