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袅娜风流、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总给人一种异样的审美感受,即那种美中不足的小性儿。但是,剖析她残缺个性时,却让人强烈感到其中蕴涵着火一般的情愫。追其根源,不难发现黛玉个性残缺的因子里,孕育着因对爱情执着不得而生发出来的沉默叛逆精神。  相似文献   

2.
论张爱玲创作中的"地母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特立独行的文学个性虽与当时的新文学貌似“疏离”,但在精神本质上却是相通的,甚至还有超越。这相通之处即是论文集中论述的“地母精神”。“地母精神”在张爱玲作品中具体表现为肯定人普遍的、基本的凡俗性、物质性,并且对卑微残缺的人生予以博大的同情、怜悯和爱。  相似文献   

3.
小心眼     
他们大概是这家婚纱店接待过的年纪最大的顾客了。两个人都已鬓染霜华,与旁边那一对准备试穿婚纱的小夫妇相比,就像黑白电影一样显得老旧而特别。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缺陷、残缺也能够显示美呢?除了给人们提供了丰富想象的空间外(如断臂维纳斯),其原因还有许多。美的东西有缺陷、残缺,给人真实感、亲切感。《红楼梦》中有个个性刚烈的女子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神话般的人物。她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传奇般的故事,而且是离奇故事背后对人生对命运的思考。张爱玲的小说除了苍凉,更多的是缺憾,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找不到完美。文章试从三个方面论述张爱玲小说中的“残缺性”:家庭的残缺、爱情的残缺和人性的残缺,并指出了残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小心眼     
或许是我心眼小的缘故吧,我总不能容忍别人说我小心眼。所以,自己时常为自身的小心眼寻找借口。可事实上,我小心眼的养成确实是有一些客观原因的。听奶奶说,以前家里很穷,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爷爷做民办教师的那一点微薄收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我的父亲参加工作,才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7.
小心眼     
明天就是我最好的朋友小方的生日了。怎么办呢?我记得上次我生日的时候,她送了一个漂亮的杯子给我。这次,我该送她点什么呢?我到街上逛来逛去,实在不知道送什么给她好。不能送太便宜  相似文献   

8.
“残缺家庭”学生是指:父母离异或因其它原因失去一方或双方父母而只有单亲照顾或寄养在亲属及他人家中的未成年的中小学生。这种家庭出来的人,很多在个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其违法犯罪的比例比一般家庭出身的人要高,被社会公认为是有可能成为“问题”型的人。因此,对这种“残缺家庭”的学生,人们似乎也形成一种共识:  相似文献   

9.
小心眼     
有这样一则佛学故事。一大一小两个和尚来到河边准备过河,看见一个姑娘也正要过河,但河水很是湍急,姑娘显得十分犹豫。大和尚念了一声善哉善哉,便背着姑娘过了河,姑娘千恩万谢地走了。两个和尚赶了一段路,小和尚  相似文献   

10.
小心眼     
明天就是我最好的朋友小方的生日了。怎么办呢?我记得上次我生日的时候,她送了一个漂亮的杯子给我。这次,我该送她点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残缺家庭”学生是指:父母离异或因其它原因失去—方或双方父母而只有单亲照顾或寄养在亲属及他人家中的未成年的中小学生。这种家庭出来的人,很多在个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其违法犯罪的比例比一般家庭出身的人要高,被社会公认为是有可能成为“问题”型的人。因此,对这种“残缺家庭”的学生,人们似乎也形成一种共识:他们缺乏应有的爱,社会各界应予以更多的关怀和照顾,这样才能减少或避免他们成为“问题”型人的可能。由此,“残缺家庭”学生往往会受到多方面的“关怀”,如街坊邻居在与他谈话及看他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同情、怜悯;教师在…  相似文献   

12.
廖淙 《现代语文》2006,(4):125-125
《庄子·德充符》中有鲁哀公问于仲尼的一段话,里面涉及一个“恶骇天下”的人叫哀骀它。“恶骇天下”即指此人形貌丑陋残缺到了极点。但是“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数十而未止也。”“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国无宰,而寡人传国焉。”这里出现了一个审美标准与取舍的问题。通常的标准是人或者物的端正貌美能给受者以亲和力,而丑陋甚或残缺的人或者物往往引起受者的下意识反感。但庄子反常理而提出新的审美尺度(针…  相似文献   

13.
14.
"十七年"家庭书写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十七年”文学中残缺家庭大量存在的现象、历史演变、原因及其对当下文学的影响。文章指出残缺的家庭模式作为“十七年”文学中的主导家庭模式是主流意识形态规约的结果,是作为苦难的言说、革命的空间、意识形态的传播地和一种革命的叙事策略而存在。同时也指出对家庭物质性、私人性、生活性的遮蔽既造成了“十七年”文学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同时对于我们这个时代家庭的书写、“立体人”的塑造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残缺美不是客观存在的对象,而是一种属人的现象。它体现的是人与对象之间的独特"关系",会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体现出独特的精神价值。它是残缺的对象与人的某种内在精神需求相契合的产物。残缺的对象因与人的心理相契合而产生了残缺美,而社会与自然的规律又为人的心理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根据。  相似文献   

16.
体育新课程标准是以"健康第一,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性发展"为基本理念的课程改革,是以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三维健康观为出发点的,即:人的健康是指不仅没有躯体上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  相似文献   

17.
张干 《老年教育》2006,(11):34-34
夫妻间,不要小看一句问候,一声安慰,它会给人被牵挂的温暖与幸福,让婚姻之花永不凋零,家庭生活和谐甜美。[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花好月圆,总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一种完美境界,然而生活毕竟是生活,"阴晴圆缺,悲欢离合",自古难全.花好月圆,固然很美,但残枝缺月又何尝不美呢?因此,我们也应该关注那些"缺月残云,病枝败柳,"它同样蕴藏着另一种美.古今中外的骚人墨客,往往独具慧眼,借咏残缺以抒破家失国之恨,悲欢离合之情.更有甚者,台湾作家张晓风还认为"文学象一个残缺",文学作品就应该艺术地表现这种不尽人意的、不圆满的缺憾,展现更丰富的社会人生.中学语文课本里就有几处精彩的残缺描写,颇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相似文献   

19.
略论"培养个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学意义上的“个性”与社会学意义上的“个性”不加以区分,是压抑正常的个性和助长不良个性的原因,人的心理特征在进入学校以前巳基本形成,并且难以改变,故这种个性不是学校所能“培养”的,教师应该理解与尊重它;个性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所以不校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学校虽不能“打造”个性,但可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使其表现和发展其个性。  相似文献   

20.
浅谈"个性"     
当今社会,"个性"似乎成为了人们新的追求,新的话题。几个朋友在一起聊天,常常会听到"某某很有个性"之类的话。可我不懂"个性"是什么? 翻开字典,"个性"是这么解释的:指在一定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的一个人比较固定的特色。噢,是这么回事,但现在这个社会把它的意义扭曲成什么样子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