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杜荀鹤的哲理诗深刻地表现了自然、社会、人生中蕴含的哲理,达到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杜荀鹤哲理诗是诗情、画意、理趣的完美结合,对宋诗尚理风尚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晚唐衰落的时代以及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历,以儒学为根本兼收佛道思想,自觉不懈的追求,是他创作出如此优秀哲理诗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以哲理思辨入诗是苏轼诗歌颇具个性的艺术特征.苏诗的哲理思辨涉及宇宙自然,更主要表现于对社会人生的体验,其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迫切的现实需要.一方面是对人生困境的体验,一方面是对这种困境的超越,使苏诗的哲理思辨上升到更高的境界.诗的哲理趋归显示了苏诗意蕴深化的艺术倾向.从史诗发展的流程来看,苏诗的哲理思辨突破唐诗情景交融的艺术范式,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拓展了诗歌的表现天地.  相似文献   

3.
论诗哲杜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的诗歌对社会、人生、自然、宇宙的哲理表现,达到了中国诗歌史上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杜诗中的哲理,有以议论和警句的形式表现的,更多是寄寓在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物象与事象的生动描绘之中。这些作品是诗情、画意与理趣三者完美的结合。大变动的时代背景、杜甫以儒为主兼收佛道的思想、颠沛流离的人生体验,以及他对曲尽物理的自觉追求,是杜诗丰富深刻的哲理意蕴生成的原因。杜甫哲理诗对宋诗理趣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是宋诗理趣的开山祖师。  相似文献   

4.
阅读时我们也要注意品味文章中文段中深含的意味;有不少的文章中渗透着表达着人生的哲理,人们常常把那些思想深刻哲理丰富的诗称为“哲理诗”,把这样的短文称为“哲理小品”。如原野的《今天最好》(节选),就表现出哲理小品的特点,文中的很多话语都能激动我们的情怀: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龙吟:诗具"理趣",便是哲理诗。上乘的哲理诗理随景现,韵致深厚——诗法指津如果一首诗通过一定的艺术形象表达了某种观点或态度,我们就称这首诗蕴涵"哲理"。寓理于景,理随景现,这是哲理诗创作的一种基本手段,同时也是哲理诗的一个显著特征。哲理诗中的"理",是诗人通过敏锐的观察和深切的体验,从自然界或社会中提炼、概括并通过形象表达出来的一种深刻的思想。因此,凡是能将景物与哲理融合为一的哲理诗,往往能给人以哲理的思考和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单纯的景物诗、哲理诗和爱情诗。诗人在传统题材中,注入了全新的含义。如何让学生赏析本诗的景、情、理的有机融合,进入诗歌意境,提高鉴赏诗歌能力,是教学的重点。笔者借助吟诵及通过视频再现意境,让学生感受那幽美的意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评价、点拨的作用;把握情感,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  相似文献   

7.
形象与哲理     
优秀的作品,其中常常有深刻的哲理,所谓哲理,就是有关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原理。读着这些作品,人们可以获得对于人生对于世界的辩证的认识,进而更好地前进,更好地体现自身的价值,更好地为人类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青少年朋友大都读过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诗人形象地表达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思想,这一思想,充满了人生的哲理。它写的,虽然是在鹳雀楼上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充满了对社会生活的哲理思考,对人生的一种哲理性的感悟和感叹,对生命的终极意义的追问和对命运的体验和悲叹。其哲理意蕴寄寓在家族兴衰的故事中;寄寓在典型的人物性格、命运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中。作者设计双重叙事结构,构建作品的哲理世界;采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的哲理意蕴;采用谐音双关修辞手段,强化作品的哲理意蕴;借助佛老语言的外壳,宣传作品的哲理意蕴;使作品的哲理意蕴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9.
<正>哲理古诗深沉浑厚、含蓄隽永,言近而旨远,它洞悉着世事的奥妙,阐释了人生的哲理,让人们在审美鉴赏的过程中获得了理性的启迪,在冷静的思辨中,体悟出人生的真谛,感知到世界的规律。然而,古诗本身就具有意象的朦胧、模糊、多解与象征等特征,哲理古诗更有其深刻的哲理韵味,这些无疑加大了学生理解哲理古诗的难度。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给他们指出一条终南捷径,帮助他们去阅读、理解、鉴赏哲理古诗,使他们能深刻体味诗  相似文献   

10.
从作者的角度看,文学作品的哲理意蕴是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真谛的感悟与体认,是作家对现实生活和人生命运所作的宏观思考和审美把握;从作品角度看,文学作品的哲理意蕴是潜藏于作品深层的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具有永恒性的人生精义和心理蕴含;从读者角度看,丈学作品的哲理意蕴是启迪人性灵的“理外之理”、“味外之味”、“言外之旨”、“韵外之致”。文学作品的哲理意蕴具有抽象性、普适性和超越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论《野草》     
《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散文诗集之一。它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内容集中、以我为主、哲学意蕴深厚,全面反映了鲁迅心目中散文诗的特点。《野草》晦涩难懂,既是现实需要,又是艺术表现上的需要。同时,《野草》也反映了越文化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2.
桂林石刻诗歌的作者可分为五类:为官之人、文人墨客、佛道中人、桂林人、无名者。就创作量而言,以前三种为要;就为官之人而言,以到桂任职者为主。来桂任职诸官员中,又有到桂上任与贬谪至此之别。因人生经历不同,对于桂林这方山水,所选取的角度,所表达的情感也各不相同,但他们都用赋诗刻诗这种方式传唱了桂林山水,丰富了桂林石刻诗歌的内容。山水浸润了他们,他们也成就了山水。  相似文献   

13.
雷熹平的山水诗文充满了生态审美意蕴,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他始终以新颖独特的视角,细致入微地摹写桂林乃至八桂大地的青山秀水,勾勒出一幅幅质朴天然而又美丽清远的山水田园风光,洋溢着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以及以物为友的和谐情怀。其诗语言质朴,意蕴深刻,既是对人类生态精神的守望,也是对社会和谐的追求和向往。  相似文献   

14.
嵇康四言诗是他的重要代表作品,以三国魏朝时独树一帜,在中国诗歌史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明显地受到?诗经?风雅精神的泽溉与当时兴起的玄学思想的影响。二者的融合有着独特的路径。嵇康依据自己的人生哲学与人格精神,对于传统的?诗经?风雅精神与玄学思想作了自然天成的融合,其中蕴含着许多深沉的人文意韵。  相似文献   

15.
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称誉的诗人。崇尚心性空灵的禅宗境界在其山水田园诗歌创作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以至有些诗臻于“字字人禅”的境地。也正是这样一位“诗佛”,他内心的虚静使他将自性、物性、佛性、诗性都融入到澄明静美的大自然本真体验中,从而获得“自然”的圆满、和谐。可以说这恰恰触摸到了中国山水诗的本真性,是大乘佛教的圆融与中国本有的“天人谐和”理念的巧妙化合,在山水诗歌的艺境创构上的诗性体现。本文试从王维的人生哲学、诗歌创作、审美体验三方面来论述他的山水田园诗的本真性——和谐。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继承了"化"的庄学精神,对他后来的田园诗有着深刻的影响。"化"是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是精神的自由解放。同时"化"在陶渊明的多首田园诗作中都有体现。王维深受老庄影响,又是禅宗的信徒,有"诗佛"之称,故其在诗作中常显现"空"来达到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他们都将自然美的魅力与心的逍遥和自由结合,从而造就了山水田园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境界。他们都讲究"游心"的旷达和"空"的意境,但并没有身心寂灭,而是于自然山水间悟人生之道,达到心灵与自然的沟通,实现精神的自由。  相似文献   

17.
羁旅诗长期遵循着言志抒情的咏怀思路,自然物象无法凸显独立出来,随着魏晋时代山水审美意识的勃兴以及山水游览风气的盛行,行旅诗也逐渐增加山水描写的比重,并将山水游赏与羁旅情思结合起来,二者融合才有谢灵运羁旅山水诗的出现。其间玄言山水诗以山水阐说玄理,注重祛情去累、以理遣情,将羁旅的困境体验导向证悟哲理玄境的解脱,山水显得外在而与诗人的精神世界难以相契,至南朝尤其是谢朓的宦游山水诗篇,山水形象与世俗生活情感相交融,才有羁旅山水诗歌传统的正式定型。从羁旅咏怀到羁旅山水,情事相生转变为情景相照,正是山水诗诞生的内在理路之一。  相似文献   

18.
The Road Not Taken is one of the beautiful poems written by Robert Frost,a famous American poet. The conception of the poem is very skillful,though its language is simple and natural. The poet enjoys applying ordinary content,concise and modest lines to display his profound thought and philosophy,which is his most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 The thesis will try to analyze the theme of the poem by explaining the content and reveal the poet's implication toward life.  相似文献   

19.
代言体诗即代人言心或以人和物代己言心。李白对古典代言体诗的疆域 ,作出了杰出的开拓。他在广泛借鉴和转化传统代言体的基础上 ,怀着悲天悯人的博大忧虑 ,关怀着社会上一群被压抑、被漠视的悲伤灵魂 ,并从中萃取弃妇情结为自己也身处其间的文人生存境遇伸张正义和宣泄郁积。他使诗歌的审美心理功能 ,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和深入的开发 ;并且在推进代言体向广义形态发展中 ,探索着丰富多彩的社会问题、文化症结和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20.
《吉檀迦利》集中体现了泰戈尔神秘独特的宗教哲学思想,也表现了一个伟大诗人自由地描绘其创造性心灵中所呈现的神奇景象的艺术功力。《吉檀迦利》35首更集中反映了诗人积极入世的世界观。在这首诗里,“梵我合一”的理想境界以非常朴素又充满想象的诗句表现出来,并与诗人对印度未来强烈热切的希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诗中不仅表现了诗人爱祖国、爱人类的进步思想,更表现了诗人不断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哲学。具有极高的思想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